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是海外"可靠的私有货币";屯积外汇意即"本国政府没有信用";
"货币主权"仅适用于无限(赤字=国债=税收);
央行是经营"法定货币Charter"的国企;欧元为何失败?
没有央行法定货币的市场经济,政府如何收税、采购?
如果不是为了无限借债(等价于无限加税)的话,国民主权没有必要分割出"货币主权",政府也没有必要拥有货币主权。对于任何主权国家来说,不是从属于本土主权的任何货币,都是"私有化"的货币;其信用是由货币发行者的私有代价(如美国纳税人)自行担保的。所以象马克不对于德国,美元对于美国,不是完全的"私有化货币",但对于包括中国和欧洲各国来说,就是可信的"私有化货币"。
外汇就是"可靠的私有的(他方担保)货币",本身就说明"私有化货币"比本币更有信用。这可以从东方帝国厚着脸皮滥发人民券,屯积别国的货币得到证明:如果不是因为本国人民券没有信用,又何必低估汇率,牺牲本国人民券的信用(购买力),屯积别国的货币呢?在中国出口导向的能力油尽灯枯以前,人民银行承兑的海外人民币是他国的外汇,但好处却不是外汇管制下的国内贱民可以得到的。
所谓"人民币国际化",在外汇管制的条件下,是没有意义的,否则将是用心非常险恶的陷阱。因为人民币国际化,等义于"人民币有信用"。一个依赖于凯恩斯主义"拉动经济",还指望着"政府债务货币化"的帝国货币,怎么可能称得上信用呢?除非是"谅中华物力,结列国欢心",人民币对列国是有信用的,人民券对本国贱民,则是不必讲信用的。各位可以再听听人民币国际化的粉丝是怎么忽悠的。
无论是东方帝国屯积(对东方帝国相当于私有化货币的)外汇,还是美国、香港和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货币环境,都说明了,就算政府本身不拥有央行和举债的权力,政府完全可以通过选定的私有化货币征收完税,并用这些信用货币支付政府公务员的薪金,购买政府所需的实物材料。这些材料既可以在国内采购,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采购。有了这些薪金和实物材料,就已经满足了政府财税运作的要求。
所谓的"法定货币",实际上是政府"采选应税适用货币"的问题。目前世界通行的,从历史中发展而来的"法定货币"方式,(只有美国有点例外),含义就是用国家控制其产权的"国企垄断"的方式,提供了本国使用的货币,供应税收单位的信用。当政府本身亏空时,该国企(央行)就向全民征取现金税,或通过国债的方式;从李嘉图等效和"国债货币化",这两种弥补政府亏空的手段是等效的。
由于央行实际上是行政垄断造成的事实上的国企,运作其Charter,即所谓"货币主权",从而隐含了一个事实:当央行亏空出现负债时,如过低的汇率购置的外汇(即过高的价格,如低估汇率买美元),或如主权基金在次贷危机,或投机香港劣币,或抄次贷底等损失时,将由政府本身的税收,才能弥补该应税货币信用单位的亏空。为了确保该"法定货币"仍然垄断流通,就必须弥补其任何亏空。
换言之,在目前法定货币体制外,"恶性通货膨胀"或"苛捐杂税以免债务危机",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等效!这样就解释了,欧债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化解的,欧元必定将DieOut!!原因就在于,欧洲不可能共同供奉一家"欧元央行"的国企,让全欧洲向此国企让渡"货币主权"!不要说欧洲根本没有统一,就算是在一个统一的欧洲内,本来也应该允许多种货币的"私有化发行"。
当国内有多家"私有信用担保商"时,政府只需要与这些商业信用凭证的经营商,如私营银行、保险公司,淘宝,信用卡公司等等,分别签定协议,让他们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押金后,以其提供的信用凭证为当年征税货币,按期公布应税的"汇率",由国民缴纳这些单位的凭证,或向这些单位存入信用,当政府需要相应实物(如外汇)时,用此信用从市场购买即可。未来的私有货币社会,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