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为什么犹太不从事工业投资?不能产生工业资本家?

犹太人从来没有深刻影响过欧洲经济;
犹太人资本为什么不能从事工业投资

纳粹希特勒集团,以罗斯柴尔德现象为据声称,是国际犹太人集团挑拨了欧洲战争,而从中渔利;乃是利用了自拿破仑战争到普法战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作为犹太人"代表性形象"的舆论惯性。而事实上罗氏之只不过是宫廷财政师!而当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垄断了"宫廷犹太人"的传统业务,排挤了其他犹太竞争者的时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形象越盛,越说明"国际犹太人集团"早就瓦解了。

纳粹希特勒用罗斯柴尔德的形象,套到全体犹太人的身上,就如同将埃及法老的奢华,套到古埃及人的头上称之为富裕,(凯恩斯在《通论》里就是这种逻辑);或者将斯大林的野心,套到全体俄国人的身上;或者将和珅腐败,套到中国老百姓的身上……,如此类推;希特勒时代理论上可以影响政治的"宫廷犹太人"(仅仅是理论上),整个阶层都已经消失;希特勒本身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宫廷犹太人作为超政治性的、与欧洲土著利益社群无瓜葛的团体,就象明朝的宦官集团一样,得到了王权的青睐;而以犹太人长期从事地下金融工作的经验,为教皇仍然高高在上的欧洲各国王室财政,筹措短缺的头寸,——>千万不要以为收税和税务政策的权力,是宫廷犹太人掌握的;而是收税不够用时才找宫廷犹太人。所以和珅在清帝国的政治权力,大大超过任何宫廷犹太人,包括罗斯柴尔德。

宫廷犹太人风光的日子,就是欧洲犹太人在欧洲历史中"算是有那么回事"的历史;与文艺复兴基本同期,以工业革命的到来而止。大约相当于1400-1800,而集中在16-17两个世纪。15世纪及之前是孕育,18世纪已经是结束了。从工业革命开始,实际掌握着经济主流话语权的,不是犹太人为代表的(并非垄断的)金融资本家,而是克虏伯、福特、洛克菲勒这样的工业资本家。

号称"垄断了欧洲金融命脉"的犹太人资本,从来没有成功的介入到工业革命的任何一个行业!与其说是犹太人追逐金融利润(汉娜.阿伦特的观点),不如说是客观条件根本不允许犹太人从事工业经营。自中世纪时代起,工业的前身城市自治的手工业行会,就是封闭的行业的封闭的团体,不允许犹太人的参与;同时,既是犹太人主要的高利贷顾客,也是犹太人在欧洲社会中最主要的同情者——>利益理由!

外人无法证实"不侵入手工业行会的竞争领域",是否是犹太人地下金融资本在欧洲立足千年的传世教诲;但是从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这一禁区的存在,是非常明显的。奥地利的犹太人大享,能够替梅特涅还清国有铁路公司的欠帐(贷款,要算利息),但却拒绝接手经营;借口是"要专心从事金融",与其说是一种唯利是图的短视,不如说是明哲保身的明智。

工业与金融业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对工人及其福利的"人事管理"。中世纪的行会及其今天的同类组织"工会",起到了承包工人麻烦事的人事管理,而与厂方管理者讨价还价工人(含工会在内)的要价。这样一个领域,在基督教的欧洲是排他的,在今天马毛教的天朝中国国企系统中,同样是排他的。犹太人作为异教徒如果胆敢插足其中,自以为"管理基督教工人",被打死的陈国军就是犹太人的下场!

因此对于犹太人来说,工业投资的人事成本,远远超过基督教的工业资本家所从事的同业竞争。不但犹太人完全没有胜出的机会,而且极可能自取灭亡。所以犹太人资本,就算对工业感兴趣,也只能找代理人管理工厂,从中收佣——>这与高利贷、股权投资基督教工业家的工厂,有什么不同呢?就这样,犹太人的资本,就统统集中到了欧洲的金融和小商业去了。

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民主社会富人钱太多买慈善;等级社会富人官商勾结买特权

慈善是市场经济的自主交换行为
人类互动行为只有两种,不是自主交换就是抢劫
中世纪在西方社会已经结束了;
民主社会富人钱太多只能买慈善;等级社会"均贫富",富人官商勾结买特权;
一个社会存在"世袭的豪门富人",说明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

 

巴菲特信口雌黄却没有明言细论,虽足以被断章取义于五毛哲学作为一个典型,却很难从执行性的角度上考察老巴此言有多少合理之处。所谓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关键在于公众是否因为巴菲特的权威,而受五毛"巴菲特的胡说八道"的文人忽悠。如无意外,同样是一个巴菲特的胡说八道,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深远损害,会远远超过对巴菲特的祖国美利坚的伤害

笔者相信巴菲特胡说八道时,并没有仔细思考,而是对自已慈善成绩的吹嘘:"瞧啊,我捐了几百亿啦,多威风啊!",——>平心而论,冲巴菲特捐那么多钱,就算立一座记念堂,也比东方毛神庙,来得更有记念价值。老人家胡说八道,大概只是好名。巴菲特总归也不能免俗,仅此而已!如果将有关老巴的话的"五毛得出国有化的结论",重新递到巴菲特的面前,估计老巴也会断然否认的。

在歌颂西方富人慈善之心时,需要注意从人权原则出发,不要走向人道主义的勒索。巴菲特这次的五毛,倒不见得是为了什么政治利益,而是非常接近于做了一次"人道主义勒索的五毛",仅仅因为"向我开炮"的"我",才能作为免于此"罪sin"的嫌疑。但此类人道主义勒索普遍见诸于东西方传统文化之中。象天朝无论朝野都盛行着勒索他人的中世纪式道德人士:"富人、企业有义务慈善,捐钱"。

人类社会的互动行为抽象意义上只有两种,不是自主的交换,就是单向的抢劫;否则就是"没有发生互动行为"。因此否认慈善是一种双方自愿的交换行为,就只剩下信仰上的依据。很显然,这些人是希望用"慈善"作为利他的"无私人类行为"的依据。但是慈善的前提仍然是一方愿意捐献,另一方愿意接受。中国成语"嗟来之食"就形象地叙述了一个拒绝捐献的故事,故事中的富人行善,显然没有成功。

苏美尔人在八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零"的概念,那么因为提供慈善的善主对受捐献一方的"零要价",而否定"慈善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边自主交换",只能说明"信仰可能令人退化(终点可能就是猴子)"。由于慈善必须是"人类双向"的行为,所以佛教放生之类的"善"不是慈善;充其量是"爱护环境"。遗憾的是,佛教放生的陋习事实上损害了环境,象美洲出现的乌鱼灾害。

所谓的"慈善零要价"也很可能是表面性的。象阿拉伯人的文化(大量反映到古兰经中),慷慨行善的真实要价,是受善方要接受行善者作为保护者(可以理解为奴隶主)。象巴菲特向盖茨基金捐献,金钱上是零要价的;但是"向我开炮",却可以理解为巴菲特希望得到社会荣誉的"回报",要价不是零的,是向社会要的;尽管这一荣誉对沃伦.巴菲特先生来说,是实至名归。

既然慈善必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双方自愿的,那么天朝红十字会希望工程之类的官营慈善,就可以看成是慈善业务的国营专卖(垄断),而道德勒索慈善"义务",就是intend抢劫的暴力意图了。西方没有官方垄断的国营慈善专卖店,也就不可能出现东方帝国式的"由官营机构统一管理慈善捐献+勒索富人多捐献"的中世纪的道德闹剧。

中世纪在西方社会基本结束了!不可能通过慈善的方式,换一个贵族名头的特权传之儿孙。无论是盖茨的捐献,还是巴菲特的捐献,都说明在美国人权社会里,钱太多并不能用于金元政治越来越强,一来不容易保值,二来钱太多了,保值也没有意义。在英国还可以捐个贵族衔头,在美国就只能捐作慈善,还可以少纳一点税;可能换些什么"洛克菲勒记念堂"之类,何乐而不为?

市场经济里仇富,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就算象其他富豪,如Oracle的老板埃利森一样做大游艇大别墅,也无非创造了就业,缩短了贫富差距。相反象香港豪门ABC不断,说明香港存在着等级社会的非市场的机制在发生作用。说明在香港这种东方特色的社会里,"钱多"仍然可以买地位了。比方李嘉诚这种大腕,可以买来政治途径不断追加的低息贷款所致。香港仍远远称不上是一市场经济的民主社会。

税收的惯性永远是“该废除的税总是废不了,能加上的税总是加上来

比税项选择更重要的是"控制等税总额";
不从"控制等税总额出发",《大宪章》将成为"大献章";
max(税率×税基)是正态抛物线;
遗产税是财产税;对赠予征税意味着禁止慈善;
即使是税收最大化出发,税率也不是越高越好,税种不是越多越好;

税收问题首先要明确,任何税项选择,都必须以"税收总额固定不变"为前提。否则就会变成无处不税的苛捐杂税。巴菲特可能是九牛一毛不怕拨"税",但小百姓就要家破人亡;鼓吹"给富人加税",最终都变成"穷人加税",巴菲特可能没有想到。税收的惯性永远都是"该废除的税总是废不了,能加上的税总是加上来"。所以自古呼吁加税的,从老百姓的利益上看,不是傻瓜就是五毛

要跳出这个魔咒,比"正确税项设定"更重要的,是控制税收和税收等效的总额!如果不明确这个原则,一些国产马教专家的忽悠听上去就似乎"为民请命"。典型是"人民穷,多收点税补贴人民";"负利率,多收点税补贴存款,补贴社保医保,抵销负利率(国家财政担保,相当于多收点税)",——>但是政府是不产生价值的!政府是社会经济的负担!税收不是"产出",税收伤害的恰恰就是产出

只要在明确"税收及等税项总额",确定了政府作为一个消耗体对社会造成的负担后,才能衡量政府是应该更大(加税)才能应付眼前的危机,而减小危机的损失;还是应该缩小政府的规模(减税),为经济成长腾出民富国强的空间。《大宪章》仅仅是把这一判断的权力,拿回到英国下议院的手中;但如果国民和下议院的议员不是从"明确税收和等税总额限制"出发,大宪章就成了"大献章"。

从税收归宿的角度看,税收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消费税与增值税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消费税是直接税;而增值税是间接税。但是有市场消费需求才有"流转得提供增值税"的可能性,所以增值税最终到加到消费者的头上;如果消费者的消费因之减小了,相应就有若干商家关门并增加若干失业。因此从衡量税收负担的角度看,消费税比增值税直观。尽管从科斯交易成本看,消费税显然是减小了消费。

"消费税减小了消费",恰恰就反映了"税收削减了税基"的原理。即使是从税收最大化的角度出发,税率也不是越高越好的,max(税基×税率)是一个正大分布的抛物线。要得到准确的税收模型,"隐藏了真实税负"的增殖税,显然比不上消费税。而财产税则是一个对"存量财富征收"的税额,是直接税;缺点是财富是不存在第三方衡量的标准,因此无法准确地征税;而且凯恩斯主义就是财产税

遗产税实际上就是财产税;是中世纪基督教社会"教会主持均贫富"的产物。财产税的坏处,遗产税一项不拉!凭遗产税,中世纪的基督教会一度控制了社会财产总额的80% 以上!中世纪是名符其实的无私信仰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巨额公有财产,既产生了严重的教会腐败,也令社会经济为之窒息。因此一些人信仰"中世纪欧洲经济发达",只能归因于无私者的信仰而已。

如果重点财产税,就要面临巨大的税收成本,税务部门要扩招好几倍!如果是收遗产税,相当于一辈子只收一次财产税,是对"财产税税收成本过高的现实妥协",但是应税的富人就会预先将税收赠予亲人来逃避税收。赠予不是双边议价竞价的产物,赠予价格就属不确定(意味着增加税收成本),所以是财产税性质,而且意味着要对慈善征税!如果不是行政指定受捐人,就相当于禁止慈善(天朝即是)。

所以财产税看似公平,实际上是违反经济最基本规律:"个体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市场价格是当前价值的唯一标准",因此财产税如果不是劳而无功,就总是变成苛捐杂税,最终成了"收归国有化"。至于所得税与利得税,则是多大程度鼓励投资的取舍。回教国家的特点,大致相当于极高的利得税,和相对低的个人所得税。结果笔者观察到的回教社会,就是小富即安的相对贫困的社会

税收总额限制和税负归宿

国民衡量税收的基本原则:总额限制和税收归宿
民主社会应如何讨论税收?
应首先明确总收总额,再平衡税负分配;
讨论政府"内政"的预算案的目的是什么?

 

政府的任何公共服务都是需要社会为之支付成本的;甚至连请个磕头虫说"对不起",花的也是纳税人的钱。因此纳税人必须衡量其消耗税收后的效益。"谁付出成本,谁拥有产权",税收的成本显然不是政府自助,评估政府财政效益的"产权"显然在国民的手中,否则就将构成政府对国民的奴役,——>付出成本,没有得到产权,就是被奴役。已经明确了产权,还被质疑他人付出的成本,就是被剥夺。

因此经济学人没有理清思路,用科斯"交易成本"解释企业的方式,去理解政府的必要性,是不对的。笔者认为科斯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所谓交易成本理论,是偷换了概念故意忽视了管理成本(政府中就是行政成本),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规模效益论"铺路。所以用科斯的解释企业存在的理由的方式去理解政府存在的理由,"似乎合理",却必定走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个体价值观反对"第三方客观标准"理性主义构筑的政府存在理由,并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无君权神授的政府"的主义。实体社会学(包括奥地利学派),只要仍然坚持个体价值观,就不会给出"为什么存在政府,政府什么样的服务是合理"的任何标准的答案;因为判断这一问题的天然权力,在每一个国民根据自已的个体利益作出的回答。即选民在私有制原则下认为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反之亦然。

所以政府存在的任何理由,也就是税收存在的任何理由,也是"合理的税收途径"存在的任何理由,完全取决于国民主权原理下的私有制原则的国民逐级授权,根据"我(们)的利益在那里"框定政府服务契约权力(包括收税,和收税的途径),按照服务契约监督政府是否履行了职责,向政府支付履行职责的成本(税收和赤字);和使用税收开支的方案(财政预算案)。

因此象美国南北战争以前争论的"关税是否最好的税收手段"是没有意义的。关税只是流转税的一种,是间接税中的一种;是针对国际贸易的流转税;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成本;由从事国际贸易外向型经济的社群负担。只要符合国民主权原理的民主途径的决策认为这是合理的,它就是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根本不存在任何理性主义基础上的"真理标准"。

类似的还有今天中国税收中盛行的增值税,以及国内外都盛行的营业税;都是流转税。后者是直接税,前者是间接税;都是增加了商业流通的交易成本,但是由于便于计数收取,具有低的收税成本;所以不能用科斯交易成本的哲学化理论,而称这样的税收是损害商业经济的。针对流转环节的税收,当然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成本,但未必比针对财富存量的财产税,针对劳动力所得的所得税,更损害市场经济。

针对劳动力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意味着剥削工作能力强的个体;针对企业所得的累进税,意味着生意做大了,就要受惩罚。针对财产的税收,则意味着巨大的财产评估成本,因为财产值多少钱,需要在市场流通中才能得到准确的定价。结果就是财产税,如果不是象美国的房产税一样变得无足轻重(仅用于地方公办学校的补贴),就是变得过分沉重,故意让有产者全部破产(如顾准在上海搞国有化)。

税收的公平直接体现在国民主权原理对税收案的取舍,舍此再无公平可言。税收命题又在事实上分解为两个供国民衡量税成社会成本的要素,其一是社会税收总额;其二是税收归宿(曼昆的贡献),即实际上是谁支付了税收。一个民主社会讨论税收财况;应先确定税收总额,再讨价还价税负分配,然后才针对预算案。后者的目的仍是为了"确定合理税收总额"。这个原则,美国暂时做得比谁都好

张五常学术著作一直故弄玄虚

诺贝尔经济奖应颁给张五常及其分子们;
张五常及其分子们总是有理;
张五常是萨缪尔森派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


在中国出口导向造成的金融危机,连内因都已经表面化的情况下,我们仍可以从张五常分子们,面对(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没有衰退+人民币通胀)的事实,欣赏一下张五常分子的自圆其说的神奇理论—— >先不谈所谓"对与错",张五常及其分子们,可能首先要做到前言能搭上后语,逻辑上要做到定义明确,(这点张五常本人基本做到了),而结论之间不要自相矛盾。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人民币外汇管制是根本,人民币管制下的汇率低估,令到中国承担了全世界(主要是美国)的社会成本,把美元的通胀都搬到了中国;从而导致人民币对外是升值压力,对内是通货膨胀的贬值压力。几年来,这一渐渐显见于世的事实,张五常先生仍然可以用"低估汇率的强币不会有通胀,汇率市场化的货币有通胀"而权威否定之,——>这不是全部。

当初张五常及其分子们,指责人民币升值的理由,既运用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手段(指责我等是汉奸),也运用了民粹主义的手法(人民币升值,农民太苦了,农民工要失业了);其理由就是"人民币升值令到出口企业成本看涨而倒闭,导致出口下跌"。对此指责,笔者也一直坚持"人民币升值不会导致出口下跌,而且维持至少几年时间""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出口企业永远不能做好准备"。

近两年来,人民币一直升值(意味着单位美元外汇消耗的人民币少了);而出口非但没有下跌,反而上升了;本应是对笔者预期的肯定,——>得!张五常及其分子们,又改口了:"人民币升值没有令出口下降,导致人民币购汇成本上升了,阻碍了中国经济复苏"——>得!张五常及其分子们,是不是有着墨索里尼的特异功能?——>"墨索里尼总是有理!"

但张五常及其分子们,就连这条"墨索里尼的特异功能"也仍然与事实不符。人民币购汇的成本=(人民币美元汇率×美元收入),所以人民币升值后的美元外汇收入上升(与张五常预言相反),人民币的美元价格是下跌的(即人民币升值),小学生的算术都知道,那怕单纯是从购汇成本来看,就算情况没有变好,也至少没有变坏

张五常及其分子们"总是有理",没有国产主流权威的底气,是说不出这样的至理名言。不过在逻辑学上,就违犯了逻辑完备性的要求;对应在哲学上,就是违犯了波普尔的证伪法则,——>任何"同一命题的正反两面总是有理"的理论,必定是伪科学!

