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记者对所恶心的事儿,其实是没有搞明白

无中生有的谣言不可怕;"无风不起浪的谣言"要重视;
明胶/毒胶囊是媒体针对公众情绪所作的专业炒作;
公众真实的担心是"添加剂是毒药,化工是毒品";
食品安全竭斯底里索求"国家垄断包起来,供应纯天然食品"

毒胶囊事件显示了谣言的一种产生路径。追根溯源,看到动物皮恶心的记者,并不知道明胶用到了胶囊上,而是想当然地想到,自已吃的酸奶果冻之类也是用的明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食用明胶与工业明胶有价差,资本家就一定会逐利,就一定会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恶心的记者将此及彼,就出现了当时并没有证据,现在也没有证据的谣言:"酸奶和果冻等,是用破鞋子的皮做的"。

谣言之所以为谣言,本身就说明记者对所恶心的事儿,其实是没有搞明白的。但谣言之所以为谣言,就在于无论食品厂商如何澄清,难免会陷入越描越黑的困境。无形间就会导致同类行业出现大洗盘,中小企业全部退出,较大的企业等同于经历一次降价竞争后垄断了市场,然后代偿了食品安全的高价格后,在更高的垄断的更高的价格水平上,获得更多的利润。类似情况出现在中国乳业已经是两三家的天下

平心而论,在中国这种缺乏私有制商标,国家本身当成商品时,就总是被质疑以"腐败",此两者本来就是公有制不可治愈的痼疾。民众担心食品安全尽管有点过分,也不算没有道理。西方民众尽管不致于这么神经质,但是疯牛病闹腾时,照样是宁愿贵点也不要英国的牛肉。(最后证明不是传染病)。弄得英国农民要烧死几百万头牛,还要首相大人亲自当众吃"毒牛肉"示众,欧洲人才肯买英国牛肉。

如果说记者是造谣传谣,刑讼起来基本上是铁证如山。但记者担心工业明胶用到了食品上,就不仅仅是记者的担心。真的刑讼起记者,在公有制的社会,反而会说是政府要隐瞒什么四聚氰胺五鹿奶粉的真相,本来不是真的都弄得更象真的。大概这就是"公信力丧失"之意。实际上公众担心的是"食品添加剂就是毒品,化工就是毒品"。问题是"纯天然食品"乃奢侈品,按纯天然标准食品标准价翻几番不止。

如果没有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竭斯底里,记者的造谣只不过是一次文学艺术。但是公众的竭斯底里接受了记者的谣言,记者就不再是造谣,而是关心民众健康的义举了。此时惩罚记者的谣言,只不过是制造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竭斯底里的恐慌。由于食品明胶涉及到工业行业,直接间接的牵连,总有一千几百亿的经济规模。惩罚谣言而扩散的怀疑无法加以澄清,就比真的用破鞋子做酸奶的危害还要大得多

明胶事件就这样成为公共危机。危机的起因,当初却只是记者恶心起来的想象力。不知记者喝不喝酒,纯天然的酒是用大粪做酵母的。事情到这地步,再惩罚记者就没有意义了,再辩解也没有意义了。即使是为了挽救那一千多亿的经济量,政府也要开始危机管理。实际上媒体更积极,(普通人怎么会专门买药送检?),似乎是要证明人心必定险恶,食品行业里没有查到究竟,就一直追查到胶囊。

使用了工业明胶的胶囊似乎也不复杂,而且责任也不容易按道德标准明确归属。胶囊供应方认为已经签了知情书(意即只能用于兽医用药),药企方认为出厂有全面质量检测标准,并且合格了。至于忽然说媒体上交的样品,按新的标准检测出了问题,估计药企自已也没有想到。最后逮到了几个批次的三线OTC药品,似乎是找到了几个代价最小的替罪羊,似乎各方都有交待了。只苦了一些傻逼不敢吃药了

此案继承了媒体作为"虚拟受害者"或称"公众代言人"的传统。在缺乏根据的情况下(目前仍然缺乏药企作假的根据),先是造谣(明胶用于果冻和酸奶就是谣言),然后道德声讨还未存在的"私心"的阶级敌人。顺应民众对市场的担心,指责政府不作为,强调为什么不全面监管。而实际上政府已经大得不得了,监管早就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位;药监局食监委表示现条件下无法再进一步监管了。怎么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