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星期一

农民工子女硬挤进京沪广地区,只会害了他们

中国各地的中小学补课,对学生成绩构成的"压力";
客居的农民工子女,是教育条件相对最差的群体;
解决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政策遗留问题,唯一办法是让农民工能够返回家乡的城镇化;
"反户籍制度"阻止中国农村的镇压化,无论是民粹还是政策,都是极权主义!
农民工子女硬挤进"京沪广"地区客居,只会害了他们;


对儿童教育的投资,主要是对人力价格的购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补课老师的人力成本也相对比较贵。因此全中国各地城乡的情况,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一般而言,当地一线小学的学生,成绩如果不能保持在班上的前十名,老师就会明里暗里地,建议你的子女去补课。一来有可能对学生的成绩确有帮助,二来也为老师兼职提供了一笔收入;三来也催生了一个基于补课的产业,知名的机构如新东方,学而思等等。因应补课出现了大量的教材。中国今天的出版物,主要就是这类因各类补课所需要辅助教材,其他出版物一般要赔钱。

二线学校的学生,可能会退而求其次,仍然有大量的单个的家庭教师提供的补课,常常就是失业大学生,或大学生业余的兼职;也仅是档次有所降低;大同而小异。三线的学生中,父母稍稍有点文化,都会为子女增加课外的补课,夫妻双方都是文盲的机会不大。相对而言,农民工的子女是寄生在客地的特殊情况,客地消费水平相对于他们的工资比较高,因此这些勉强留居客地的群体的子女教育是最为劣势。以前述文盲农民工夫妻棍棒教育虐杀女儿"学品差"的案子看,他们的女儿的成绩,就本身言,已经很优秀了。

这里也可以顺便提到,象王海滨之流的公知,一味拿什么农民工处境,攻击于户籍制度。客观事实上,京沪广这些地区的公共资源,因其税源有限而确实有限。所谓离不开农民工,只不过是政治正确的欺骗!农民工本身作为廉价劳动力也意味着,相对于他们本身对税收的贡献,他们要达到当地平均的公共服务水平(如教育)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他们不能接受低几档的公共服务,唯一的合理选择就是阻止他们进入这些地区。既然中央集权要反户籍制度,非要鼓励农民工进入京沪广这些地区,除了拒绝农民工同等的福利,别无他法

因此所谓"留守儿童"的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农民工到京沪广"不再成为农民工唯一的选择,充其量是他们在本地混不下去后的"可选方案",——>不去深究农民工在自已家乡也混不下去,民粹公知竟然伙同极权政治,攻击于城市的所谓户籍制度?!毫无疑问的结论就是,中国公知"反户籍制度",也不论有多少洋五毛参与攻击居民自治!参与损害着最根本的市民社会的萌芽,参与到反户籍制度的丑恶起哄之中!都已经足以证明了中国文人即民粹!这些民粹是极权主义!这些极权主义与中央集权的特殊利益集团密切勾结。

留守儿童的父母若能回到家乡,生活水平没有明显下降,即让今天所谓的农村,基本上接近初级的城镇化,是解决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唯一办法,也是所谓的城镇化的唯一可能的,唯一不至和于成为灾难的出路。中国农村人口脱贫的唯一可能出路是,中国农村不再成为公有制帝国压迫下的地狱!此结论是先验的,任何异议者,必定是天良丧尽的极权主义的左棍!非要以"留守儿童跟进父母,进到大城市的难民营里",——>这是"反户籍制度"的唯一后果,有些公知却指望农民工托起高房价!——>结果必定害了这些儿童及其父母。
ps:今天京沪广的离乡农民工,生活水平是自觉地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回乡在普遍而言,不会出现明显的生活水平下降

农民工子女将在深圳被放到三四线学校之中。道理如同在学区房所在的名校社区,所谓地段生中的原住民,将被放到最被放弃的分班之中,——>这是名校法团从业绩自利角度出发,必定会采用的业务策略。今天京沪广深的"地段生"距离,3-5公里不等,都是足够广大的,足以提供足够数量的各类学校。所谓地段生也就成了教育部门可以随便操纵的变量,教育部门也就可以把优秀的生源,供应给3-5公里内必定具有的"某名校";将下等如农民工子女的生源,供应到同一地段中的劣校劣班。然后,民粹就更有理由起哄"教育公平"鸟