由于张五常长期的"学术著作",一直采用了故弄玄虚的手法,笔者明知其错误的结论,听到的却是张五常分子们肉麻的吹捧;这些人又偏偏是主流的经济学,就算有一两个是白痴,却不可能集体进化成逻辑残缺的蠢猪!近来张五常先生可能垂垂老矣,说话越来越不小心!关键词越漏越多;笔者据此早就了然,张五常所谓的经济学,无非就是国产的主流"萨缪尔森的凯恩斯主义"而已。

张五常所谓大师,只不过是一位国产主流的萨缪尔森分子。不信,仔细观察一下他的所有言论,与此是否有冲突?或曰,"张五常的贡献应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笔者深以为然!诺贝尔奖不是一向都是优先奖给各国门派的萨缪尔森分子们的吗?作为一位萨缪尔森分子中的佼佼者,张五常理应获颁"诺贝尔萨缪尔森奖"的。当之无愧!

欣赏电话骗子的选择性心理艺术

欣赏电话骗子的选择性心理技巧
选择性心理的实战体验; 

早前曾有电迅部门的亲友称,电话行骗专业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可以合成极类似受骗者某亲友的声音,让此受骗者乖乖汇钱。声学和电子学常识告诉笔者,人类的嗓声振动的特性各不相同,尽管差别极少,但就象人的指纹一样,不但不可能一样,而且极难伪造。尽管理论上可以通过音频解析后再合成近似的音频,(就是符里叶的正逆变换),但技术难度极高而成本高昂,用于行骗业务似乎不太可能。

昨天笔者亲自感受到一次电话行骗专业人士的实战对演,方才发现,亲友的警告虽然不是全对,却也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并非骗子专业取得了音频技术的重大突破,而是电话骗子们掌握了"选择性心理"的高深技巧。假如不是笔者早就分析清楚了"个体选择性体验"的原理,真是不容易欣赏到如此出色的实战骗术。其窍门就是,利用了中国人尊敬长辈的文化,和长辈常常冒充大头鬼面子的陋习。

对于冒昧的电话来访,仿佛熟人一般的"是我啊,(连我是谁也听不出?)",很多中国人心理上就会马上筛选所有熟人,挑拣出最接近于其音频的人,由于其冒充的必定是长辈,所以也必定是比较小心地避免冒犯可能的长辈,而会问"是不是XXX",好了。骗子得到一个近似的"XXX=目前冒充的音频",这就够了。他就会说,这是新的手机,新的什么,告诉你。然后,挂线。

过了一两天,就会再打电话来,"我是XXX阿"(模糊最要紧,音调象就行了),下面就是说他给车撞了,给狗咬了,就会跳河了,在医院里等着手术呢,然后呢,千篇一律地,让你汇款到某个帐号里。(后略)。此一骗术最巧妙之处,就是利用了骗术工程的不确定目标的自行搜索"最接近音频"的定势,然后自我选择性地认定此一人就是电话之人。

再次来电时,就成了"此人自称(正确)+新电话号码(一般在电话录中已经改成来电显示名字,正确)+音频(接近)"。用密级的话来说,"校验正确,放行",——>那就中招了。

骗业工作水平发展到这种水平,不能不令人佩服骗子们的专业钻研精神。与其马上斥责人家的专业努力,不如好好欣赏人家的敬业钻研。这种脑力早操有益身心健康。果笔者不幸被骗,会自认"江湖脑艺不精",不会找骗子们麻烦的。难得,难得!再来,再来!类似的行骗技巧,在网上在电话里,还有很多类型。各位朋友可以各自慢慢骗业心理大师的艺术作品。

张五常大师的凯恩斯主义逻辑

张五常的观点前后矛盾;逻辑前后矛盾;
张五常偷换"负利率"概念;
张五常认为恶性通货膨胀,跟老百姓利益无关;
张五常断言的"强弱货币关联通货膨胀理论"与事实相反;
张五常有犯错误的自由,谁将谬误奉为权威

 

主流在野派的经济学权威张五常先生的新博文《人民币升值加剧人民币通胀》,引起博友对"负利率和人民币升值"的争论,笔者特意到拜读了该文的逻辑,——>先不谈对错,也不谈常识;逻辑总要完整,不要自相矛盾——>不幸的是,张五常该文的逻辑乃至论点,与前一博文《这是因为人民币持久地紧钩有弱势的美元,惹来另一番通胀是早晚的事》是自相矛盾的。

两篇相距不过一周的同一论题的博文,张五常先生能够用同一套张氏经济学,辩证出完全相反的论点,至少说明,张氏经济学的的逻辑是不成立的,或者是张五常先生的确老了,从事谎言专业所必须的记忆力太差,后谎的前嘴巴,他自已不知道!实际上,即使是在《货币调控非儿戏》一文中,如果不是张五常分子们信仰这位忽悠大师,也不难发现张在此文中,熟练使用了何种诡辩术

笔者不打算与张五常先生或其粉丝争论何为真理,也不提供标准答案。所谓对与错,与读者各人心证相关。信仰张五常的粉丝人等,永远可以认为张五常是对的,是大师,此所谓信仰自由。笔者只是指出张五常在"低汇率货币升值带来通货膨胀"的最新版本论点的博文中(因为张前后矛盾,所以采最新),到底想说什么,用了什么"根据"。对与错,纳与否,读者心证自辩。

张五常首先偷换了"负利率"的概念。首先指出,负利率作为一个公共舆论的定义,不是经济学专用的,是站在存款人的角度,"利息所得低于通货膨胀率"而定的。从实体经济学的主谓宾角色出发,是否负利率,是由存款人(指公众)的体验而定的。而张五常就偷换成"负利率是预期的通胀率(anticipated rate of inflation)高于市场利率"(据说是费雪的,权威嘛!)的张氏定义——>权威嘛!

这条定义显然已经不是一般所述及的"公众担心存款储蓄赶不上负利率"的那条定义了。而该定义的要害在于的要素预期通胀率"预期的通胀率在真实世界看不到,专家们只能从市场的不同年期的债券孳息率衡量",换言之,凡人(公众)不能见,专家才能看到(告诉凡人)。在个体价值观中,这称为理性主义。果然,张五常跟着说,他看来"负利率不存在",即人民币象美元一样,应继续超低利率

张氏负利率从上下文中看,实际上就是"官方预期的利率";费雪和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超低利率的无限制流动性过剩"上的,除非埋葬凯恩斯主义,那么张五常分子之流和凯恩斯主义当局,永远都会"官方预期低利率",即"超低利率 forever"。不容争辩而且与公众无关!因为是非判定权,掌握在张五常等"专家权威"的手里。简单说,张五常的立场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关老百姓屁事"。

至于"人民币升值加剧通胀之强币弱币",张五常首先定义"有升值潜力的(即低估)的货币的强币",(这不要紧),然后就给出没有证明的断言"一只强货币不容易有大通胀,一只弱货币则容易有",(张上下文说了几百字,看不出证明在那里)。按此张氏定义,人民币与美元之间,人民币是是强币,人民币应通缩!但事实上是美元面临通缩,人民币却是严重通胀——>只有张大师睁着眼,说不是

无论张五常全文是真理还是忽悠学的大成;张五常不能证明他的张氏强币理论,一如既往地抛出"费雪和弗里德曼如何大师级伟大无比,他张五常和费弗两人如何称兄道弟,如何就此论题说了许多凡人永远不能查证的悄悄话,他老张巴不得和两位大师早日泉下相见,云云",无非是老一套的"制造死的权威,树立权威的死者,还活的最亲近的就是没死的俺"。笔者称此为"中国式诡辩"。

主流经济学或者说政治经济学,骨子里是"公众忽悠学"里的一种。重要的并不是张五常大师有多少错(人非神仙,谁能无错?),而在于张大师错误如此浅白时,却被塑造成不世出的港产权威??是谁做这种事?如果以为是张五师忽悠妥了领导同志,那就请少作梦好了。能够升任领导同志的人,智力情商那一顶都不亚于你我任何一人。如果说可以忽悠人民群众倒还差强人意,不然就没有张五常分子。

但关键可能并不在于张五常大师/张五常分子能够忽悠谁,恐怕是领导同志们盘算这类大师还能忽悠多少公众。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张五常大师!恐怕这才是张五常仍然是主流经济学的权威之故吧?无论张五常的经济学有什么深奥之处,有一点估计是不会错的。张五常先生只不过是一个国产凯恩斯主义的大师中的一个,罢了

美元热钱可能跑到香港去了

耐人寻味的中外PMI预期背离;
美元热钱跑到中国和香港了

以往到道琼斯走弱时,美国债市场和石油指数就会走强;反之亦然。债务危机开始,情况掉了个,美国债指数与石油指数,一起与道指结伴下行,唯独黄金一马当先。国债指数下跌,以往本是反映信用评级的高。但现在忽然发现,低信用评级,美国国债息口也是下跌的。原因大概是共和党制定债务上限,就没有国债的刚性需求;大概也因为,大庄家们发现套在美元里很吃亏,瞅空子抢跑道。

石油和金属原料下跌,似乎说明国际社会对PMI下跌(即费雪所称的通货紧缩,也即收缩产能)的预期。这样一来,如果美元持有者真的希望避险通胀,买入黄金似乎是下意识的选择了。但是黄金能够容纳的资金毕竟有限。美元国债作为一个池子如果溢出,粮食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池子。不过这是对国际市场而言的,国内市场的储备局新粮盖旧粮,农业股也是没有起色。

美元PMI下跌的预期,人民币PMI上涨,则是最耐人寻味的。大概说明,国际社会对于经济危机的预期,其实并不算很强。至少从美国来说,紧张的是联邦不能多花钱,对于美国经济本身,美国人看来不算太担心。倒是美国人对于中国经济的麻烦比美国大,心里明镜似的。PMI下跌,对消费类企业的成本是利好。通胀预期下买消费类股票,自忖颇见明智。

美国国债显见是有大客户在出货,但是各个资产价格的池子,却不见升水,水跑到那里去了?想想看,啥东西最有升值的可能性?啥大家伙的货币被低估?左看右看,似乎还是人民币的嫌疑最大。哥们,美元到跑到中国和香港这头来了。

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黄金不是天然法定货币 金本位没有必要

黄金不是天然的法定货币;金本位没有必要;
黄金适于通胀环境中的储蓄,不适合作为货币

黄金不是良好的储蓄对象;但具有(储蓄+流通)综合效益;
私币发生私有化环境中,"守财奴困境"是局部的,可克服的;

亚当斯密经济体系中"黄金天生就是货币"(被马克思主义继承),实际上是将习惯性观察,作为了经济学的原理。货币的社会职能就是交换,交换能够可信就需要提供货币的信用。货币的信用并不因为是黄金或者白银就有信用;而在于为货币供给而提供的成本的背书。黄金之所以成为最常见的历史或现实中的货币选项,是因为黄金增量开采中的"成本"不可代替;因此增发"黄金币"的成本就不会消失。

现实中不能使用黄金位,则是因为三个原因,其一是黄金开采的成本越来越昂贵,意味着黄金本位的货币将产生自然的通货紧缩;其二是美国手中控制中主要的,相对于目前价格来说是低价位的黄金存量,(主要来自罗斯福的黄金法令);第三个原因是货币的职能是流通,而不仅仅是储蓄;储蓄功能,甚至可以认为是由于货币是"通货稳定的易步交换保证"的衍生品。即黄金流通价值,可以随时被替换。

因此如果恢复金本位,就必定面临着要么允许央行(美国从此是财政局,铸币局),将黄金作为储备以发行代用黄金券(货币),这样黄金和黄金券之间就不是一对一的,同样可能存在着超量发行。其次,黄金券超量发行,必定出现偶而挤兑,那么美国历史上的限制挤兑就难以避免;因为没有黄金本位的"中央银行"。政策限制挤兑,相当于外汇管制,则金本位就完全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黄金本位制必然导致通货紧缩,就不得不允许大量的代币券发行,(黄金券是其中一种),以弥补由于流通的货币存量缺口的不足,这样就回到了老问题上:货币私有化发行不可避免。而随之而来的逻辑悖论就直接否定了黄金本位的必要性:既然流通性货币已经是私有化发行的话,又何必非要让中央财政可以控制黄金贸易的方式,搞什么金本位

"黄金天生就是货币"的观察,实际上是在货币自由发行中,因为"货币是(稳定的)异步交换媒介",而自动具有储蓄功能所致;是将货币的交换与储蓄合而为一后,按(min(交换+储蓄)持有成本)的结果。货币的交换与储蓄的功能,并不是完全吻合,"异步交换"的功能才与储蓄吻合。

黄金适于在通胀环境中的储蓄,但不适于交换需求,通货稳定时也没有储蓄黄金的必要。原因也在于黄金相对其储蓄价值,获得成本太贵了;而黄金已经背书的"开采成本"是早就消耗了的历史中的GDP,不存在任何实用价值的"承兑抵押"。这种供给的硬性,在通胀环境中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象钻石白金艺术品之类。但在通货稳定时,黄金就因为没有实用价值,价格节节看贬。

"货币是(稳定的)异步交换媒介"本身就意味着货币必然可以储蓄,"等到自身需求 or 价格适用"时购买相应的产品,也意味着守财奴假设,对于整个社会众多货币中的一种是无关紧要的,但对于经营某一种货币的经营商(如质押黄金存款,发行黄金兑换券的黄金银行)来说,就不是无关紧要的。19世纪美国银行的应付挤兑的需求,就产生了存款再保险,央行准备金和美国的中央银行

在私有化货币发行的环境中,一家信用很强的经营商,当发现自已的大量信用仍然高的货币被大量储蓄了起来,(象今天的美元),为了弥补流动性头寸而增发了大量的货币而构成了堰塞湖时,可以购买"黄金期货"或者定购支付再保险,预备突发性的挤兑;而消除信用下跌的预期。也可以发行另一期黄金券,而避免同时的挤兑发生。但在国家垄断的法定货币环境中,包括金本位,这种办法就无法采用了。

全球走在《通往奴役之路》上

美国债务危机的核心是医保和养老基金破产;
福利经济学"代际借贷论"破产;
全球为凯恩斯主义还债;为福利经济学还债;
全球走在《通往奴役之路》上


美国两党争论的"赤字债务上限",民主党主张加税,共和党主张节流。但目前美国的债务主体,其实并不是联邦财政的开销,而是医保和养老金保险的破产。所以无论怎么节约美国政府的开支,美国赤字上限是非爆管不可的。有人计算过,美国医保和养老保险实际潜在的赤字,按不变价格计是210万亿美元,恐怕不是空穴来风。象中国国产马教专家所称的用联邦财政投入抵销负利率,只会雪上加霜

但是压缩养老保险,意味着几十年福利经济学所谓"代际借贷理论"的彻底破产!也意味着老一辈退休人士成为破产的最大牺牲品。美国的养老保险就象中国国企欠社保的大空额一样的社会养老保险一样,是非破产不可的;只不过要以此作为代价,让美国掌有投票权的老人家们答应控制养老保险开支,近期似不太可能。如果这一条控不住,就算美国政府完全变成义工还要同额倒贴,美国财政仍然要破产。

如果说美国的病情有多严重的话,那么先此说一句,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或者加上中国,没有一个病情比美国轻的。美国算是此类病中病情最轻的一个了。理论上各自采用凯恩斯主义,由增发补贴空额(相当于全民加税补贴过高养老金造成的亏空),总是可以填补任何亏空。但如此操作意味着强烈的通货膨胀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意味着产出减少和失业)和自有储蓄全部泡汤!实际上意味着经济全面崩溃!

凯恩斯主义和福利社会的民粹,正在现实性地实践着哈耶克的预言,全世界范围的《通往奴役之路》!表面上可以"解决问题"的财政担保养老金亏空,实际上是一条死路!因为养老金亏空,实际上是由于原有养老金标准过高,导致已经被亏空的窟窿过大;而填补的资金投入相当于把社会通货稀释至少十倍以上!却是毫无产出意义的!这是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断子绝孙的抢劫!在中国的情况比美国还严重!

直觉上"延迟退休"实际上是无补于事。因为凯恩斯主义下根本上就不是愿不愿意工作的问题,而是难以避免的滞胀,令年轻人也找不到工作,那么老年人就算希望延迟退休,如果不是象中国坚持不下岗的老干部吃皇粮,又如何指望延迟退休可以增加收入呢?事实上,今天中国社会的年轻的知识分子,如果不是公务员编制内系统的,上了四十岁后,几乎就不得不失业。

而国营企事业单位之鼓励内退,实际上是工作岗位正在萎缩,希望多一点老头子小太婆退下来,让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一辈子里多少干上几年,也算没有白活了。这种情况,美国尽管病情轻一点,也是大同小异。但美国作为自私自利"我的利益在那里"的社会,更不可能最终坐视老一辈的养老金,把整个社会剥夺干净;无论以何种方式,最终大幅调低养老金和大幅减小养老金支出,在所难免。

对这种困境,邓改革的中国实际上有过经验,那就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邓改革的方案是在一个无法保证的前提下才成立,那就是"经济总是计划得可以增长的",——>这是不可能的!近二十年似乎解决问题,那是因为市场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增长了;但现在是到了为凯恩斯主义还债的时侯了。当经济是萎缩调整时,"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只不过实际上是没有办法!

