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星期日

为什么中国经济思维现在仍然落后欧美300年?

侵略定义及指控于美国,日本,和蒙古的"侵略" ;
侵略,对于蒙古,日本,意大利,苏联和纳粹德国等,都是长期利空;
异族入侵者被同化,是侵略利益成本的结果,不是(如)汉文化"博大精深"


侵略一般默认指"对外"侵略是公有制群体的特定条件的利益行为。侵略在行为过程,就是违反了"被侵略者"意愿的单方面强制。左狗派固然可以指责"美国横行霸道",但是美国对外政治和军事行为基本不符合此"侵略"定义。美国近六十年的国际行为,实际上是"国际贸易协定-国际关税总协定"的"护法",类似于普鲁士在德意志关税同盟中的"邦际角色"。(此非本文主题,但自"德国历史"可以提醒中国人,国际大势之所趋)。尽管我们也无法阻止,左狗派非要认定美国的国际行为是侵略,反而是毛上帝是和平使者。

类似蒙古和日本,其邻国环境软弱得不能保住其可被侵略的,又足以让蒙古和日本眼红的财富,对于蒙古和日本这类国家来说,实际上是一个短期利好,长期的利空。所谓"财富"是指足以被劫掠回侵略者本国的有价值资源。如果路途的成本过高,侵略者又不能征服此国居民,则侵略仍然是不合算的;如果侵略者能征服该地,则侵略者也会变成移民统治者,而不会硬运回本国,反而倒贴成本。因此蒙古会入主中原,日本(因为现代交通条件允许)就将满洲作为殖民地,而中日战争的目的就着眼于在中国扶持与日本友好的中国政府

仇恨蒙古和日本作为侵略者时,难免妖魔化的烟幕(如过分渲染的南京大屠杀),会掩盖最简单的事实:侵略是高成本的,因此侵略"能运回国"的净收益非常少。如果说宋朝的富裕是货真价实的,蒙古还只能变成中原新移民;日本所侵略的就是一个穷得多的中国,它从侵略中所得的净收益之少,完全可以从公平的国际贸易中,用代价低得多的商业成本换回来。这一点可从以下事实可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住区区每月百万桶的文莱石油的来源。战后日本却以低得多的代价,得到了百倍于文莱储量的石油。

这些让传统愤青眼红的"侵略红利"不但微小,实际效果只是完成了"后发劣势"同样的机制。即,因为侵略者既可以通过侵略攻得了一点红利,延误了制度改良的必要性和时机;同时因为侵略战者的必要,整个社会制度陷入了更深重的"举国体制"的公有制深渊,不能自拨。侵略红利实际上又是如此的微小,则后续的侵略只好越来越冒险,敌人越来越强大,但内部短缺就越来越严重。而在日本侵略中国以前,日本一度是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家。这种"侵略-更公有制-更短缺"的倒逼效应,也出现纳粹德国的连贯政策
可以这样衡量,日本的经济腾飞,离不开运入日本的几十亿吨石油。靠文莱那一亿多吨可采储量,不可能支持日本后续经济腾飞所需的能源,何况那还是整个"大东亚共荣圈"所瓜分。日本之战败于美国,
何尝不是美国挽救了日本于悬崖的边缘?反之,象满清,鲜卑,延安毛党等,这些一度入主富裕发达得多的地区的公有制革命群体,生存短缺的危机,借征服被奴役者而暂得缓解;则革命团体之间对公有制的忠诚,自然显得不必要。为了维持革命团体的凝聚力,当然就有了毛党"越穷越革命"的折腾,有了蒙古杀光中原汉人的倡仪。

毛帝"斩资本主义的尾巴",与蒙古贵族进言屠尽中原汉人,以及满清保留八旗为皇帝亲辖的党政军组织(爱新觉罗氏相当于世袭了八旗府兵的政委),实际目的都是为了保持自已的革命团队,不因为环境宽裕而"亡党";反之也可以说,根据"公有制是客观短缺的响应团体",人为地制造对自已团队的短缺,以保留在宽裕环境中,实际上已经无必要的公有制团队。这种"宽裕对短缺的缓解",是所有曾经入主中原的异族征服者群体,最终都被"中原同化"的根本原因。对于文化主义者来说,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