读书无用基本上是客观的现实

极左民粹的教育,从穷人"成功学"的教育开始
家暴遇害女童的父母,不懂教育,不懂中国的应该教育,不懂中国的就业前景; 
过高的"发奋"期望,遭遇公有制就业前景暗淡的限制,读书无用的确是穷人的处境;
如果子女"成绩"让你感以失望,只不过是为人父母者过高的期望;
民粹公知煽动着"教育平等,工资平等",只不过是有害地煽动着"过高的期望"与现实的矛盾

 

对于人道与人权的理解不够透切的人,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将会很难理解,为什么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就应该严惩家暴于子女,惩罚那些放纵自已情绪发泄的那些所谓慈良父母。法治的严惩不是报复,也不是教育,是犯罪人自我选择的结果,或曰自我放纵的选择后,本应付出的代价。法不容情,并不是一种"公德",而是法学上的"科学公理"。法律因之而定,法制因之而行,因为法律制定时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援例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即所谓"实现自治(社会)共同体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有错,按程序修改法律就是了
令人唏嘘的无关细节,笔者替这位父亲可悲,也为他被杀害的女儿可怜。因为这位父亲可能不明白,他自已家庭这样的条件,
他的女儿能够在深圳的学校,混到中等学习水平,已经是多么优秀了。现在一般中间水平以上的学生,一般而言,都已经有另外的补课。他自已花钱补过课吗?他自已教过吗?他所谓的监督女儿学习,发现女儿抄写作业,只不过是想从"学德"上作棍棒教育。而且明显地,已经在发泄了他自已的不良情绪:老爸我这么辛苦,你这孩子还不懂事,——>完全懂事的,就不叫孩子了!何况,如果不懂事的是父母呢?

更可悲的是,在这件事上,就学习而言,不懂事的是这位父亲。因为在现在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抄作业没什么不好的。它可以节省学生不必要的精力消耗,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有用的地方。学生不可能跟老师对抗,不可能说"作业太多,不合理,对我不合适",这时侯既要为自已留下空间,又要让老师有台阶下,这时侯抄抄作业,未必有什么不好之处。这位不明读书三昧的父亲,以女儿被投诉"成绩不算好"作判决结论,往女儿"学德"上找原因,严刑峻法:你本应很优秀,但是却不如意,一定是某种品德坏了坏了滴。此乃成功学

这位因为失望而对子女发泄不良情绪的父亲,与此前出现的几起家暴致死案件中的狼爸狼妈,以及与马加爵的父母一样,犯的是同样的错误。他们目的模糊的却是严厉的道德教育,说明他们是成功学的迷信徒,在不可避免的挫折中,放纵地发泄自已的情绪。他们不愿面对简单的事实:不是子女不优秀,只不过是父母自已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自已家庭根本不具备的教育能力,形成的结果冲突,不能自拨的为人的父母的自已!所以笔者一直忠告,请为人父母者,为了自已也为了子女,至少要发誓不要打子女;至少可以约束自已的不良

如果你真的觉得子女让你失望,唯一的可能,就只能是你自已的期望太高了。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对于绝大部分贱民阶层来说,读书无用基本上是客观的现实,强行为自已的子女扣上远大的理想,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将力有不逮。指望通过棍棒教育,除了当泄仍然是发泄,降为将子女变成在自卑中压抑的潜在的魔鬼(如马加爵,郑民生),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前途,什么积极意义也没有。如果你真的觉得郁闷,自已撒泡尿照照自已,看看子女有那点比不上你吧。说不定你阁下的心理就平衡点了;对子女的不足也就宽容点了。

如同民粹公知,在不停地煽动和伤害着市场经济的同时,无用地煽动着基层劳动者对工资收入的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谓之"不平等";大致是同样的民粹公知,煽动"教育改变命运""教育机会公平",无非是要"国家为什么不进一步垄断教育,垄断就业分配"的潜台词!这种民粹"关注弱者"的所谓公知,他们不但是目前底层民众困境的制造者,事实也是害了这些弱势群体;让他们对自已的子女教育,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和教育态度。各人自已算算,国考现在的成功率是多少,再看看这类农民工子女的机会,就明白了。
ps1:本篇结贴成文
ps2:
标题与本文相似的一文,被删到了163,因此强调一下小民百姓都会遇到的此生活问题;