新人新办法只不过是减少了新人缴纳养老金和领取的标准;而在中国今天的社会保险制度,实际上是新人缴老人的养老金,却降低自已的领取标准。这套把戏在美国是走不通的,在中国也是走不通的;因为计划生育将新一代的人"杀死"了一大半!就算下一代做牛做马,也是养不活上一代人的养老。结果仍然是,只能全面承认养老金破产,全面下调缴纳和领取的标准,别无他法。

蛮族是奴隶社会伴生物;蛮族是集体奴隶

游牧民族的侵略与"蛮族",是奴隶制社会的伴生物;
妖魔化少数民族、游牧民族、"蛮族"异族的民族主义;
蛮族是发达文明社会的集体奴隶;
文明大国掠夺奴隶的另样视角是"解放了野蛮人手中的奴隶";
蛮族"入主发达文明"是被雇佣于解决文明社会的内部危机


仅仅从悲惨的艺术上认识奴隶制社会,只不过是将道德的火力,徒劳地集中在早就不存在的所谓的"奴隶主统治阶级"身上,而为现代生活无中生有的所谓阶级斗争添油加醋,掩盖着奴隶制社会残留在现代文化中的点点滴滴。理解奴隶制社会,就必然无法回避"蛮族"与奴隶制中央文明政体的关系,也无法回避"夷汉迥异,非我族类,其心必妖"的千年的对少数民族的妖魔化。

蛮族的存在,既是奴隶制文明大国赖以号召内部忽视危亡内因而保持团结的道义目标,今天称之为"民族主义"。明宋两朝甚至宁愿无视灭亡的命运,也不愿意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政策上有点现实主义。问题并不在于"委曲求全,卧薪尝胆"不对,而是明宋两朝的政治体系本身处于危机之中,失去了妖魔化异族的钓鱼岛精神,就会本朝危亡;今天称为"亡党"!亡党强还是亡国强,各自算盘各自精,不提!

但在中央文明大国如罗马、华汉帝国面前,"入侵"的蛮族其实只不过是磕头哀怜的可怜虫!甚至于中亚文明远非落后,"入侵"同等文明级别,根本没有帝国威权的农耕社会印度时,照样是不得不寻求当地优势群体的联盟。甚至于连伊斯兰教,自备了信仰进入印度时,稳定的政体的建立,仍然依赖于阿克巴大帝对印度教社群的同等相待,方才免除了德里苏丹百里之国的动荡命运。

蛮族整个社群的社会地位,实际上就是发达文明社会中的"集体奴隶"。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妖魔化,所反映的正是这种"集体奴隶"的社会形象。今天留在历史春秋中的记载,都是游牧民族象野兽一样不断残杀农耕居民,——>那是因为记述历史的是农耕民族!以状"野蛮异族入侵危机"之恐怖,国家作为危机管理的工具,无疑深受其益!而这些蛮族能够不被赶往蛮荒,同样为"能为奴隶"而幸。

在整个前工业社会的奴隶制时代,东西方的天朝上国的文明人士,可以随意将"蛮族"视为压榨、役使的对象,可以任意勒索人畜、子女、财帛,可以任意征用蛮族作军队用于战争,却不必对蛮族负任何责任;也不必对蛮族在自然灾害中的困境施以任何援手,因为他们不是"国民"。所以罗马和唐朝征用蛮族作为军队,许以公民权,承诺不对他们的部族征伐,就足以令这些蛮族感恩涕零

另一方面,蛮族内部也是奴隶制的等级社会。从蒙古社会暴露到现代文明的一幕的零星记载中,可以看到凛冽的蒙古高原缔造了可能是人类社会最严密的奴隶制组织。蒙古那颜对低层奴仆之生杀予夺,被视为蒙古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后来的日本武士道,只不过是利用了日本危机型社会制造的"贫困翻版"的蒙古精神。成吉思汗的眼里,除非是主人带着投降的奴仆才是道德无亏,否则降也是死,不降也是死。

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在蒙古那颜威权下的蒙古奴隶们的生存处境,会比成为文明上国的富人家的奴隶更坏。所以象罗马帝国四出征伐如高卢日耳曼的蛮族,所谓掠夺奴隶,在罗马人看来未尝不是一件"善事";因为可以认为是从"万恶的野蛮人手中解放了他们的奴隶,带到罗马接受现代文明的教化,日后就可以成为被释奴"。15-17世纪的跨洋奴隶贸易,和征服美洲的印第安人,不正是在同样的伦理观下?

无论是罗马帝国的哥特人之乱,还是东方南北朝的五胡十六国之乱;历史上记载的蛮族的"反抗",都不是因为天朝上国奴役之、掠夺之而反抗。他们实际上认同天朝上国的特权地位,而只是反抗"主子太残暴了,(太吝啬了),竟然不讲义气!"。历史上蛮族的所谓入侵,如果不是伤风即好的犯边,就是因为文明社会内部危机过分深重,而需要这些蛮族被役用介入内地政治斗争的必要性大增。

英国人的成功是因为没有进取心

英国人的成功是因为没有进取心;
民财得保,民富既成,国势便昌;
钓鱼岛主义无法理解的英国智慧;
英国人手中的美洲没有显见的利益

只有理解了英国保守谨慎的处于守势的海外政策,才能理解发生在北美的殖民地争夺,和英国为什么会专注于自行开放荒凉的殖民地,而不是进攻理论上唾手可得的西班牙和美国的美洲领地。今天东方帝国等羡慕美洲广阔的基督教化,"那是大明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多好哇",实际上在当时的欧洲人眼中,那只不过是一块目的在于生财的东西,如果不能带来黄金白银外汇储备,就什么鬼用也没有

商业社会对领土的认识,和农业社会对领土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只要理解欧洲商业文化中的领土概念,才能理解"欧洲殖民地"的真实含义,才能理解英国为什么相对自愿地放弃了殖民帝国,而美国向西部的扩张,又与欧洲的殖民主义有什么不同;美国为什么会停止领土扩张?以及北美十三州,同称为殖民地,与法国的路易斯安娜和西班牙的墨西哥,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英王国变成大英帝国,不是什么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进取心,恰恰相反是因为头寸短缺而不得不为之的谨小慎微。英国人最终被证明超出法国的统筹能力,既不是英国政治决策的民主,(英王同样专制),也不是英国国王天资聪颖;而是那些小私下议院的英国议员,动不动拿出《大宪章》的精神拒绝爱国义务,弄得英国国王们建造航母的黩武雄心,总是受制于囊中羞涩。民财得保,民富既成,国势便昌!

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小英王国在成长成大英帝国的过程中,甚至在成为大英帝国以后,也没有去争夺旧的肥美殖民地,而仅仅着眼于保住既得利益,甚至不惜加以让步。象英国一度占领了西班牙的古巴和法国的波多黎各,英国要占领新西班牙(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港口(相当于中国的上海),完全切断西班牙与美洲殖民地的联系,最终将其占领,也是很容易的。

但是英国人宁愿在和约中,交还古巴和波多黎各,换取对英国北美殖民地和加拿大的承认,就在保留了对对方核心利益如古巴的威慑的同时,息事宁人将战争冲突限制于有限度,而着眼于制度在经济开发上的竞争和远洋商业利益的优势上。英国就避免了与法西这样的中央集权国家,作政治资源总动员的比赛,而在漫长的和平竞争中节节胜出。这是东方帝国的钓鱼岛主义爱国热情无法理解的国家智慧!

打开17世纪初的美洲势力图;最肥美的墨西哥和印加黄金白银的产地,已经成了西班牙的囊中之物;法国人和葡萄牙瓜分了路易斯安娜和巴西,由于两地缺乏大量的土著劳动力也缺乏金银矿山资源,而无法有效开发;英国人从荷兰手中接管了纽约和大湖区;从法国人手中接管了魁北克,是为了确保北大西洋航线和渔业区,类似于今天占领了福克兰群岛,没有什么经济意义。北方航线的探索也以惨败告终。

因此当其时面临着"如果美洲不能提供黄金白银,对欧洲有什么用"的疑惑。马克思主义和马尔萨斯等人,称美洲缓和了欧洲工业革命的人口压力,那是将结果视为原因的时光错乱。在英国开辟北美殖民地时,欧洲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在成功地在商业上开辟了美洲和印度,而不仅仅是将这两个地方视作黄金产地以后,才在欧洲渐渐展开,欧洲的人口才开始爆作,才被稀释到美洲去的。

因此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无论是在英国人自已的打算,还是在西班牙和法国等看来,只不过是军事前哨警戒站,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也就不会有谁急于与英国争夺殖民地权益。如果说西班牙的美洲是大肥肉,法国和葡萄牙就分到了小瘦皮;落到英国人手中的,只不过是几块大骨头。英国人怎么从骨头里啃出味儿来,法国人和西班牙人都挺感兴趣的观察着;——>仅仅是观察着!did nothing!

法国主动进攻,英国被动防守;好死不如赖活着

英法相争,法国主动取攻势,英国被动取守势;
英国国际政策的保守确保了可持续性;
法国好死,不如英国赖活着

普鲁士崛起,奥地利的外交天才;


英荷同盟确定后,荷兰保存了大部分权益,至少是减慢了原有香料和北海商业权益的丧失速度;而小英王国得到了大头,也开拓出更多的国际殖民权益,渐渐成为大英帝国。与此同时,首先放弃雇佣军国防传统的普鲁士,通过对领地内居民的义务兵役制改革,得到了比雇佣农民工打仗更廉价的普鲁士军队——>免费的!还向德国乃至英国这些大买主,出口"军队",收人家的钱代言英荷同盟在中欧的利益。

普鲁士依仗着全民兵役制(相当于一种服役型的税收),国营军事再批发给英荷和汉莎同盟这些大买家,霍享索仑家族开始在德意志的邦国间异军突起。作为新教社会的"东北军",普鲁士实际上处于天主教的奥地利和东正教的俄罗斯的夹击下。但只要英荷同盟(还加上仍然强大的瑞典)支持,普鲁士打败两大强国虽显不足,自保的能力是绰绰有余。

正是利用了英荷同盟上升的实力和支持,也是依靠自已的军事才能,腓德烈大帝从奥地利女皇玛丽亚. 特丽莎(MT)手中夺取了西里西亚,成为结盟俄国(经彼得三世——>叶卡捷林娜大帝)抑制奥地利,争雄中东部德意志,护航北德-荷兰的军事强国。奥地利在其时欧洲的多角环境中,不得不处于变色龙一般的政治应变中,也就培养了梅特涅这样的外交天才。

奥地利是天主教国家,理论上应该亲近法西天主教同盟。但在地缘上却与法国在巴伐利亚和比利时,以及在意大利的利益争夺上,针锋相对!这样又把奥地利推到了与英(荷)结盟的位置,所谓远交近攻。但是英荷支援的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冲突更厉害,MT女皇对普鲁士的憎恨,令奥地利徒劳地将力量投向北方,而亲近法西联盟。这样奥普俄三国就构成了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基础。

英国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与法西两国争夺远洋殖民权益上,而法国就不得不反复地与奥地利和战不定。这样英国就构成了最终在七年战争中战胜法国海外殖民争夺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与法国在18世纪的百年角逐之中,尽管连年战争,但是战争规模都不大,甚至在战争过程中,英国银行仍然接受法国人的存款,甚至向法王军事行动放贷。所以英法所谓百年争战,是对战争夸大其辞的说法

一直到法国大革命以前,英法两国可以说是冲突不断,但和平合作是双边关系的主流。英国的战争特点是小规模的,目的明确的,有节制的有限战争。很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英国下议院依据大宪章的精神,(英国没有成文法,权力完全集中在下议院的辩论和投票中),总是坐视英王的爱国热情陷入债务危机之中而不管不顾。相比之下法国集中性体制,无论是决策的速度还是执行的效率都比英国高得多。
除了政治军事的效益远远不如以外,法国人在政治和军事等等方面,各种GDP全面领先。因此英法争夺实际上是英国处于守势,法国处于攻势。但英国的海军优势和覆盖远洋外线的特点,令到英国进攻能力虽然不足,防守法国的海外攻势是绰绰有余。英法冲突通常的方式是,法国主动进攻,大有进展;英国节节龟缩,还有盈余。法国在即将大胜之时,忽然发现粮草中断,前功尽弃

英国不是第一个民主国家

英国不是第一个民主国家;民主英国政体确立于法国大革命以后;
英国是一个有宪法精神的国家,不是一个有宪法的国家;
斯图亚特-汉诺威乔治时代,英国是开明专制的王权政体;
为什么英国议会成功接管了权力,魏玛政体被迫交出了权力?
英国工业革命不比美国更早,英国民主不比美国更早

 

将1660-1800年的英国,视为君主立宪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即便与官方提供的标准历史根据来看,都是不准确的。北美独立战争以前的英国,更接近于霍享索仑的德国,是典型的君主开明专制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具有类似后来美国总统权限的国王,而在财政上受制于自《大宪章》以后,经克伦威尔革命确立的议会权威。因此英国是一个有宪法精神的国家,而没有成文的宪法。

因此美国独立战争并不是北美殖民地与民主立宪的英国的战争,而是与英国正在复辟并在加强中的英国王权的战争;一直处于政治下风的英格兰和下议院,则乐观其成。乔治三世在北美的失败,削弱了英国王权的复辟并令苏格兰与英王离心;拿破仑挺进德意志,抽掉了汉诺威王朝在德国的老根。英国王权就退化为真正的"君主立宪"了。威廉皮特在对抗拿破仑时,成为英国第一位真正实权的首相。

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英国会对法国革命抱敌视态度。其一是英国自克伦威尔革命以后,同样深受民粹运动的威胁,这是乔治国王与英国议会所持的共同立场;同时英国国王在德国的传统势力,受到了法国输出革命的威胁。独立战争的失败,和随后干涉法国革命的惨败,类似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导致了英国开明专制王权的垮台

但是为什么魏玛共和国不能维持,而威廉皮特治下的英国君主立宪体制就成为继美国以后的第二个民主政体呢?原因在于英德显见的民主基础的差异。英国众议院的民主根基,比外来扶植的魏玛政权要深厚得多,同时英国当时已经是世界第一帝国,没有受到凡尔赛体系的残酷压榨,在早期战争中的失败所受的损失也比较小,不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那样伤筋动骨

因此英国在北美和拿破仑战争初期遭到的失败,起到了削弱王权和团结英国的作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作用,却是消灭王权和削弱德国,并把德国社会极端化的作用。其次,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王权比德国霍享索仑更正统,(霍享索仑是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追认的贵族),而政治根基却要浅得多。这就令英国王室在把英国带入更深的战败深渊以前,就失去了权力。

在法国大革命的威胁前,共同的威胁令到英国王室愿意向众议院交权,寻求众议院更深厚的支持。众议院深厚的民主传统和资产主义积累的实力,令众议院顺利接过对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威胁,而无须象德国一样交助于希特勒这样的爱国主义民粹。相反,法国民粹大革命的灾难,让英国平民更愿意接受众议院的领导,而不愿认同法国的激进。

当英国在众议院的实权首相的领导下,终于战胜了法国皇帝以后,巨大的成绩伴随着巨大的人望,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就再也不给退居线的英国王室权力复辟任何机会了。与美国的联盟,对欧洲大陆保持着均衡,较小的陆军消费,换取优势的海军实力;维持着以印度为代表的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提供的黄金,支付从美国进口的原材料,渐渐废除英国贵族的特权,英国工业革命才真正打开了上升空间

因此19世纪的英帝国,实际上是则一个以不列颠为主体的类似美国的"小美国",和一个以印度为主体的类似前西班牙的殖民帝国组成的。殖民帝国通过印度实物税兑换的黄金,(部分是印度鸦片兑换的中国白银),就近从美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就克服了西班牙帝国不能克服的远距离物流的高成本难题。工业革命就在大西洋两岸同时形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工业从来就没有落后于英国。

民主必然是排外的 英国下议院的排外传统

英国众议院的排外传统民主一直是排外的
英国王权在美国独立后才真正失落;
支持镇压美国独立的苏格兰和德意志;
亚当斯密的政治立场的苏格兰背景;
1780年的英国是民主国家吗?

