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2日星期五

人民币国际化,是透支中国经济,服务全人类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外汇就是"外国央行信用好的外币";
滥印人民币的"央行信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古怪特色;
东方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是透支国内经济,服务全人类;
张五常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的买办利益集团自利


本币与外汇等价的必要条件,即"本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不是M2在几年内就从10万增加到100万地,透支本币屯积外汇;在根本没有外债必要的情况下,自以为"确保了偿付外债的信用"。本币与外汇等价的条件,是国际贸易的市场化,国家完全放弃对外汇、储备、货币的干预,完全不允许再关注外汇和储备。国家真的需要外汇时(如外购武器),用税收支付购买外汇即可,如同采购必要的物资一般。

东方帝国的政策错误,就在于把"本币国际化"(本币与外汇等价)的必要条件"政府不能干预市场",偷换成了"政府通过干预市场实现(外汇=本币)"——>这怎么可能呢?而张五常和他的粉丝,则把政治垄断金融,"国家必须垄断国际贸易,干预外汇市场",称之为"货币稳定"!如果不是从政治买办集团的自利角度,将无法理解这类颠倒黑白的所谓"学术"观点,还有任何客观逻辑可言!

本币与外汇等价,也意味着必须让政治财政,与央行的货币发行分割。银行再也没有义务购置政府债券,央行也无任何义务拉动经济,——>美国央行的这两项义务,尽管一直在弱化,但直到今天,仍然美联储的义务。在1970年以前,美联储甚至有义务保持国债市场价格的稳定。这种义务的效果就是让美国国债与美元本币完全等价化。在此以前,"美国无记名国债",其实就是大额美元现钞的同义词。

政治财政与货币义务割离,央行与"拉动经济"义务割离,也就是所谓的"埋葬凯恩斯主义"。作为本币与外汇等价的条件,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如果本币大量发行的话,就象股票大量"拆股,送股"一样,将摊薄本币的购买力含量。那么在选用本国货币作为他国外汇的外国来说,这一本币的购买力就是不可靠的,因此就不能作为外汇。对于大量滥增却幻想国际化的人民币,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外汇的发行取决于外国央行,是他国的货币主权;因此外汇之所以能够称为外汇,就意味着"选择货币信用好的央行的货币",这也是外汇(即国际化货币)之所以为外汇的原因。所以外汇的潜在含义,就是"外界因素决定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因此外汇本身就被视为"稳定的外国货币",则"外汇与本币等价"的条件就等价于国内埋葬凯恩斯主义。确保本国物价,不因为货币政策本身而出现通货膨胀

些对货币机理一知半解的人,其中包括奥地利学派的知名人物如罗斯巴德,就以为"金本位"可以提供"价值稳定的货币",周小川也提出"超主权货币",(私有化货币也是超主权货币),但是就忽视了金银天生并非货币(马克思就犯此错误),而是有主权国家,把黄金定位货币。因此仍然是"他国因素决定的价值稳定的货币";而已!

东方帝国的谋士如张五常和他们的粉丝等,今天大量充斥于专业财经论坛(买办利益集团的喉舌),他们为帝国献出的"人民币国际化",很可能是另一种设想,那就是在政府垄断对外贸易(即确保买办利益集团的特权)、外汇管制、操纵外汇市场的条件下,用外汇储备为"稳定的汇率"作担保。此即通过帝国海关的高墙大坝,把国内的人民币和离岸的人民币,人为分隔为两种货币。

具体地说,用国内的人民币泛滥的代价(即增加内债),把离岸的人民币(包括大陆支持的港币)作为外汇(主要是美元)的兑换券,即用外汇储备(即减小外债即到负值)作为兑换券的担保基金!这种基金是牺牲国内利益的,服务于其他国家间贸易的稳定(不是自已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仍然是"资本项目输出(为他国服务的外汇基金)"的表现形式,仍然是将外债风险,转移为内债危机的方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