2014年5月6日星期二

学区房基本上是忽悠

学区房"投资价值,保值,为教育……"基本上是忽悠;
政府民生,开发商,教育部门联手垄断(教育+土地),为革命搜刮民脂民膏; 
被民粹反户籍制度和政治利益集团联合"排内"挤走的土著市民的地段生学位

 

如果"有资格作为地段生,入读好学校;为了下一代,吐血当房奴",就是学区房的广告口径,那么此买房理由,即所谓学苑房,基本上是就忽悠,但却不一定是开发商的忽悠,更应视为政府利益机构联合地产商的忽悠。证据就是,"学区"的划定是一个变数,而且越是好的学区,越是不得不成为变数,但是商品房的地段却已经是定数。因此,如果学区不是总能够包括商品房所在地段的话,则学区房就将失去其价格支撑;而必定是一个忽悠;但如果学区房总是包括了商品楼盘,则显见政府部门与开发商的联手造市,同样是忽悠。

笔者观察的京沪广三地的学区房的特别,是后一种情况:当地的高价商品楼盘,——>此即学区房所指!——>总是与新划定的学区一致,被踢走的总是周边"老城区"的地段生!这个结果既可以让反户籍制度的民粹群众们,多感受到一点"惩罚了城市最穷的居民"的公平;也可以说明,所谓反户籍制度,到底所谓何来?所谓"户口后面的福利",到底还剩下什么?——>尽管本地居民的税后福利,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笔者想提醒的是,即便如此天经地义的"税后福利",在市民户口登记的背后,还剩下什么?让民粹如此眼红?

尽管政府利益集团,到底如何与开发商和卖学区房的中介广告密切合作,以致于似乎风牛马不相干的教育部,也成了卖房子的掮客,其中细节既不透明,也属国家机密,不可能由你我小民证实或者证伪;但是可以用得上概率论上的社会经验,"一见不奇,再见为奇,三遇可视为证实",(一见为缘,再遇为奇,三遇必为我敌),学区商品楼盘总是"恰巧留在学区内"的"巧合",意味着此划分必定是教育部门的有意所为。按照笔者所了解的教育部门的熟人解释,其中一种可能性是学校领导最喜欢学区房生源的"高素质"。

如果从"学区房"为了卖房子的博弈角度,可以通过虚拟人格技术,考察有关利益部门,将商品楼盘划入学区和划出学区,两种方案的各自好坏。将商品房划出学区的话,坏处是"学区房高价=高税收"的促销承诺落空!好处是可以促使新的买家购买新划定的学区房,但是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已经成为重大的不确定性成本的"学区重新划定"的因素,而大大加强了学校收取择校费和赞助费的博弈地位。如果总是保持学区房所属高价楼盘的稳定,则相当于牺牲潜在的学校促销利益,但是确保了三方联合销售学区房的卖房利益。

显而易见地,将高价楼盘踢出重新划定的学区,符合名校和教育部门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教育部门总是"放弃自已利益的最大化",则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地方政府(或开发商通过地方政府)补贴了教育部门在划定时的利益损失,以保持教育部门"学区划定"的利益损失。这笔补贴又被作为"政府对本地教育事业的投资",而被视为民生的仁政,堂而皇之。由此也不难了解,民粹和公知鼓噪取消择校费,效果相当于反户籍制度的民粹,联合政府利益部门围剿本地居民被剥夺了"地段生资格"后的择校途径,政府乐得借此促销学区房。
逻辑提示:"三遇可视为证实,是上述利益逻辑的后验"

学区不得不调整,原因也在于"名校"是固定的,但是人口流动是不固定的。名校构成了紧缺的资源,冲学区房和地段生,原住民就算有了新住址,赖着也不会把户口迁走;新移民花如此多的本钱买学区房,可见聚集到学区周围的动力有多大;结果必定是,学区"地段生"越来越多,无论学校如何扩招,终会超出名校的本来容量,不得不重新划定,从而构成了学区划定的不稳定。政府有关部门为此付出巨大努力,为了卖房子而保持相对于高价楼盘的学区稳定;算是"不想忽悠"的一点诚意,但是到了学校内部的分班,就是另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