詹姆斯国王只是关注在英国国内统一思想,并不担心马萨诸塞会影响英国国内的安定团结;清教徒提供一个备选军港,何乐而不为?这就象毛帝国初建时的国产内战,留在大陆的国党是反动派,对外可能杀伤了几万美军的时侯,对内杀了几百万涉嫌支持国方的反动分子。但逃到台湾小岛上的几十万幸存者就成了台湾同胞。台湾香蕉跌价令台国党关注,公产党也比自已治下的三亚农民香蕉烂市更关注

马萨诸塞殖民地在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就在于这是唯一由民众自发形成的殖民地。不久天主教得到了马里兰殖民地(1643),随后贵格派建立了宾夕法尼亚(1700)。英王查理自已出钱,在1663年建立了卡罗来纳殖民地,后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因此美洲殖民地是英王私产,或向英王宣誓孝忠的海外侨民,而不直接归属英国议会政治所涉。斯图亚特王朝的户口是苏格兰籍贯,借婚姻之便成为英王。

在整个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老家苏格兰保持着独立于英国的政治结构。倾向于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和倾向于加尔文教的托利党,希望引进苏格兰进入英格兰议会,英格兰也不希望失去苏格兰;你情我愿地在在1707年合并诏令以后,苏格兰贵族和头面人物如亚当斯密(第三代)等,得以进入英国众院;——>此时英国不再称为英格兰,而称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了。

在吹捧英国早期民主和同情北美"no votes no tax"以前,需要理解两点历史事实。第一英国下院(众议院)是一个英国城市工商业头面人物为主组成的寡头型的议会,其排外性超出贵族身份上议院。英国民主是排外的,民主一直是排外的,这是很多人忽视的。"排外"意味着"参与民主的资格的认定"。因此私有制就是民主可以运行的唯一基础制度;否则将构成多数人的暴政,动荡又将导致专制成为最优化的稳定手段。不理解民主是权益认定后的排外,将为民主就是绝对化简单化的"少数服从多数",是极左欺骗民众直觉而混淆的关键性的概念。

第二是英国号称"普选民主",但在1780年时,每四个成年的英国男人,只有一个有众院议员的选举权,(上议院是国王提名)。而北美如马萨诸塞,则有60%的成年男子有选举权——>意味着其时的常住有产人口与新移民的比例是6:4。这样就可以解释同样是苏格兰户口的亚当斯密对北美要求议会名额的反对,和对乔治国王镇压北美独立运动的支持,——>苏格兰部队是镇压独立运动的红衫军的精锐。尽管1714年已经开始了德国选帝侯乔治任英国国王的汉诺威王朝,英国王权大张

光荣革命后坐上英国王位的德国汉诺威诸侯,与依赖(托利党+天主教)的斯图亚特王朝,称不上是王政与君主立宪的飞跃。在王位并不稳固前,前两代乔治国王还能放手让众议院和首相(辉格党掌政)"立宪",但到乔治三世时,汉威诺王朝重新走上了与斯图亚特类似的加强王权的路线。将克伦威尔处死查理国王及以后的复辟,称为英国"已经君主立宪",乃是一个误解。

英国本土是民主政治,同样是渐进的。安妮女王合并苏格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强化王权。苏格兰相当独立的军事和政治体制,为抑制英格兰政治势力提供了后盾。贵族上议院对苏格兰贵族并无反感,下院需要吸纳苏格兰议员如亚当斯密等。这样就围绕着英王的权力,出现了可以影响甚至操纵英国两院表决王权,从而令英国王权较之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大大增强。

汉诺威乔治家族成为英国国王,中断了安妮女王和托利党的努力,但并非反感于王权的加强。苏格兰和汉诺威黑森,就构成了国王红衫军的主体,英国传统下院和英格兰,反而给晾到一旁。英国下议院的排外性,同样表现在如亚当斯密这样的苏格兰贵族的身上。他们由英王带入英国议院,同样对于北美殖民地要求加入英国议院的要求断而拒之。

北美殖民地所要求的,其实就是苏格兰并入联合王国的待遇而已,其身份也恰如合并前的苏格兰。乔治国王乐于让南方殖民地并入英国加强自已对议会的影响,但对于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就不感冒,这样就出现南方支持英王,北方要闹独立的战争了。

成也行会,败也行会的荷兰和威尼斯

"成也行会,败也行会"的荷兰和威尼斯
荷兰和威尼斯的兴衰,揭示政府主导型经济体的兴衰规律;
荷兰政治经济体制类似于东方天朝,新加坡或香港;
荷兰和威尼斯是中世纪行业公会引导资本主义改革开放的局限性的历史样板;
雅典,罗马,威尼斯,荷兰,英国,美国的民主演变历程是连续的;

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论,用道德历史哲学代替了进化论的经济学原理,观察历史中的演变规律,不但掩盖了历史真实的规律,也掩盖了真实发生的历史,只剩下代表偶然性的英雄人物和悲欢离合;从而为现代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天马行空地构筑完美无缺的人类正义社会,提供了毫无科学约束的"自由空间",为无穷无尽更是无效的暴力正义,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理由。

当一些人迷恋工团主义为核心的北欧模式,或者香港或新加坡这类(央企赚钱+开明专制)的所谓自由民主社会时,幻想"行业工会式的工团主义,同时具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的时侯,实际上,无论是社会进化论经济学的先验逻辑,还是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社会实践,都已经证明,此路不通!工团主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工团主义实际上就是中世纪行业工会的特权垄断的现代诉求。

这种(工团主义+福利社会)的国家体制设想,既有北欧模式的没落,也包括实际上就是北欧模式的(新加坡 or 香港)即使作为一个城市国家也称不上非常成功的局限性;更有实际上就是全盘照抄新加坡和香港模式的天朝"现代体制改革",同样有同类模式的历史颠峰荷兰帝国的衰亡!难道还有比荷兰东印度公司等超级利润企业带动的荷兰经济体更成功的"开明民主"政体吗?但是荷兰,仍然失败了!

荷兰兴衰之所以令人深思,就在于其兴衰的核心,恰恰就是资本主义萌芽所在的中世纪行业工会的飞黄腾达;也正是因为中世纪行业工会"革命成功后"的特权化,令到这个最接近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繁荣帝国衰落了。这是英国和美国的历史没有发生过的历史实例。但是荷兰并不孤独,与荷兰最类似的是威尼斯,同样经历了与荷兰非常接近的兴衰过程。荷兰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巨型的威尼斯。

自雅典开始的欧洲民主政体发展历史,是连贯的。雅典的民主实际上民粹成分非常浓厚,多数人的暴政色彩浓厚,构成了雅典民主的败因;罗马共和国的元老寡头民主克服了多数人的暴政,但受制于中产阶级的衰亡而帝国化;威尼斯实际上是恢复了罗马共和国的寡头政体,控制威尼斯的不再是罗马父权氏族元老,而是从事地中海贸易的行业商会寡头

威尼斯同样向拜占庭(后来是教皇)请求派任国家元首,类似于荷兰向德意志选帝侯聘请元首;元首受制于市民大会公议;同样是行业公会能过政权将自已的行业垄断地位法律化,并同样因为支持行业垄断利润的主营业务的衰落而带动整个国家衰落。这种将国家命运系于少数行业专营上,通过排他性政策排除自由竞争的国家和地区,也必然因为这些行业的衰落而衰落。显然这就是改革型社会主义的命运

17世纪的荷兰类似天朝今天的经济体制,甚于近似威廉皮特后的英国。央企(行会)控制了国计民生,行会领袖(央企领导)掌握了国计民生;央企也控制了政权政策,利润丰厚,分红慷慨,但是央企的经济特权挤占了所有的资本和投资空间,并且这些央企集中在被称为Netherland的四万平方公里的九个主要城市里,赚得盘满钵满。而赚这些钱,又是以荷兰主权为担保的官助事业。

他们赚来的硬通货资本造成通货膨胀,海外购入的食品必须品比国产更便宜,而以本土农业为主的比利时和荷兰基层市民们,既要承担生活费用的上升,自已的产品无处销售;尽管荷兰收的税不高,但是行业垄断本质上也是税!荷兰资本泛滥和实业机会如此之小,以至于荷兰人一度炒起了所谓的郁金香!因此荷兰实际上是败在自已的手上,败在中世纪以来不知变通的城市行会传统,对国计民生的垄断上。

冤杀方伯谦

北洋"无敌舰队"英雄舰长的中华悲剧
无敌舰队失败的战术原因类似北洋海军;
日本第一游击队对北洋海军的战术优势;
致远经远的沉没是大东沟海战的转折点;
方伯谦是中国近代海军史唯一的海战英雄;
方伯谦是被冤枉的替罪羊,邓世昌是有缺点的勇士;
将自已的海军英雄打成反败替罪羊,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悲剧!

与无敌舰队覆灭最接近的战例,是中国与日本的黄海海战。英国快速风帆巡洋舰的优势,就恰如日本第一游击队的快速巡洋舰对北洋舰队的优势:更远的射程,更小的口径和威力,更快的射速和更快的航速。这样英国巡洋舰就总是能够保持在西班牙主力舰队的火炮射程以外,安全的轰击西班牙舰队。当护航的西班牙巡洋舰企图驱逐英国巡洋舰,又总是被诱入英国优势巡洋舰的伏击圈,遭到致远舰的命运。

当西班牙舰队的严整队型在被炮击和风浪的打击下渐渐凌散时,不需要保持队形的英国巡洋舰就将落单的西班牙"镇远"们,逐一围殴,虽然打不沉大型战舰,但却足以令其无法再应付随后到来的北海风暴。当北海风暴刮起前,英国巡洋舰就已经回到了就近的英国港口避风,只剩下受创的西班牙舰队在风暴洋面上对抗大自然,直到全军覆没。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正是落入了与西班牙舰队同样的战术劣势。舰炮无论射程还是射速,以致射击的准确度,都无法与日本舰队相比(这要怨北洋海军的训练了)。不甘挨打劣势的快速巡洋舰致远舰,擅自脱离本队追击第一游击队,正是西班牙巡洋舰的战术动作;严格意义上不能算错误。如果致远也赶不上吉野,其余所有舰只都不能再摆脱吉野级的威胁。

但致远无论是吨位还是火力、航速都不能与吉野级相提并论,脱离本队的致远陷入了第一游击队的弧型火力之中,装甲薄弱的致远仅仅在10分钟之内就被击沉了;其一可能是锅炉爆炸,其二是致远水密门长期缺乏维护,邓世昌先生作为一名承包的舰长,是比较"贪污"的。致远的沉没令北洋舰队左翼出现了缺口,第一游击队可以安全穿过缺口,分隔北洋舰队四艘弱舰于弧型火力圈之中,广甲首先被击沉。

垂危中的三舰夺路而逃!第一游击队放过了装甲坚实的济远舰,首先追上快速逃跑的经远舰。致远挡不住第一游击队的炮火,同级的经远同样挡不住。而丰岛海战已经证明,第一游击队的火炮对于济远舰坚实的舰体装甲无效,但济远舰暴露的舰炮平台,就被完全摧毁。丰岛海战中济远主炮已毁是公认的,黄海海战中后主炮也被摧毁的可能性很大;而不是丁汝昌诬陷方伯谦时所称的"巨锤自坏"。
致远和经远,北洋舰队仅有的两艘快速巡洋舰被分割击沉,是大东沟海战的转折点;也是甲午海战的转折点。

第一游击队没有首先追击济远扬威,可能一是在丰岛吃过方伯谦的苦头,二是不知济远已经丧失火力,三是济远两舰比较慢,回转头来还可以再逮;最后可能是济远是与扬威结伴而去不宜纠缠;只有经远速度太快反而落了单。等收拾了经远后,济远扬威已经失了踪。丁汝昌指责方伯谦撞伤杨威,是不可能的;济远舰比杨威慢,吨位大;既不可能赶上扬威,更不可能在扬威已经搁浅的地方"撞伤"扬威。

随后的作战就是尾声了,北洋海军吸取了致远擅自脱离本队的教训,定远镇远也不再成为龟缩的核心,而转而一左一右保护弱舰。汇合了第一游击队的日本舰队的小口径火炮无法威胁萨克森级战列舰,专门为打定远级定制的325巨炮无一中采。定远虽经第一游击队弧型火力圈考验并起火,但终于转危为安。彼此炮轰,各有损伤,日本三舰被击毁,北洋再损失超勇。莱远起火被救熄,鱼雷艇来增援。

中国队在终场补时,远射日方门楣(轰中松岛);历史评论家们因此大声叫好,称中日两队五五波,如果没有方伯谦,中国队必定不致获败,云云!看来那时没有中日足球赛,中国人对大比分落后日本韩国,国人心理还不太习惯。日舰队弹尽,收官!5:0大胜中国队!

黄海海战尽管是中华帝国的心头痛,也宣布了古老的中华传统无法适应现代国际社会的竞争。但在世界海战史上,只不过是很没有特色的一笔;而国内对黄海海战的讲述,也倾向于所谓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化,不着眼于吸取战争经验,却专注于培养炮灰精神。假话比真话多!黄海海战的历史事实,至少有三点与官方标准答案不符。

第一,方伯谦是近代中国海军唯一的海战英雄,方伯谦在两场海战中,都是有功无罪,是被丁汝昌冤枉的替罪羊;第二,邓世昌是一位勇敢的,也是鲁莽的,缺乏战术素质的,个人操守有缺的舰长,邓世昌不对黄海战败负责,但损失惨重的原因之一是致远的战术错误;第三,黄海海战失败原因是战术劣势和工业劣势,丁汝昌初定的T型战术是标准化的,不能算作错误之举,后期林泰曾应变正确。

甲午海战中最具专业水平的英雄舰长方伯谦,却在正义历史文学中,成了反面人物,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以弱胜强的英荷战争的海权

"以弱胜强"的英荷战争中的地理优势;
英国替欧洲出头挑战荷兰经济-海洋霸权;
英国接收荷兰北美殖民地


英国第二批北美殖民地,是从荷兰人的手中接收的。面对西班牙帝国的威胁,同为新教的英国和荷兰是哥俩好;随着西班牙帝国越来越不中用,对于北海和北大西洋的干涉能力渐渐丧失,英国和荷兰的人民内部矛盾,就升级为阶级斗争了。毕竟在英荷合作中,荷兰占尽了便宜,英国人的香料,也只能高价从荷兰兄弟的手中买来,英国自已的出产,却只能廉价卖给荷兰中间商;英国人早有怨言。

至于在北海双方渔船彼此摩擦,自然也少不了彼此锻炼一下海盗技术,更何况对荷兰人垄断欧洲经济命脉有怨言的,还不止英国一家。因此当英国对荷兰发难时,表面上声称中立的欧洲各国,却是见风使舵,对英国的支持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欧洲陆续关闭的港口对荷兰造成的压力,至少不亚于英国舰队带来的骚扰。英荷战争可以看作是英国出头,欧洲支持,共同抵制荷兰对欧洲民生的商业垄断

但荷兰的实力,毕竟远远超过英国。英国除了远洋型战舰接近荷兰以外,和并不强大的英国陆军仍然胜过荷兰一筹以外,在综合国力其他方面,都远为不及。英国与荷兰其时的实力差距,大致类似于日后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也类似于日本与美国相距并不远的海军实力。当时没有航空母舰这样的划时代的替换革命,因此英荷的海军实力就相对接近,战争也就显得特别漫长。

就英国直接的诉求《海洋法》来说,相当于英国与其自已的殖民地实现关税一体化,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当。问题是英国声称要对英国的安全负责,通过英格利海峡的船只适用海洋法,即只能使用英国船,这就霸道了。英国的战争诉求,等于要求所有运往中北欧的产品,如果不是绕道北海的话,就全部要在英国转运,才能运往荷兰。荷兰不可能绕过英国搞海运,所以英荷战争是英国挑起来的。

但荷兰却没有能力攻占英国,也无所谓海权争夺;因为英国根本上就没有争夺海权,而是以英国设防港口为基地,拦截一切可以拦截的荷兰船只,避免与荷兰海军决战。日后马汉为了强调《海权论》,歪曲了英荷战争中荷强英弱的事实。荷兰离不开外贸,不可能等打败英国再恢复外贸,又没有可能攻克对方的设防港口,这样就无法保护经过海峡的航线;这样就只能寄望于护航,诱歼英国舰队。

不过此时的英荷海军双方都已经采用了小、快、坚固的风帆战舰,炮击很难造成摧毁性的效果,受伤的英国舰只也可以很容易在沉没前返回本土。英荷海峡之战,类似于日后英国与德国的不列颠空战;英国海军对荷兰舰队的优势,类似英国喷火式对德国Me109的本土作战优势。只不过是德国的轰炸机群,换成了荷兰密集队形的大肚子武装商船而已,轰炸机上的机枪,就换成了荷兰商船上的舰炮!

而荷兰最终的屈服,就类似于英国可能屈服于德国的潜水艇战一样。尽管德国的潜艇不可能征服英国(相当于英国舰队攻占荷兰),但如果大西洋战役以英国运输船队的大量沉没而告终,英国也同样会象荷兰一样屈膝求和。德国海军败于英国,不列颠提供的地理优势是重要的原因,英国击败荷兰,不列颠对大陆的海洋地理优势,更是最根本的原因。

尽管英国海军实力比不上荷兰,但是不列颠的地缘优势,为英国提供了至少2:1的作战效能。荷兰不得不消耗大量的舰队资源,打破英国欧洲和地中海外贸港口的封锁(其实是骚扰),而令海峡的优势,进一步落到英国的手中。相反英国可以利用进出大西洋的方便,将荷兰留在北美的殖民地一扫而空,在英国的殖民地清单上添上了纽约,罗德岛等几个名字。这几个新殖民地与马萨诸塞等就并称为新英格兰

荷兰不是公民社会,荷兰没有国防军

三败俱伤的(法)英荷战争
荷兰不是公民社会,荷兰没有国防军;
法国开始争夺欧洲霸权,和比利时最终独立;

两次英荷战争,尽管荷兰在军事上没有战败,但是英国获得了战争预期的大部分收益;而荷兰却没有从挫折中,得到体制改革适应新竞争的动力,因此英国可以说是打赢了对荷兰的战争,虽然荷兰没有战败。但毕竟英荷战争到1668年《布雷达和约》后就已经结束了,双方再没有值得发动战争的利益冲突。荷兰虽然威名遭到了侵袭,但仍然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国,谁也不能断定,这个强国不能再次崛起。

法国在英荷战争中的立场是首鼠两端两面逢迎;"总是站在弱者"一方。英国向荷兰挑战时,法国严守中立,对荷兰船只封闭港口,并扣留在海岸避险的荷兰船舰;(英国舰只受伤可以就近航回设防港口);第二次英荷战争荷兰处于弱势,法国就支持荷兰挑战英国的制海权。荷兰在两次英荷战争中民穷财尽,比利时人特别不满意地闹独立,法国感到时机到了,就向昨天还支持着的荷兰宣战!

荷兰不是一个真正的公民国家,也就没有公民服役的国防军。德意志其时是一个又穷又大的农业区,最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就是价廉物美的雇佣兵。荷兰无论海军还是陆军,都是临战前向国民招募,有钱想投资国防事业的富豪(一般是行业公会领袖,特别是银行业头面人物),就出钱招募雇佣兵应征。荷兰人作为技术兵种,一直应聘进了清军南下攻打南明的炮兵;但是服务于祖国的荷兰兵就是没有!

雇佣军是收钱打仗的专业人士。优点是在国运昌盛加薪有奖金的太平时节,个个勤劳勇敢;但碰上人家国难当头欠薪少奖,就个个消极怠工。当荷兰富强时,法国绝对是荷兰的友好邻邦,荷兰民穷之际,德意志雇佣军在对荷兰的处境深表同情以后,统统回家放长假;留下威廉(荷兰元首)领着业余的荷兰民兵,迎接法国陆军的挑战。

尽管荷兰的海军实力,在两次英荷战争中比英国强大,但是公认英国海军比荷兰舰队更条令化(条令同样是规范一词Regulation),原因也在于荷兰的海军也是临时向东印度公司护航队这样的法人招募,能够打炮的船很多,能够与英国海军角逐舰只数量,优势就不大。如果回顾一下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就会发现对仗的是荷兰的私营护航队,"侵台荷兰兵"极可能就是德国穷鬼雇佣兵。

不过尽管公认法国陆军远比荷兰强大,(大约是十倍),法国对于荷兰是否还能举债招来若干德国雇佣军,颇缺乏信心。法国向英国许下了大量胜利权益,外加约折合300万两白银的军费,邀请英国一起向荷兰宣战。收了钱的英国人,倒也挺讲商业信誉,摇旗呐喊地就替法国打荷兰去了。1672年的第三次英荷战争,虽有斯图亚特的查理二世宏扬天主教之谊,实际上是法荷战争中法国花钱买来的雇佣军。

荷兰人的陆军对付不了法军,就掘开海堤"花园口"淹法国人;宁愿把比利时送给奥地利,邀奥地利入伙。英国人的舰队到了近海浅滩,荷兰一向派不上用场的大肚子武装商船,反而有更好的通行性,荷兰舰队从而有了明显的战术优势。荷兰人站在海堤上,橙色的旗帜招摇,就象世界杯上给荷兰队打气一样,为荷兰舰队助威。英国人伤亡八千!算是对法国支付的军费交了差,下班;回家!

