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落后的"新兴国家"倒置内债和外债的危险关系;
传统文化错误地把商业契约理解为"面子文化""诚信";
买办政治利益集团借传统文化误区,卖国自肥;
倒置内外债的极端化政策即重商主义,出口导向;
内债的危机远远大于外债的危机,但现实中越是落后的"新兴国家",对外债信誉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内债的关注。同时只有这些依靠金融垄断和外汇管制,内外仍然有别的后进国家,才会有内债和外债的区别。这些富有东方特色的传统国家,最常见且最危险的错误,就是尽量地把外债转为内债,甚至在外债根本没有危机,拿着几万亿外汇,还要继续增加内债。这也是张五常和他的粉丝忽悠中国的妙计。
这种危险倒置的错误政策,从国民经济的利益角度,没有任何于纳税人有利的合理的解释。但如果是从"政府是自利的利益集团""出口买办是自利的利益集团"就可以找到充分的利益依据,并且因为中央集权和低人权的社会管制,也具备了充分的,通过干预市场和垄断对外贸易(以金融为核心),确保自利的特权集团,总是低估了这种政策对国民的损害,而自以为爱国地,采取如此特权自利的错误政策。
后进社会等级传统的面子文化,在国际贸易中也对这种错误的政策,推波助澜!今天很多崇尚西方契约文化的东方愚民,没有意识到"违约的自由"也是自由;只要支付违约的约定代价,违约甚至毁约,本身就是契约的可选默认条款。市场经济是逐利的,不是"逐诚信""逐道德"的。于已不利的契约,宁愿违约、毁约,也不一定要履行。今天希腊债务危机要求重新修订债务契约,就是这种情况。
东方传统愚民对契约的错误认识,实际上是把"逐利"的商业契约的文化,误解成了"逐面子"的等级社会文化。他们以为违约,特别是国际违约,是丢面子的,特别是"丢了国家的面子","丢了民族的面子"。为了国家民族的面子,把外债转为内债,他们认为自已很爱国!这种文化表现在一些毛左哲学家的大脑里,甚至出现了"特权立宪",自以为欺骗、甚至强迫国民订下特权宪约,就一劳永逸了。
因为微小的利益差异,或在细节条款上的分歧,对整体契约反复无常的话,这种违约是不明智的,将导致他人不确定成本的上升,令大量本来是有利可图的契约无法执行。此即所谓上纲上线,同样广泛见诸于传统社会的面子文化。在这些面子文化里,"微小的利益"实乃"你尊我卑"还是"我尊你卑"的重大面子问题。传统文化的国家,对微小的领土冲突上过分强调,就是其中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重大外债无法偿还,对于这种关乎重大利益冲突,则选择重订契约,甚至违约、毁约,都是对方社会可以理解的,尽管其关乎利益的债权人,作为利益集团会明确反对,——>但千万要记住,象西方这种市场经济的社会,不是铁板一块,更没有东方特色那样的,在国际社会中只有一副标准答案的帝国腔调,他们会认为,贷款方自已的风险评估,需要负相应的责任,而不会象东方愚民以为的那样一边倒。
(传统社会的(国家)面子文化+(政府+买办)的自利利益集团+东方低人权政治),就构成了花言巧语的所谓"权威主流经济学"忽悠下,明目张胆的卖国自肥,损民利已的出口导向政策,不但把外债的危机妖魔化,如东方帝国对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索罗斯的妖魔化,《货币战争》这种对国际金融(一般是违约的重大受害者)的妖魔化,以执行用损民的内债为代价,保证外债信誉的错误政策。
用损民的内债代价,确保外债不违约的极端化政策,典型如"发行人民币内债买外汇""加印人民币买外汇""低估人民币汇率补贴出口""加税得外汇基金,买外汇",此时留意李嘉图等效"国债=税收=法定货币",就会发现这些政策都是用通货膨胀代价换外汇屯积,即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外汇储备,屯积外汇,资本项目输出/平衡经常项目顺差"的"宁与友邦,勿与家奴"的卖国政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