法国花了钱没捞着好处,白打了仗;英国收了钱死了人,白当了差;荷兰白白丢了比利时,白挨一身揍;最后出来调停的奥地利,接管了法国为之战斗的比利时。英荷法三败俱伤的第三次英(法)荷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法国一直到法国大革命时,奥地利战败,才在短期内划入了法国版图。法国战败后,荷兰提出收回比利时,比利时用起义表示反对,在当时的英帝国主持下,比利时独立并宣布永久中立。

法国最不懂人权

法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国最不懂人权;
法式民主与美国的重大区别

"税该不该收"比"税该怎么用"更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选定了法国作为"中国民主的样板",真可谓惺惺相惜的慧眼!!欧洲国家如果挑一个最不懂人权的国家,就是法国!欧洲社会如果挑一个最不懂民主的民族,就是法国!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真实含义乃是"全世界各族人民个个平等,团结在法兰西国家利益的旗帜下"。(克里孟梭,1898年),"法国不是一个3000万人口的欧洲国家,是一个1亿人口的世界帝国"。

普法战争后到一次大战前的法国,是一个极类似纳粹上台前社会状态的国家。之所以没有出现法国的希特勒,只不过是因为东面是一个强大的德国,背后有一个更强大的英国盟友。一次大战后的法国,则是一个极类似南美右翼军人政权的国家,"万幸"是让希特勒打散了架!又让美英诺曼底登陆"解放"了。将法国理解成一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少是误会,法国的社会主义成分比资本主义多。

中国传统孔儒国学乃是无益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毒药,五四运动扔掉孔家礼教捧回来的马克思主义,乃是毒酒;而今天怪胎民主派联同拜上帝教们,扔掉马克思主义后捧回来的"法式民主",乃是换汤不换药的毒醇!以此角度去理解,实际上是习自法式民主的"一人一票,三权分立""人道主义的《人权宣言》""监督政府",只不过是终点又回到起点的折腾而已。

以所谓"公平"的标准论,美式民主是"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基督教文化和法式民主的公平却是"人人平等的财富小差距"。以监督政府论,美式民主是首先着眼"收税收得对不对",而法式民主却是重视"税银花得对不对"。注意区别了吗?私有制的眼光,政府是社会的成本,能不收税就少收一样税;而法式民主却是"人人平均",税收上来总是好事,大不了再补贴穷人,称之为福利经济。

试看看现实,中国的那些"信仰牌的民主派"们,打算学那种"民主",美式的?法式的?毛式的?道德监控政府,反腐败之类,是美式的?法式的?还是毛式的?不加区别反政府的五四革命家们,好好想想吧

2011年8月23日星期二

明朝郑和舰队没有发现和开发新大陆的能力

欧洲走投无路才文艺复兴玩航海;
航海时代的欧洲各国海军实力和适航性;
小国葡萄牙的三架"高科技结晶""航天飞机";
明朝郑和舰队没有发现和开发新大陆的能力;

让土耳其垄断了香料来源,走投无路不得不文艺复兴的欧洲,航海国家可以分为地中海的和大西洋的两个类,横跨两面的是西班牙,拥有17世纪以前最强大的海军;其次是老牌的葡萄牙和后起的荷兰,擅长于远洋航海,船只是小型尖底的三桅快速船,配上炮就是小型的战列舰。荷兰的尖底船的数量一直到17世纪中期才排世界第一, 荷兰对英国一直不能占压倒优势

17世纪初的荷兰船只总数接近于西班牙,但主要是快速建造的平底宽肚船,用于欧洲从波罗的海到威尼斯的近海航运,不能作远洋用,更不能用作军舰。荷兰的平底小甲板大肚子船,是今天商船的前身,也是美国自由轮的原始版。地中海上的海军强国,不考虑已经衰落的土耳其,排在西班牙后面的是威尼斯,其次是热那亚

地中海主要是大吨位的平底商船,两侧可以放置少量的火炮,是雷班托海战的主力,但不适于远洋。法国是一个舰队规模欧洲二流,海军实力欧洲三流的陆军强国。原因在于法国的海上力量,被分割成地中海和大西洋,彼此无论是距离还是适航性都不能互援;而陆地负担甚重的同时,法国的国力也不足令两面的海军同时成为强者,ever,and forever!

最后一个涉足海洋的国家是瑞典,不过其海军力量从未超出波罗的海的范围,其时也正苦于俄罗斯对其东部领土的威胁。当俄罗斯击败瑞典后,也只不过是波罗的海东部的海军强国,根本没有通往新大陆的可靠的海上通道。所以在发现和开发新大陆时,唯一有竞争力的国家,居然就只有西班牙!葡萄牙的力量集中到绕过好望角的东方航线,虽然割了巴西,但是开发事项则推迟到了18世纪中后期。

由于航海时代开始时,欧洲国家面临着土耳其的威胁,生活必须的香料价格爆涨,——>此问题可比今天的石油涨价严重得多!不得不"文艺复兴"的欧洲国家只能八仙过海自寻生路,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挺穷的。而当其时的航海,就象今天的航天一样,是烧钱的事业,欧洲王室政府们,也只能是通过颁发特许权的办法,让自愿投身高风险航海事业的民营企业一试身手。

葡萄牙的摄政享利王子,是欧洲唯一政府赞助航海探险的国家,但其中的人员招募和器件采办,以及船只费用都要热爱热那亚人的商业赞助。享利王子置办麦哲伦东方探险的三艘远洋尖底帆船,相当于当时的三架航天飞机,乃是高科技的结晶。这种只有400吨的"小船"尽管比地中海的大型平底船要小,却是当时最大的远洋帆船;如果不考虑传说中的郑和宝船的话(宝船真实吨位只有300吨,此处不论)。

尖底龙骨结构令船体经得起大风浪,以及在长期颠簸中保持结构坚密;尖底压舱配合的高桅提高了挂帆的能力,增加了航速和风向适应能力;真正向中国学习的水密舱结构提供了船只在海难中自救的抗沉能力。没有这种先进的船只,远洋航行无论是探险还是贸易,都会因为船只损失严重而代价过分高昂;典型例子就是郑和下西洋,和西班牙昂贵得很好看的"无敌舰队"。

所谓明朝郑和的航海技术先进,只存在于李约瑟之流的糊涂大脑之中。郑和舰队的技术是落后的,代价高昂的;是依靠整个明帝国也无法承担的代价,才一次又一次地下西洋。不要说郑和"能够发现美洲,郑和发现了美洲"只是一种无法证实的臆想,就算郑和真的发现了美洲,运输能力的限制也无法加以利用。一直到17世纪初,能够利用美洲资源的也只有西班牙,仅限易于运载的白银黄金而已。

17世纪的英国是一个能够自卫的弱国

新教文化"净化社会,驱逐异己",有悠久历史渊源
马萨诸塞殖民地和Massachusetts的由来;
英国涉足新大陆是后来者"面对被瓜分完毕的殖民地";
17世纪的英国是一个能够自卫的弱国;

要理解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处境,需要首先跳出妖魔化美国的意识形态思维。民族主义分子喜欢从"政治正确"的立场,发扬春秋笔法的艺术思维,假作真时真也假地抄袭新教与天主教互相抹黑的篇子,把美洲印第安人的历史悲剧,几乎说成是大清帝国东移一万公里后给北美移民灭绝了!要不然从那找来北美几亿印第安人人的农业社会呢?Wampanoags酋长massaso是来结盟的。

印第安人显然更重视当其时彼此部落间的威胁,至少拥有两千名战士的Wampanoags酋长,可能是把这个一百多人的定居点,视同换取武器的贸易站,如同法国人要密西西比一样。Massasoit从此进入了殖民地的名字Massachusetts,"与Massasoit签约定下的土地";另一种解译是mass-a-chusetts,大量临时夫妻的地方——>此解不雅,还多余一个"a",弃之!

massaoit的孙子"菲利浦王"撕毁了与殖民者的条约,战争中三分一的殖民地和整个Wampanoags部落消失了。此前排第二的皮阔特战争,同样是Pequot部族首先发起的进攻中遭受到同样的命运。最弱小的部落莫希干从皮阔特的控制下独立出来,成了北美殖民者的盟友。独立战争中,莫希干部落因为与英国结盟,而在战后遭到惩罚,失去了大部分前条约保留地。但1936年的迁移不包括莫希干人。

马萨诸塞不是第一个殖民地,第一个是英王亲自特许的弗吉尼亚。经英王特许的殖民地有很多好处,向英王申请一份殖民地特许权是必要的。正如清教徒所期待的,英王James Stuart接受了他们宣誓的孝忠,殖民地的名称就跟从清教徒的申请上的名字,叫"马萨诸塞"——>所以不太可能是清教徒自贬自已是"很多一年制临时夫妻的地方",而是"我们跟一个叫massaoit的签约了,别人没份!"。

当时还没有大英帝国,英国只不过是欧洲教皇座下争夺中,孤悬海外的一个不太听话的小地方。苏格兰作为政治婚姻的产物,苏格兰王才刚刚兼任英国国王,要再过100年(1707年),苏格兰才正式与英格兰合并成联合王国。荷兰作为英国不多的新教盟友,还要再过20年才有能力"投机"郁金香;真正的帝国是西班牙殖民帝国和掌握了东方航线的富裕的葡萄牙帝国。自然也不存在后来的《航海法》。

西班牙打算一劳永逸解决英国这些新教小杂种的无敌舰队,因为恶劣的天气和英国人小威力但射程颇远的加农炮的影响,在风暴中几乎全部损失。西班牙从此再也没有建立起能够威胁英国生存的海军力量,特别是英国在生存危机时,可以得到荷兰和瑞典的支持!而法国也必然在英国危难时,放弃作为天主教一员的中立地位,多半会阻止西班牙一统欧洲的大业;正如在德国30年战争中做的一样。

因此英国在当时是处于一个相对弱小的,处于守势的,神经比较过敏的历史时期。英国对外希望在新大陆捞点大国吃漏的好处;对内净化宗教群体,驱逐宗教少数派如贵格派,清教徒等,目的是"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与两百年后安德鲁.杰克逊驱逐拒绝同化的印第安人(强令西迁),以及林肯和格兰特打算驱逐黑人离开美国,新教社会的思维方式,在整个历史时期中如出一辙。

只要这样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英国迟至1608年,才由伦敦一家民营Virginina公司向国王申请了一张殖地地特许权证,在王家精神支持下涉足美洲,也只能涉足当时荒无人烟的北美东海岸。英国既没有荷兰的财力和舰队,也没有伊比利亚中央集权的帝国,英国王室与法国波旁相比就象一个穷酸,最不缺的就是一些小渔船,和航海技术一流的若干海盗。

五月花号登陆点的印第安社会很原始

五月花号登陆点"发达的原始社会";
北美印第安人原生态很原始

或曰"英国殖民者抵达美洲时,北美有成熟的农业社会;证据是印第安人教北美移民种玉米和瓜子(笔者估计指的是向日葵)"。此类原作的作者估计是读过一点北美殖民地历史的,只不过(选择性+创造性)思维,先有了妖魔化的结论再找"证据","动机永远是好的"!还有什么"证据"不能得?当然,从仇美的民族主义或者基督教沙文主义的角度出发,政治立场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前文应是将五月花号带着清教徒抵达今天马萨诸塞普利茅斯时的历史曲解而成。首先要注意,马萨诸塞只是北美十三州中的一个!五月花号登陆的地区,正是原北美印第安人部落Wampanoags的狩猎生活区,该部落的人口从70000人,已经因疾病锐减到7000人。五月花的乘客在登陆场上第一个冬天死了一半!别说印第安人,连印第安的鬼也没有碰到一个;不要说"农耕社会",连庄稼也没有看到一棵!

不妨试想一下,如果那个地方,那怕有一个原始的村庄,印第安人也并不仇恨清教徒,到处采食的清教徒会饿死一半?次年夏天,的确是一位叫Squanto会说英语的印第安人从树林里走出来,跟五月花的残存乘客交换物品,教给清教徒种植玉米的方法,并用玉米种子付了帐。凭着玉米的当年收成,登陆的清教徒,才活过了又一个冬天!

在当时的新英格兰,除了Massaoit以外,还有皮阔特族人(2000人)和莫希干人(1000)。这大约一万人口,就是当时新英格兰的"农耕文化"了。在大湖区外围还有强大的易洛魁人和莫霍克人,以及跟法国人结盟的休伦人——>英国开辟北美殖民地是非常晚后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那位树林里跑出来的Squanto会说英语,而Wampanoags早就让来自新大陆的疾病,害死了90%。

由于此前一百年,西班牙的科尔特斯已经带着一千多市井杂八,征服了阿兹台克帝国。到1620年为止,荷兰人和法国人就已经分别深入到哈德逊河——>五大湖区超过20年,法国人声明路易斯安娜超过半个世纪,但法国人和西班牙人在1550年左右,都北在后来弗吉尼亚的地区尝试过建立殖民地,都因失败而废弃!但西班牙在佛罗里达开辟的圣奥古斯丁警戒站(军港),经历了对英战争,保留了下来。

1600年弗吉尼亚Powhatan部人数只有24000,分布在1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中!考古确认欧洲人到达时最大的土著定居点是新墨西哥Chaco峡谷Anasazi村落约1200人!北美史前最大的定居遗迹可能有6万居民,分布在100平方公里内村系内。而位于密苏里河谷,于1300年左右被荒废——>正是世界小冰河期开始的时侯!至于密西西比河下游疑似人工的堤岸,年代太早,而且缺乏人工达成的证据。

其实,认定原始部落不懂得种植,只不过是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论的断言,即(原始社会=采摘社会=母系氏族),(农耕社会=奴隶社会);而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农业种植的历史比文明考证的历史要长远得多,Wampanoags虽然原始,但懂得种玉米,还懂点英语,丝毫不出奇。北美印第安人不是不懂种东西,而不是不能高产地种东西,土耕火种的产量,远远低于旧大陆的农业移民。

五月花登陆的地点气侯寒冷,这是第一个冬天饿死了一半清教徒的原因,也是整个新英格兰的"农业社会",不算与英国接触前的疾病,满打满算也只有10万人的原因。第二个夏天清教徒邀请了Wampanoags酋长massasoit和90名印第安武士,连同几十只火鸡一起访问了清教徒定居才两年的寨子。两方签定了盟约,交换了物资。这就是感恩节(thanks giving,火鸡节)的由来!

大英帝国的屈辱和印第安人的悲惨

斐规克随:杰克逊主义的本质就是杰斐逊主义;
美国扩张面前大英帝国的尴尬和印第安人的悲惨

杰克逊总统一辈子不缺乏新闻报道价值。对历史学家的记忆力的要求比门罗总统低得多,比他的前任昆西.亚当斯总统有趣得多。继承了他家老亚当斯得罪人多的特异功能的小亚当斯,卸任总统后改行职业众议员,知名的雄辩家;意即"这老家伙爱演讲,声音也很大,可是没有谁听明白,他到底嚷嚷些什么,大家鼓掌喝彩就是了"。亚当斯父子虽是元勋,是北方利益代言人,属于弗吉尼亚王朝的少数派

获得与小亚当斯同样舆论待遇的,还是美国建国时任法国大使的,唯一没有出任总统和重要职务的元勋富兰克林,在巴黎向刚刚开始大革命的法国同志们,用新学会的法语发表了一通激情演说。法籍翻译非常迅速地翻译后,法国人大声笑着热烈鼓掌。传闻是这样翻译的:"富林克林先生的英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估计是友好的,美国人还爱幽默,大家伙对美国朋友热情一点,大笑大笑,热烈鼓掌……"。

文化程度不高的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也少了很多改革开放的花花肚肠,在美国政治版图向西越过了密西西比河的19世纪上叶,非常忠实地守护着美国联邦和杰斐逊主义的一切政策。用"斐规克随"形容杰克逊对上一代美国政治的忠诚,是最恰当不过的。尽管凶巴巴的杰克逊先生,在政治生涯里似乎枪杆子面前,任你有理没理说不清,一副恃强凌弱的样子。但杰克逊第一只捏的是硬柿子——>大英帝国!

刚刚在《门罗宣言》里跟美国拉起亲情的英国,还没有把蜜月被窝暖透,杰克逊总统就盯着英帝国加拿大西部的土地两眼放光,同样是恶狠狠的枪杆子说道理:"forty and fifty!or FIGHT!"(把北纬45度以南的土地割给美国,不然就操你奶奶!)。杰克逊的用词是"FIGHT(战斗,冲突)"而不是"WAR(战争)",也没有说明是"美国政府要与英国战争"——>可别以为这厮真是个粗人

北纬45度以南的西部加拿大,相当于今天日本非要占了钓鱼岛。极盛之时的英帝国,既没有钓鱼岛主义折腾党派政治的利益,更是利益至上的世界老江湖,扭捏做作会有几分,才不会跟美国人为一片没有英国人开发的穷乡僻壤"fight"! 到了儿把土地如数割让了。杰克逊硬从英国手里"购买"的土地,后来成了美国西北华盛顿等几个州。大英帝国遇上美国老大兵,照样有理没理说不清。

新辟的领土作为美国的准州,今天称为美国联邦托管地,因此不要以为美国的领土就只是包括51个正式州。今天类似的归属美国领土(接受联邦保护,遵守联邦裁决)但没有州政治资格的,还有波多黎各(林肯和格兰特发誓要夺取的)和关岛、塞班等地。这些领土上的"美国人"可以免签证通往合众国,但如果希望分享联邦福利!作梦!这些也远不是美国户籍制度的全部

连同从墨西哥夺来的西部领土,既包括了准州也包括了主要从东南部迁来的印第安人部落。由于联邦是与旧部落签的协议,补贴的是旧的部落,西部的土著中的土著,美国联邦不对其负责,如果不愿归并入西迁的印第安老部落,就要与西迁部落打仗,随后还与联邦军队打仗,然后是与联邦和西迁部落的联军打仗,唯一没有发生的,是东西印第安人部落联合起来跟联邦军队打仗! 

西迁的印第安人部落是悲惨的,特别是少数被强行押送的部落,死亡率最高达30%! 但杰克逊的西迁法令,倒也一劳永逸解决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第安人问题,白色美利坚出现了!只剩下仍然保留在白人蓄奴制"监护"下的黑奴;轮到了林肯和激进辉格党人对其虎视眈眈!西迁的印第安人部落为生存计,与土著中的土著发生激烈的冲突,又把包括阿帕奇等部族挤向墨西哥,墨西哥进一步天下大乱。

胡说戴套不算强奸犯啥法啦?

公有制传统文化恐惧于"政府没有监管的角落"
垄断性的传媒操纵着没有选举的民意

公安局政委胡言乱语"载套不算强奸",影响司法公正了吗?
受害人可以起诉公安部门不作为,但不可以强求公安部门履行法院职能;

美国社会也监督政府,却是监督政府"有没有能力完成议案责任"或者"道德败坏得,越权管了一些称为自由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中国传媒所谓监督政府,却是看到有什么行业新的营业方式出现,不管人家是不是有消费矛盾,更不提人家主顾双方是否双安无事,中国的记者们,首先关心的是"主管单位是那个"。对这些控制了传媒的卫道士来说,自由市场有"政府没有管起来的角落",让他们恐惧

监督政府一定要搞文革,和监督政府依法守护市场,都是"监督"。如果一个社会的监督意识是遵照传统公有制社会的道德伦理的话,那么与谴责政府当权者,没有以身殉难"搞民主",不如日行一善,操操那些道德分子的十八代祖宗。最有效,而且很安全。那怕这些完全没有反思暴民情结的文革斗士号啕:"不要妖魔化民意"——>没有地方选举的民意,是真的民意吗

类似的还有不久前贵州公安局一位政府所称的"带套不算强奸"的传媒批评舆论,同样是似乎正确实则荒谬,——>与"带套不算强奸"一样荒谬!因此作出此言者,乃是政府系统的公安部门,而不是司法系统的法官(负责审判)或者检察官(负责公诉)。"公安局的政府"就没有胡说八道的权力?就算这位政府胡说八道,代表了法院的主审观点,还是代表了检察官不予起诉的论据?
如果被害人认为公安局没有刑拘嫌疑犯是不对的,可以起诉公安主管部门;但却没有理由,要求公安局兼行法院的职能。

自然,贵州行政方面免去这位"副政府"的官职(还是官品?)也同样无可非议。公务员本来就是"疑罪从无,疑过从有下课",这位公安局的政委无论所言对不对,因言不应获罪,因不良舆论反应而获过,并无不妥。类似的还有铁路部的王勇平先生类小公务员,如果因此言下课,尽管对个人前程而言有点冤枉,但在法理上来说,也只能说是职场倒霉,不能说是"对王氏家族有歧视"。

古今中外奴隶制的道德优越感

古今中外奴隶制的道德优越感
美国欧洲被基督教沙文主义拖累;
美国没有完全摆脱罗马帝国衰亡的覆辙;


如果美国和北约不去干涉国际贸易的他方议价权,无论美国以及北约从国际贸易体系如WTO中得到多大的好处,都不能称美国人侵占了后进国家的利益;而只能怪后进国家自已,没有及时进行美式民主的私有化,导致国内消费萎靡不振,而不得不对美出口导向。但是如果美国和北约,特别是萨科奇之流的,用人道主义的名义干涉他国内政,就存在着事实上用干涉的威胁侵犯国际贸易平等议价权的可能性。

这种危险至少在法国人的文化中,是无法区别"人权  Vs 人道主义 Vs 人文主义 "之间的区别的,在法语中都是"le humanenites"。连布罗代尔也承认,这个词的具体解释,因人而异。从人权对象模型,可以知道如果其表达的是人道与人权的话,意义截然不同,其歧义反映在萨科奇这样的楞头青的手上,就是国际政治的保守持重,还是政治上的动不动的"保护平民炸他奶奶的"。

在后进国家执政者的眼中,实在无法猜测萨科奇之流,到底是执掌军事威力的猪头,还是精明过鬼的玩家;到底萨科奇这类法国正义们,此时此刻飞机大炮里扔出来的炸弹,到底代表了人权还是人道主义,难道到地狱里问阎王吗?这种掌握在北约如法国人手中的威力,别人说不清的"正义",就代表着惹不起的不确定性成本;如果不是闭关锁国,就只能是在资源价格上相让一二

这样就侵犯了后进主权的国际贸易的议价权;而产生的额外的不确定性成本,又必然转嫁到后进国家的公众身上,导致贫困的国家更加奴隶制化,也就更为法国式的正义提供了干涉的借口,如此反复;恶性循环。更何况法国之类的北欧模式左倾福利政策,本身就导致国民经济的亏损,令这些欧美国家有足够的动力侵吞后进社会的利益!理由就是所谓的基督教精神优越论。这就是基督教的沙文主义!

考虑到南北战争以后,后进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国家主义的兴起,包括已经灭亡的纳粹民族社会主义和正在消逝的俄罗斯式苏维埃帝国,都可以视作奴隶制的变形;另一方面,基督教沙文主义在事实上存在通过人道主义借口侵犯后进国家议价权,而在整个世界上建立起殖民主义的国家奴隶制的国际秩序,类似于雅典帝国对提洛同盟的奴役。

因此罗马帝国覆亡的阴影,依然笼罩在美国和地球社会的头上。所谓基督教精神高人一等的道德品质,委实看不出与马克思主义"特殊材料做的人"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无非是为精神优越感找的此种彼种理由中的一种,反正都是以理性主义的信仰沉迷,侵犯他人人权于自以为道德正义之中,又与希腊罗马奴隶制时期的道德优越感,相差何远呢?

希腊古风时期的奴隶制的精神优越感是"奴隶被宙斯夺去了一半美德"。 罗马则继承了希腊后期的精神,将"野蛮人"视为被奴隶的合理理由。黑奴制和纳粹德国的理由,就是种族主义,将有色人种(包括黄种人,后来日本人除外)视为低人一等。显然,所谓欧洲(日耳曼)人种优越性,与希罗多德的"一半美德论"和天朝的"特殊材料论"异曲同工,都是以过去的成败和当前的状态论高低而已。

用枪杆子强调其政治绝对正确的"无私党人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是绝对不会搞腐败的奴隶主;就算有党员腐败,也是无私党可以自已搞定的,无私执政地位永恒不变",与卡尔霍恩和纳粹的"白人(日耳曼)至上永恒论",无非是一个抬高了自已为特殊材料做的东西,另一个贬低了别人为劣等生物。语义中洋有别,语调中外有别,但"相对论"理解而言则完全一致。一丘之貉!

内战前的美国蓄奴制相当于安东尼时期的罗马

罗马奴隶制的衰亡与美国蓄奴制的异同
内战前的美国蓄奴制相当于安东尼时期的罗马;
美国与罗马帝国的命运擦肩而过;
美国仍未完全摆脱走出罗马帝国衰亡道路的阴影;

 

南北战争时期的北美蓄奴制,大致相当于罗马安东尼时期的奴隶状态。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奴隶输入来源已经告罄,奴隶价格高企,令到奴隶主对于释放奴隶恋恋不舍;但奴隶产出的价值直线下降又令蓄奴无利可图。为了避免血本无归,奴隶主将奴隶与土地捆绑而成为事实上的农奴制,打包买卖;炒买炒卖。城市出现了食利农奴庄园的食利阶层。罗马与美国的土地泡沫历史惊人相似

植棉业带来的净收入优势,令金融资本掌握在奴隶主的手上,而令北方工业资本无法介入的同时,锁定南方资本于黑奴农场上,北方资本利率高企。南方利润集中到奴隶主的手中,令南方倾向于进口欧洲的奢侈名牌工业品,而不愿意采用北方的国产工业,——>凡是等级社会浓厚的公有制经济,对于进口奢侈品的需求就越旺盛,即使到了天朝盛世,也没有什么改变

至少从利益上看,如果能够将黑奴驱逐离开美国,那么既可以消化北方越来越严重的失业压力,又可以释放锁定在黑奴农场炒作上的南方资本,同时通过高关税限制南方人购买欧洲产品;对于北方工业利益集团,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至于南方的经济主体,劳动密集型的植棉业,将由于蓄奴制消失而迅速崩溃,同时美国出口的80%来自南方植棉业,北方共和党的政治家在向选民唱诺时,可管不着。

罗马的奴隶制与美国的奴隶制,在此濒临奴隶制经济萧条的高潮阶段,就分道扬镳了。爱国主义浓烈的罗马帝国,将帝国的力量用于对外扩张搜刮最后一点奴隶的努力上,而将扩张的低价转移到了罗马社会的中产公民阶层身上。结果是戏剧性的,从图拉真开始,到奥勒良的,最后是塞维鲁对帕提亚的蹂躏,掠夺的奴隶不过十来万;而罗马人破产而接近于奴隶水平的,以百万计!

罗马帝国的政治行为,说明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对奴隶社会暴力维系的认识是多么地不靠谱。罗马帝国努力维持奴隶社会的办法,不是所谓阶级矛盾尖锐,在镇压奴隶反抗中崩溃;奴隶们根本没有反抗!罗马帝国的崩溃,是因为缺乏奴隶(奴隶高价)而努力扩张于猎捕奴隶,以爱国主义为名,而导致中产阶层大量破产,宣告了罗马帝国奴隶经济走到了尽头。历史上称之为三世纪危机。

作为一个缺乏国家主义传统的美国,则以强化国家主义的南北战争,开始了消除奴隶制的努力。当国家主义在美国政治中确立了其统治时,奴隶制也从美国社会消失了。美利坚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命运,就此擦身而过。随着南北战争结束世界兴起的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等国家奴隶制,反而令美国人通过内战手段放弃了杰克逊主义,令美国政治向国家主义的倾斜,显得有了一点点合理性。

南北战争后在已经灭亡的旧合众国的基础上新生的美利坚帝国,没有重蹈罗马帝国的覆辙,原因似乎应归功于杰克逊主义在美国社会60历史中构筑的深厚根基。南北战争实际上摧毁了美国人对联邦的忠诚,因此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让公民以无条件服从于国家主义的"爱国精神",在美国变成了需要西奥多.罗斯福这样的老大党领袖,通过演戏扮牛仔,鼓吹美西战争这样的钓鱼岛主义,才有一点点掌声。

1870s-1940s的美利坚帝国,既没有罗马帝国那样的帝国历史的光荣大包袱,也没有帝国需要为之服务的奴隶猎捕任务,没有罗马至高无上的爱国主义,没有永远先进性的罗马皇帝,私有制基础也比罗马帝国更雄厚。但南北战争后的美利坚帝国,毕竟是向左转了;通过干涉别国内政转移美国国内左倾福利政策亏损,令"中产国家"削弱的同时,也令美国中小企业破产,美国经济在辛迪加的伴随下托拉斯化

2011年8月18日星期四

中央电视台轰击百度:“黑吃黑,狗咬狗”?

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绝对的头号巨头百度最近显然是有些倒运。中国有句老话说,"墙倒众人推。"百度虽然还没倒,却受到中国成千上万网民的咒骂,被称作"互联网公敌," 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百度说吧成笑柄*
如今,百度类似于微博的产品"百度说吧"在推出不到一年之后,不得不草草收场关闭,更是招致中国国内外的唏嘘或戏弄。
法国主要报纸《世界报》日前发表一篇没有署名的报导,题目是"社交网络:在中国,新浪压倒百度"。
在中国,与百度有竞争关系的门户网站搜狐则转发文章,文章的题目明显地幸灾乐祸:"微博尝试退败/ 百度说吧关闭。"
中国新闻网则发表文章,其题目在指出事实的同时还附带原因解说:"实名制社区折戟 / 百度'说吧'遭关闭。"
同样跟百度有竞争关系的网易则转载《中国计算机报》的文章,而且题目更刺激、更讽刺:"'说吧' 失语:百度社交化的失败样本。"
说到这里,还要引用另一句中国老话,"同行是冤家。" 
假如百度在遇到挫折时被网易、搜狐之类的竞争对手嘲弄,还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那么,中国官方权威的新华网也转载《中国计算机报》的同一篇文章,而且题目也同样是"'说吧' 失语:百度社交化的失败样本," 那就只能用网络年轻人用语'杯具'来形容了。
*央视再度猛批百度*
然而,百度不幸的'杯具'还没完。8月15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拿出26分钟的时间,以泰山压顶的气势深揭猛批百度如何黑心违法,为了增加收入,不惜帮助广告客户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又诈骗广告客户。
这是近年来央视第二次对百度发动凌厉猛攻。上一次央视攻击百度,是攻击它为了增加收入,在搜索结果顺序排列上弄虚作假,诈骗消费者。
假如说,上一次央视攻击百度时,中国公众的主要批判矛头还是对着百度的话,那么,这一次央视攻击百度招来的公众反应则是认为央视百度"黑吃黑"或"狗咬狗",两边都不是好东西。
中国公众认为央视黑,因为它常常大报特报不该报的害人的假消息(如让至少几十万儿童受害的三鹿奶粉,央视报导它有1100道检测关,质量绝对可靠),常常封锁该报的真消息(如上个星期大连上万人示威要求搬迁PX化工厂)。
中国公众认为百度黑,则是因为它作为一个提供互联网搜索服务的公司,常常不是帮助用户获取信息,而是帮助政府隐藏信息(如有关1989年天安门事件真相的信息),同时为了增加收入而协助明显是欺骗的广告商推出欺骗性广告。
百度公司的宣传广告口号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憎恨百度欺骗或协助欺骗的中国公众,则把百度的口号变成"百度一下,你就上当。"这个被改变的百度口号不但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也流传到了日本。
在日本,"百度一下,你就上当"被翻译为"ちょっと百度で、すぐ骗される"(一用百度,马上受骗)。
*央视好可怕*
所谓央视攻击百度是黑吃黑,狗咬狗不仅是许多中国网民的看法,也是许多国际观察员的看法。只是这一次百度的弱势似乎比较明显,国际观察员们的评论有明显得抑强扶弱的味道。
侨居中国的美国投资人利明璋(Bill Bishop)8月16日发表博文说:
"央视当然有它自己的目的,央视为什么播出这个(攻击百度的)报导,人们也有好几个说得通的阴谋论。央视在2008年对百度的揭露性报导基本上是对百度公司的讹诈。在百度花了大约1亿元人民币买了央视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那段时间的广告之后,央视就放过了它。现在就购买2012年春晚时段的广告还有点早,但或许央视第四季度的预算有缺口(现在需要填补)。"
利明璋在博文中介绍的另一个阴谋论是:
"或许是百度的一个大的竞争对手如腾讯,阿里巴巴或搜狐出钱让央视制作了这个报导。另外,两个得到政府支持的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干这种事情,因为那两个搜索服务公司要是不动用点'管制的创新'就没有可能跟百度竞争。"
在报导事实,解说背景之后,利明璋还意犹未尽,在文章之后附加"老鼠拖木掀大头在后边"式的压轴性更新:
"央视制作了一个网站,说是专门提倡'在互联网上建立诚信。'截至目前,其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攻击百度的。投资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人应当问,百度这一次是否是央视的唯一攻击目标,或者其他互联网公司是否下一次会成为攻击目标。"
*央视打百度 国际媒体纷纷报导*
路透社8月18日发表记者梅拉尼·李从上海发出的报导,题目是"政府(媒体)攻击百度的背后可能有竞争的问题。"报导说:
"中国首屈一指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受到政府媒体越来越多的盯梢,凸显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有利可图的广告收入方面竞争激烈起来。"
"百度去年在网络营销方面的收入是79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上升78%,直逼国营的中央电视台。中国媒体报导说,央视今年的黄金时段广告收入将为127亿元人民币。"
华尔街日报》8月18日发表报导,题目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加强了对百度的攻击。"
纽约出版的《广告周刊》网络版8月18日发表报导,题目是"中国国营电视与百度开战,对这家搜索引擎公司的公信力发起攻击。"

2011年 8月 18日

“大异见者”戈尔巴乔夫

【2011年08月18日讯】(BBC中文网)苏联8•19政变20周年前夕,BBC俄国事务专家、当年的驻莫斯科记者布里吉特•肯德尔专访戈尔巴乔夫,反思苏联政治体制的产物、对共产党忠心耿耿的戈尔巴乔夫,怎么成了改革家?

就连戈尔巴乔夫本人也承认,出道伊始,他并不是改革派。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苏联南部的一个小村子,青少年时期在1940年代度过。

战后斯大林掌权的时代,大多数苏联人都生活在对当局的恐惧之下。1930年代斯大林搞大清洗的时候,戈尔巴乔夫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曾经被逮捕、流放甚至毒打。但是,年轻的戈尔巴乔夫仍然是坚定的爱国者、忠诚的共产党人。

他唇边挂着嘲笑,说道,"我是一名忠实的公民。证据是,我选择斯大林作为我最后考试的特别主题。我的题目是,斯大林是我们战时的光荣,斯大林是我们青年人的翅膀。没有人生拉硬拽地要我入党,这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他说,来到莫斯科大学就读、特别是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他才开始产生疑问。赫鲁晓夫发表批判斯大林的"秘密讲话",等于从政治顶峰发出了一个信号:质疑现行体制不会让你身陷囹圄。

亲密朋友

仅仅几年之后,赫鲁晓夫就下台了,苏联重新陷入漫长、压抑的停滞期。但是,戈尔巴乔夫在同学中结交的朋友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理念。

其中一人是捷克学生兹德内克•姆林纳。

戈尔巴乔夫说,"兹德内克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非常聪明,和他交朋友是我的运气,我们的观点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兹德内克•姆林纳后来成为捷克"布拉格之春"运动的领导人。

196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已经回到了苏联南部的斯塔夫罗波尔省,在当地共产党内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

1967年"布拉格之春"的前夜,姆林纳曾经走访戈尔巴乔夫,并向他讲述自己的看法。姆林纳1997年去世以前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在我看来,他非常清楚我在说什么。但是,他也说,能在捷克斯洛伐克成事,在苏联不行。"

姆林纳当时还说,"我相信,像他这样的人如果能走到最高层,一切都会改变。"

"两面思维"

1968年,苏联坦克驶入布拉格镇压起义。一股新的压制之风席卷全苏联。共产党的干部奉命为入侵辩护,批判任何敢于提不同意见的人。

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戈尔巴乔夫尽心尽力。他说,他也批判了那些质疑入侵的人。他还说,事实上,他相信共产党的解释。

想一想,正是他最亲密的捷克朋友发动的改革遭到了彻底粉碎,这样说真像是不可思议的脑筋急转弯。

转年,戈尔巴乔夫随官方代表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现在他回忆说,正是那次访问,让他重新审视出内心深处的良知。

"我们到了以后看到的那一切令人震惊。没有人愿意和我们说话。我们被告知,捷克斯洛伐克人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包括军事行动。但是,这不是事实,是误导。我们到一家工厂参观,那里的人都转过脸去。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我们侮辱了这个苏联人内心很在意的国家。"

毫无疑问,在任何一个警察国家,人民的对话可能被监听、上报,大多数人都掌握了"两面思维"的艺术,嘴上说的、半信半疑的是一套,但内心坚信的却是另一套。

看起来,戈尔巴乔夫对这门艺术掌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他越来越不满意,坚信需要改革;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干部,他却是积极服从的榜样,是克里姆林宫老一派的完美继承人。

谨慎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第一把手。他的职业生涯中,得到过强权人物的提拔,其中包括苏共两任总书记:把戈尔巴乔夫调入莫斯科的勃列日涅夫,以及早年就判断戈尔巴乔夫前途远大的克格勃首脑安德罗波夫。

戈尔巴乔夫说,他们曾经坦率地交谈。所以,我问他,安德罗波夫是否把你看作改革派?他回答说,"或者是改革派,要不,他就是出于某种原因喜欢我。"

戈尔巴乔夫还说,安德罗波夫"明显地倾向于改革,他有克格勃收集到的所有情报,他知道苏联经济状况很差。"但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一针见血地说,"这不是安德罗波夫喜欢谈论的话题"。

但是,看上去,戈尔巴乔夫从来没有忘记"布拉格之春"的教训。他的结论是,步伐太快、走得太远,必将导致灾难,等于公开邀请别人插手、阻止改革进程。

他说,"莫斯科对布拉格之春的决策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任何试图改革的希望都被推迟了好几十年。

所以,他说,1980年代他开始搞改革的时候,格言必须是"谨慎"。

戈尔巴乔夫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私人财产、意识形态受到全面控制的体制中,一切都必须逐步展开,确保人们参与,理解采取的步骤都是必须的。"

他说,因此,他的第一波改革的口号是提倡"加速"、目的是"完善"现行体制,而不是一猛子扎入"变革"。

功过是非

变革,发生在以后。戈尔巴乔夫失去了控制。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未遂政变,不久以后,苏联宣告解体。

现在,戈尔巴乔夫认为,说他太小心、优柔寡断是错误的,"在某些方面,我动手太晚了,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我搞得还不够慢"。

下台20年后,戈尔巴乔夫被称作推动冷战结束的功臣,但是,他也遭遇了许多批评:没有跟上自己发动的改革的步伐,没有尽早抛弃共产党;是他一度用来说服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妥协政策的牺牲品。

但是,戈尔巴乔夫最大的成就也许正是,他曾是心腹之内的异见者。他是体制的产物,但却找到了足够的意志和手段,打出第一拳。

最终,庞大的苏维埃大厦轰然坍塌。

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

糊涂派领袖时寒冰

中国有世界上较民主开明的政府
中国不是"世界民主的洼地",美国是"世界政治的高峰"!
不是中国太专制,而是是美国很民主;
亚非拉国家的民主水平,普遍不比中国更好;


中国的民主程度当然比不上美国,甚至比不上欧洲和日本,但在地球世界中,中国并不能算是一个民主后进的国家。与其将中国看作是地球普遍民主大同的"民主洼地",不如将美国看作是普遍愚昧后进的地球世界中的民主进步的喜马拉雅山!欧洲和日本等国是青藏高原;中国嘛,死海盘地那是算不上的;国内吐鲁番盘地也有几个。中国大名不是叫"中原"吗?中国在世界民主的海平面上;大面积低海拨!

认识到中国与美国相比的制度劣势,乃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自我批评!认识到中国不比大多数政府更专制,则免于余秋雨的"自豪"和拜上帝教们本质上的共同自卑。中国政府相比世界大多数政府,并不算特别专制,甚至是相当民主化开明的一个。非洲显然是世界民主程度的洼地,而不是什么"美式民主";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民主发展程度,都不比中国大陆好多少,包括常与中国对比的印度在内。

东南亚、台湾、韩国包括新加坡在内与大陆的民主程度基本相当,而不在于是否多党制。台湾稍好点,而俄罗斯就比中国差,尽管俄罗斯名义上是多党制;中南美洲的民主政治程度也与现中国差不多,其中发展状况最良好的墨西哥,一直到2010年才勉强摆脱了一党独大80年,非常近似邓江朝中国的政治制度。(笔者打算重点介绍一下墨西哥近代历史,对照美国和中国自已,就会非常有参考价值)。

中国只不过是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单一民族国家,而happen to be地有一个地球上最庞大无边(也就意味着腐败无敌)的大政府而已。但中国大政府本身的存在,不就是响应传统公有制文化的左派良心人士们,"政府为什么不监管市场""政府不能坐视市场经济造成贫富差距"的猪狗良心的"监督"吗?这种政治监管市场的论调,不是广泛存在于象法国萨科奇这样的政客的嘴边吗?

美国是当前世界民主政治的喜马拉雅山,但并不排除其中也有深切的愚昧峡谷,也会有美国人崇拜毛主义,认为中国最大的优越性,就是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比美国政府大得多;等等。在民主相对进步的欧洲,也同样有北欧模式,福利社会,凯恩斯主义,庇古经济学,将人道主义当成人权起哄喧哗的法国,将基督教当成世界真理的信徒,等等。

将中国边检以外的世界,看作是民主的天堂,想当然地把中国大陆视作专制的地狱,会把中国执政党几十年来不无诚意的民主政治努力,一笔抹煞,也忽视了中国今天并不是世界民主进步的洼地的现实;更无视了即使将今天批评政府的良心人士,无论是极左派的张良宏同志,还是糊涂派领袖时寒冰先生换上台坐庄,就比江朱胡温更好?张时朗(咸平)等"领袖"就更能容忍"胡温"这些民间批评家?

假定都是政府"太蠢"或者"太腐败"才坏了事,"只要俺当上皇帝(成为政府)就一定搞成民主"(以前叫振兴中华),是一种不容妥协,实际上野心勃勃的专制潜力股的宣言,即便自行涂上"民主,自由,向弱者倾斜"。这些人又将实际上就是民主制度本身的"地区税收福利自治"的户籍制度,称为"中国不民主的万恶之源",反而讴歌中国国企的强大富裕。这种人闹的民主,会是天堂?还是地狱?
口口声声中国管制"民主舆论"的反户籍制度的小农战士们,是否注意到妖魔化户籍制度者畅通无阻,为户籍制度正名则被禁言

即使所谓政府腐败,也不是因为政府中的公差们,道德水平比老百姓差到那里去;而是因为这个政府大体上仍然是公有制性质的组织,公有制本身就意味着寻租的资源,控制寻租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公有制不等于腐败;但公有制必定摆脱不了腐败。今天中国的民主仍然不能令大多数中国人满意,并不是制度特别不民主;而是美国社会在政治民主方面,干得太好而已。

计划生育是目前最严重的社会危机性错误

为什么"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不可反驳
严厉批判"批评政府的人";主流的批评舆论几乎全部是错的!
无可辩驳的"中国人素质低,不能搞民主";
民主从唯利是图开始;"我的利益在那里?"


笔者与权威的标准答案很不相同的批评性论点,和支持批评论点的天无二日的逻辑系统显示出来的严密性,常会让中庸传统文化中的人士以为"尖锐",又常令一些实际上是反政府的左派分子以为笔者是"尖锐地批评政府",而采用毛主义文革阶级斗争的串联手段,忙不迭地招呼"我是你黑爵(反政府)一伙的"。这些表错情的家伙们,没有看出,笔者的博文主要是批判"胡乱批评政府的那些人"!

中国现实最大的问题,不是政府的政策有错误,而是"批评政府的舆论主流",几乎完全是错的!而且错误的程度,比政府已经犯下的错误还要大得多!中国今天碰到了经济危机的威胁,当然说明政府以往的一些政策存在错误,但中国的确是在前进之中的,至少比文革前与后的历史时期要进步得多,也比六十四日党"诞生"的前后时期进步得多,这就说明这二十年的政策,总体上正确的比错误的多

即使是计划生育的后果,已经是目前最严重的社会危机性错误,也是出现自六十四日前;但包括六十四日党在内,还有可能达到简单多数的"良心觉醒人士",居然仍然是支持计划生育的;他们也从诸如法国布罗代尔这些"西方友好人士"的笔下,看到了支持他们"中国人口太多导致贫困"的观点,而不会去想想英法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说。那么请问计划生育仍不能废除的责任,完全在现政府的身上吗?

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一些"民主右派"居然还蠢到,援引卢梭罗素马克思之类的著作"反驳",所谓"国民是政府洗脑塑造的",这是违犯个人主义心证断言的理性主义性质的假定——>世界上还有理性主义的右派?这些所谓右派的反驳本身,就是对"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命题的证明!是从这个"右派个体"身上体现的证明!

"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是只能从自已个体出发"反驳"的命题;每个人只要从自已做起,严格遵守人权私有制断言——>个人主义的原则,就从自已开始"反驳"了;但任何人不能替别人反驳。实际上这条命题与反驳"中国人素质太低,不能讲民主"一样是同样性质,只需要说"我知道我自已的利益,说明我自已是能够讲民主的,我的利益在那里?凭什么得到保证?",就反驳了!

以"中国人素质太低,不能讲民主"的命题而言,如果是从语义的哲学含义去辩驳,就证明了正与反两方的人,都是没有民主素质的。民主是建立在对象角色利益的主谓宾的基础上的,因此讲民主就不能讲哲学。因此必须明确是谁主张这道命题。如果是老外指责中国人,那么无论是中国公众还是中国政府,都可以反驳任何外方的指责,即"我们认为自已能讲民主,所以中国能够讲民主"。

反之如果是中国国内民众之间的自我批评,则"我们的大我"就不存在的了,否则就不可能存在民主的前提,即被统一思想了。这时"中国人素质太低,不能讲民主"真实的含义是"(除发言人以外,其他很多中国人)素质太低,不能讲民主";此时反驳也只能从自已出发,"至少我自已(反驳者本人),是能够讲民主的!我的利益在那里?"。以前标准,看看所谓右派论坛,有几个有民主素质的?

中国现实的问题,恰恰就是"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没有真正接触过海外社会的人士,或者没有仅仅是拍照式的旅游过,而没有读懂海外社会的人士,如果不是象余秋雨先生那样意淫"李约瑟命题""文明古国五千年"的牛皮爱国主义,就是想当然地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专制大堡垒",又(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断言)想当然地以为是政府"统治者"凶残顽固。

RQF2是为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火力侦察

李克强同志在香港声称开放200亿额度人民币QF2。效果大致相当于收紧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性。所谓提供境外人民币回流的渠道,恐怕是借口。香港的人民币作为地下钱庄兑换店的流动性,正处于紧缺的状态,年化拆借利息达到30%,根本不用担心没有办法回流。所以这两百亿可能是为了外汇管制的效果,无论是发行不成功,还是发行成功后境外汇率的变化,都可以测算一下境外人民币流动池有多少。

直接的效果就是,境外人民币的汇率会走俏(人民币变贵,即汇率升值),当然就是年化拆借利息的上升。李克强同志的目的,可能是为人民币大幅升值作的一次实证经济学的仿真模型的采样实验。以判断一次性升值的幅度如何确定。对于国内经济和股市的影响,应按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去判定。别的不说,绝对不利于银行和地产股,至于券商股,似与此无关。

谷歌是搜索引擎,百度是垃圾

谷歌和百度现实连续剧里的马丁神父定律
"忽悠自由,脑残自已负责"是言论自由的根本保证;
自已对自已的行为负责,"因为别人的信息,所以犯罪有理"是奴隶社会的法则;
谷歌是搜索引擎,百度是垃圾;其他是爱国的狗屎;


就百度近日碰到的麻烦,笔者无法断定百度中是否带有某种害死了人的有害物质,但可以断定如果传说中的百度"有害信息"可以害人的话,那我们每一个人张开嘴,就将面临文字狱;因为我们无法保证,不会有那只猪头误解我们的话,就跳楼了。"忽悠自由,脑残自已负责"是民主最基本的原因

但在神奇的奴隶制传统文化了,央视代表了需要向脑残倾斜的正义,百度就倒霉了。至于央视代表了政治正确,有人因为央视而跳楼,必定跟央视是无关的,必定是跳楼者自绝于人民,而不能说是央视提供了有害信息。这就是神奇社会的神奇逻辑。不要以为笔者喜欢百度,笔者最讨厌的还算能用的搜索引擎中;与谷歌相比,恕笔者直言,作为搜索引擎,百度基本上就是一堆垃圾。

每个读者需要自已对自已的行为负责,每个人要对别人的行为负责,每个未成年人是否由家长负责起监护责任,还是呼吁"政府帮忙监管可能毒害青少年"的责任;是对他人负责任的义务即人道主义"向弱者倾斜",还是每个人对自已的利益和自由选择的权力、对自已行为负责的人权!正是识别自由的公民社会,和不自由的奴隶社会的试金石。但问题来了,当初杯葛谷歌时,有那个"爱国者"吭个声?

无论百度是否带有精神管理者敏感的"有害信息",反正如果笔者想通过百度搜索一些学术上的资料,(文科不算,算理工科的),百度出来的全是垃圾,乱七八糟的信息垃圾,一点鬼用都没有。而只要习惯了关键词的设置,顶多在第三页呀右,谷歌就能够提供准确的英文搜索答案,那怕是在西方某个技术论坛的角落里。这就是百度做不到的所谓"技术"。

至于其他国产的搜索引擎,连垃圾也配不上,只不过是一堆堆的爱国的"民族狗屎"——>既然工业产品之类可以套用"民族主义",那么不好用的国产货,当然就是"民族狗屎"。尽管谷歌不听话爱国,但毕竟是能用的搜索引擎,只要搜索引擎比垃圾好,垃圾比狗屎少一点臭味,排名上先后次序显然不需要有什么犹豫。

直到大运会开张前两天,谷歌是搜一搜死一死,如果没有万里长城锻炼出来的轻功技术,几乎是不可以再用了。笔者想知道,百度在行政羁绊谷歌的政治勾当里,百度曾经扮演了什么爱国的角色?又坐收了什么渔人之利?谷歌的垄断给政治卡死了,那么留下来的百度"民族搜索引擎"就成仙了吗?NO! 百度仍然是垃圾;只不过是让中国想真正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没有可以使用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了。

问题在于,能否因为百度曾经使用肮脏的非市场竞争的手段排挤谷歌,从而令"民族的狗屎从此站起来了",而在今天为百度落难而幸灾乐祸呢?这是一个是否因为一个罪犯犯了罪,就可以非法侵犯他的合法的人身权利的问题。谷歌与百度的相关事件,无非是"合法侵犯人权无赢家"的马丁神父定律的再现

昨天是非法侵犯谷歌的合法权益,说是谷歌不是中国的爱国的搜索引擎,说是民族主义;今天说是百度要为里头的信息杀人负全责,说是人道主义;明天就可以用同样的逻辑,给我们每一个人锁上文字狱,说是革命什么鬼屁主义!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文革,就是这样从"无足轻重"的小事,一点点变成民族浩劫!政治侵犯人权,整个社会都将成为失败者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为什么美国黑奴价格非常贵?

基督教原罪观对印第安人和奴隶贸易的意识形态化
黑奴贸易总量只有1200万左右;黑奴贸易过程没有专门虐待黑奴;
黑奴贸易的商业流程;为什么美国黑奴价格非常贵?

权威历史哲学大师如布罗代尔,汤因比等的顶礼膜拜,很容易这些人出于个人信仰对于历史的歪曲描述,视为"权威的大师观点",而忽略了更专业的历史细节的考证。典型如美洲原印第安人人口,从300万到三亿的数字都有,每一种数字都有他们看似理由十足的"亲历者目录报告"(想想根据马克波罗游记描绘的古中国图景);同理,被欧洲人卖到美洲的黑奴数量,也从500万到15000万不等。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可以更容易理解这些数字,为什么可以将象迎客的婊子一样,摆出任何姿势。由于现存的印第安人是一个可考证的硬数字,而古代的人口没有统计;因此估计的数量越高,意识形态攻击的效果就越浓烈;反之估计数量越低,则基督教造福美洲就越是功德深厚。对于非裔美洲黑奴道理一模一样;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为了攻击奴隶制,会将数字尽可能提高;后来责任又推到殖民主义的头上

事实上欧洲人19世纪末瓜分非洲为殖民地的时侯,黑奴贸易已经终止了;甚至可以说,欧洲瓜分非洲就是为了终止黑奴贸易。将非洲损失了若干万人口,(先不考虑数量),可能造成的损失,硬套到欧洲对非洲殖民主义者的头上,(象布罗代尔的观点),根本上就是风牛马不相及的糊涂事。这种乱七八糟的半真半假的"事实堆砌",只有用基督教的原罪观"欧洲要为原罪忏悔"才能理解

同样是明显被李嘉图马尔萨斯和马歇尔的过时经济学摆布,经济学水平又明显是没入门的布罗代尔先生,一面对亚洲大国如中印东南亚的人口众多感叹万分,口口声声"中印东南亚人口太多,所以贫困落后";另一头又对非洲人口大量流失到美洲,却不再声称黑奴贩子让非洲繁荣富强了。布罗代尔对日本和南韩同样人口众多却不失富裕,同样是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参考布罗代尔《文明史纲》之人口论)。

剑桥美洲经济史(新教倾向抹黑天主教为主的黑奴贸易),按照当年可能投入的奴隶贸易运力估算,得出非洲在四百年黑奴贸易之中,损失了大约1000-1200万青壮年人口(奴隶),奴隶来源是向当地的土著奴隶主购买;在运送途中的死亡率约10-15%;黑奴的死亡率并不比运载黑奴的白人船员的死亡更高;同时白人跨大西洋的死亡率也达到8-10%。这样就否定了黑奴在运载过程中被大量虐杀的传说。

黑奴贸易的确用较高的价格,从非洲土著奴隶主的手中购买奴隶,(实际支付的是大量发现的廉价的贝壳,非洲人当成标准货币),刺激了非洲的奴隶猎捕业。贩奴者也的确没有就地解放奴隶,但贩奴者千辛万苦地,不是为了虐待奴隶,而是为了赚钱!将奴隶虐待病了坏了死了,对贩奴者们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要贩奴者是逐利的就不会虐待奴隶,就象今天运送猪牛的人,不会专门虐待牲畜一样。

黑奴贸易的利润,在于欧洲在(美洲殖民高潮+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前期)对粮食农产品的需求和支付能力(主要是美洲白银)。美洲的奴隶主可以利用(美洲廉价土地+黑奴劳动=出口欧洲)获得白银利润;贩奴者本身负担出口美洲农产品的运输业务,用黑奴换农产品,在欧洲市场换成白银,再到非洲沿海向荷兰捕捞者换成贝壳,再用贝壳换非洲土著奴隶主手上的奴隶。转一圈回来利润300%以上。

北美正式输入的黑奴统计是比较准确的,不超过20万人;但是无法统计在1808-1860年之间的黑奴走私。(美国经济发达+禁止输入黑奴=黑奴高价格),北美黑奴的售价是加勒比地区的4-6倍,因此走私黑奴就象今天的走私人口的人蛇一样,有着强大的利益动力。不过由于走私黑奴会降低南方奴隶主的存货(黑奴)价格,南方蓄奴州倒也竭尽全力地反走私。因此走私进入美国的黑奴总数,可以忽略。

社会越贫困,奴隶制的成分越重

人类历史=(奴隶制+资本主义);人类文明史就是资本主义史
奴隶制=人类经济总量×危机预期百分比;
资本主义=人类经济总量×安全预期百分比;
危机预期+安全经期=100%;
妖魔化=危机论=危机预期=奴隶制意识形态;

妖魔化他国异族的所谓民族主义,既带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杀光他们仅仅降为奴隶已经是大慈大悲;同时也是一种自觉,知道自已在更强大的文明体系如欧美日本列强面前,同样是"非他族类,我心其观必异",自已是怎么对少数民族的,当然担心就怎么对待自已。闭关锁国少惹是非,集中精力抓汉奸,直到最终真的"被夺去了一半美德",不知是自已选择呢?还是命运呢?

通过妖魔化奴隶制,为自已瞒过饰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国的官养历史权威郭沫若先生,大笔一挥将中国的先秦战国定为"封建社会",继承基督教马克思主义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论,将无疑是奴隶社会的罗马帝国时期妖魔化,就把东方帝国的发展水平,提高了两千年!的确,很令民族牛皮主义者自豪,假如民族主义就仅仅是为了自豪的话

但是历史的事实却是,大清帝国一直到1908年才禁止了贫困父母将子女出售为富家奴仆,——>如同在印度一样,购买穷人家的子女为仆人,在旧中国被视为一种善事。民国继承但修改了了大清国的新律,仍然允许穷人出售子女交富人"寄养",但在满25岁后自然获得自由。白毛女之所谓黄世仁,大概就是这条规矩。类比英格兰一直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仍然使用的学徒工制,两者并无根本区别。

那么如果欧美也有妖魔化中国社会的倾向的话,完全可以按照郭沫若先生的逻辑,称中国社会一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是奴隶社会(相当于罗马帝国),而毛帝国时期就是法西斯的国家奴隶制。相比之下,雅典在梭伦改革后,罗马继承了希腊(从雅典到塔兰托的法律)的十二铜表法,就明确禁止将本族人作为债务奴隶买卖,是否可以认为地中海社会领先了中国两千多年?

所谓东西方谁领先于谁,只有在(基督教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论的思维模式下才在逻辑上存在。人类社会并不复杂,基于危机响应必要的奴隶制,与基于成本管理的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两个组成部分。当危机感受越来越强烈,当社会越来越贫困时,奴隶制的成分就越来越重;反之从增加危机预备的积蓄出发,就必须让资本主义的成分越来越占优势。

这就可以很简单的解释,为什么一些极左鬼子会热衷于"妖魔化美国日本",称"民族主义可以团结中华民族";——>值得注意的是,极左鬼子们,自已知道是在用谎言妖魔化他国异族!极左鬼子只不过认为,"他国异族是需要被妖魔化的",因为可以"团结中华民族",——但团结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看来是为了"妖魔化他国异族"!没有危机制造危机,目的仅仅是为了维系奴隶制

当极左鬼子们出于意识形态的动机,自以为妖魔化美国日本和所谓"右派汉奸",就可以与"敌人"划清界线时; 了解"妖魔化"的人类行为知识的,却知道,"妖魔化"的背后,必定是隐藏着什么真相;否则只需要和盘托出真相,让公众的心证自行判断就是了,根本就是不需妖魔化的。极左鬼子妖魔化欧美等国,大概可以掩盖毛主义社会,较之欧美惨酷万倍的社会黑暗面;那么欧美左派妖魔化中国呢?

如果抛开对基督教文化的崇拜,广泛阅读欧美国家左派人士的著作,将发现他们对于斯大林和毛主义造成的社会主义灾难,先是瞒过饰非,"进步中的小代价",无法瞒天过海时,就转而用斯大林毛主席希特勒的个人道德责任而极度妖魔化之,却避免了联想欧美左倾福利政策和工会辛迪加与毛主义等的极类似!而当乌有毛左有朝一天妖魔化毛主席等人时,是否也就是为了掩盖毛主义制度缺陷本身呢?

美元信用不是美国信用

美元信用不是"美国的信用"
愚民不是中国所特有;"左倾"不是中国的特色;
共和党回答了"为什么美国是超级大国"
向维护"美元信用"荣获"千夫所指"的共和党!致敬!


在这次旅游渡假中,本来不值得关注而终于不得不关注的,是造成"黑色星期几" 的"美国两党债务上限僵持的危机"。之所以不关注,是因为这是一个早知可以准确预知的"未来"——>争吵、对骂、最后一分钟妥协——>皆大欢喜!如果理解所谓美国债务上限的国会危机,实际上是美国共和党杯葛美国政府无限制花钱,那么包括世俗回教国家,和东南亚"民主国家"都指责共和党,就令人深思了。

共和党犯了什么大不韪的?无非就是提醒美国公民,不要指责美国政府可以永远靠借债渡日,更提醒美国公众,不要指望美国经济完全建筑在向全世界借债渡日的基础上,——包括借回教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债!这就象一个两口的老婆(共和党),指责做老公的乱花钱,却让邻居人等骂这位太太"不顾公共大局"。世界上的怪事,并非仅仅是中国特色而已。

新加坡华文报纸上的一篇经济学者的评论,就非常"张五常主义"。文中称,中国一定会赶上美国,因为美国民主困难重重(大意如此),而中国拥有不亚于美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怎么俺们看不出来?),还有更便宜得多的劳动力(这些南洋华人似乎不知道中国的计划生育后果)。"什么是未来潜力?"评论员问,彼答曰"技术创新能力+低成本劳动力"!中国为什么会坚持现政策,还费解吗?

不要以为愚民只有中国才有,更不要以为张五常主义式的华人侨裔、穆斯林学者们是被马克思主义洗了脑。实际上这是因为东西方传统文化,都象马克思主义一样,建立在"生产创造价值"的断言假定上的;也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一样,将国民消费视为浪费,将市场管制视为公平;大力发展生产力,与美国距离越来越远,不是反思基本经济认识的错误,却是跑去指责美国人自主浪费"不道德"。

美国最新的诺奖得主克鲁格曼先生对共和党的谩骂,到国际穆斯林世界对共和党的持之以挖苦,再对东方华人文化圈对于共和党"限制政府开支"的不解,不能不说,过去半个月之中被半个美国和绝大部分国际人士痛骂的共和党议员们,乃是"亿万愚众所指,彼乃圣人之光!"。试问除了美国还有一个共和党要限制政府的开支,在欧洲有这样的党吗?在日本有这样的党吗?在中国呢?在阿拉伯社会呢?

过去半个月中的所谓"美国债务上限的危机",美国共和党用愚民难明的"顽固",简单地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是近一百年的超级大国,也将是未来一百年唯一的超级大国!如果将美国向国际社会借债渡日的白吃白喝视作"国家利益"——>确实是肥美的利益!那么共和党刁难"债务上限"就相当于美国人衡量"借债渡日"的远期风险的自我批评!

站在中国式愤青的立场,美国的国家信用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美国债务违约将直接导致国家信用危机,共和党的顽固,按东西方传统文化论,绝对配得上是卖国。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和俄罗斯,都对"美国债务违约"的可能性燥动不安之固。但是,正如格林斯潘所称,美国的债务是用美元记帐的,美元是美国人开动印钞机印的,美国债务违约机率为零;美国美元国债信用,无疑永远是AAAAA(N个)级。

问题在于"美元本身,还有信用吗"?所以专家们争论美国债务上限之所谓"美国信用",实际上是两个不同意义的信用混为一谈:"美国政府的财务信用"和"美元购买力保值的信用";前者是美国政府的负担,后者是美国社会的利益。为了美国社会"美元信用"的利益,共和党批评美国政府的信用能力,难道不正是"社会大于政府"的公民社会最基本的民主精神吗?向千夫所指的共和党致敬

不会思考的人不会读书

读书读报读历史,学会看世界
想读书的人,总会有读书的时间;
不会思考的人不会读书;
异国读报知天下,历史和现实都是"读"出来的;
大历史观就是大现实观,也是大旅游观;

自七月下旬渡一个假期,全家老少自由行,行程漫长,横穿六个回教国度。一来行程紧张,二来没有兴致在旅程中作文,三来这些国家上网不一定顺畅,决心从此以后渡假归渡假,生活归生活,博客归博客,工作归工作。渡假是消闲,博客也是为了消闲,渡假时带上博客,就有点不伦不类。而且有些航班没有定来平价行李票,来回物料众多,不可能人手一台电脑。最后只允许老婆大人IPod公用,罢了。

其实在路上也不可能写什么博文,所以时间一长,也没有什么博文好发,所以临走前,先把同类命题未发的统统发了。路上只有晚间和侯机时有空闲,全部用于阅读当地报刊和带上的几本书籍。笔者阅读是比较多的,但基本上是在逛街,旅游,上下班的车上,排队等老婆子女购物,餐前晚后扣牙痒之类空隙中阅读。不要小看这些时间空隙,积少成多,一个星期之内可以看完一本大部头。

有书在手,机场往来交通,在机场侯机的一两个小时,就算有点误点,也很好打发。笔者将自已的书称为"阿拉的耐心"。"Patient is good Virtual",笔者总是漫不经心地教育事事心急的子女;不过,窍门是书本,这些小毛头孩子们,宁愿玩iphone!,据说,里头也有"书"。不过看书是需要思考的,看一本书思考的时间,远远超出阅读的时间。这是读iphone里的"书"所不能提供的感觉。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罗伯特议事规则》都已经被严重误读了;基于利益背景而不能指责利益立场(即禁止道德责问)的罗伯特规则,常常被误解为"不能考察对方的利益立场(那么如何达成妥协?)""不能具有利益意义的立场(即只允许意识形态)",这是trwitter和微博之类的高效预备遗言的新技术"受欢迎"的原因;因为一不需要考察发言者背景,二方便起哄——>特方便民粹。

读书的思考,主要就是思考作者的利益立场和背景,思考文中(必然存在的)细节遗漏(任何著作不可能穷举所有细节)是否与主题有冲突。闲事时拿一本书逛街,阿拉觉得挺平常,但如果双手拿一只Apple平板,总有点疯诈。阿拉的"耐心"半个多月不用充电,ipod/ipad 那些玩意能做到吗?所以阿拉的ipod是给小孩子玩的。阿拉更喜欢看书和博客,不喜欢论坛,短信,微博,转载之类

旅途在外的另一大乐趣是阅读当地的报纸。除了娱乐版和体育版以外,笔者几乎全部读完所有彼面。正如看书是需要思考的,看报也不是采纳记者们的"标准答案",而是要了解同一事物(如中国情况,美国情况,利比亚,美国债务危机等等),这些国家民间或官方,为什么这样写。从广告栏中的大量的小广告主的大广告,也可以看到当地商业水平和主要的商业模式(谁,为什么做广告,成本是多少?)

大历史观就是大现实观,能够了解真实的历史,就能够了解真实的现实。这次旅游定点,是因为对两河和伊斯兰文明的承接关系感兴趣;但是作为一个对照西方基督教文明现状,同样是崇尚商业利润的伊斯兰,为什么没有出现现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呢?现代回教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呢?而且他们的贫富差距似乎并不大,也没有很大的政府,基本没有国企,……,除非先人为主,认定回教就是坏的。

大历史观提供的观察社会的方法论,为这种异国旅游提供了深远的情趣。笔者的旅游是无拍照旅游。倒不是说笔者不照相,而是笔者不会用照相机,(傻瓜机的按钮要找半天),永远是家人同伴给笔者照,而对于所谓的异国奇观之类,笔者对于回家证明自已"到彼一游"的留影,总感到挺傻瓜的。但是与当地人交谈,逛集市特别是食品市场,观察公共设施,入家居,等等,先前疑问,基本有了答案。

2011年8月2日星期二

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

前些天,我到贵州黔西南察看旱情。走在这片土地上,望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我情不自禁地想起24年前随耀邦同志在这里考察调研的情形,尤其是他在兴义派我夜访农户的往事。每念及此,眼前便不断浮现出耀邦同志诚挚坦荡、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中那积蓄多年的怀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动,久久难以平复。
1986年年初,耀邦同志决定利用春节前后半个月时间,率领由中央机关27个部门的30名干部组成的考察访问组,前往贵州、云南、广西的一些贫困地区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耀邦同志想以此举做表率,推动中央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
当时,我刚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不久,耀邦同志让我具体负责组织这次考察访问工作。2月4日上午,耀邦同志带领考察访问组全体成员从北京出发,前往贵州安顺。由于安顺大雾,飞机临时改降贵阳。当天下午,耀邦同志又换乘面包车奔波4个多小时赶到安顺。晚饭后,耀邦同志召开会议,把考察访问组人员分成三路,分头前往云南文山、广西河池和贵州毕节地区。
第二天清晨,耀邦同志带着我和中央办公厅几位同事从安顺出发,乘坐面包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在黔、滇、桂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穿行。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离开安顺后的几天里,耀邦同志先后听取贵州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和云南富源、师宗、罗平县的汇报,沿途不断与各族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还在罗平县长底乡与苗族、布依族、彝族、汉族群众跳起《民族大团结》舞。2月7日傍晚,耀邦同志风尘仆仆赶到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入住在州府低矮破旧的招待所。
时已立春,兴义早晚的天气仍然阴冷潮湿。由于没有暖气,房间里冷冰冰的。我们临时找来3个小暖风机放在耀邦同志的房间,室温也只有摄氏12度左右。经过几天马不停蹄地奔波调研,耀邦同志显得有些疲惫。我劝他晚上好好休息一下,但他仍坚持当晚和黔西南州各族干部群众代表见面。
晚饭前,耀邦同志把我叫去:“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到中央办公厅工作之前,我就听说耀邦同志下乡时,经常临时改变行程,与群众直接交流,了解基层真实情况。用他常说的话就是,“看看你们没有准备的地方”。所以,当耀邦同志给我布置这个任务时,我心里明白:他是想尽可能地多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
天黑后,我带着中央办公厅的几位同志悄悄离开招待所向郊外走去。那时,兴义城区只有一条叫盘江路的大路。路旁的房子比较低矮,路灯昏暗,街道冷清。我们沿着盘江路向东走了10多分钟就到了郊外。这里到处是农田,四周一片漆黑,分不清东南西北。看见不远处,影影绰绰有几处灯光,我们便深一脚浅一脚摸了过去。到近处一看,果然是个小村子。进村后,我们访问了几户农家。黑灯瞎火的夜晚,纯朴的村民们见到几个外地人感到有些意外,但当知道我们来意后,很热情地招呼我们。
晚上十点多,我们赶回招待所。我走进耀邦同志的房间,只见他坐在一把竹椅上正在等我。我向他一五一十地汇报了走访农户时了解到的有关情况。耀邦同志认真地听着,还不时问上几句。他对我说,领导干部一定要亲自下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第一手材料。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实际。多年来,耀邦同志这几句语重心长的话经常在我耳旁回响。
2月8日是农历大年三十。耀邦同志一大早来到黔西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向各族教师拜年并和他们座谈。接着,他又兴致勃勃地赶到布依族山寨乌拉村看望农民,并到布依族农民黄维刚家做客。黄维刚按照布依族接待贵客的习俗,把一个炖熟的鸡头夹放在耀邦同志的碗里。就这样,耀邦同志和黄维刚全家有说有笑地吃了顿团圆年饭。
随后,耀邦同志又乘汽车沿山路行驶一百多公里,赶到黔桂交界处的天生桥水电站工地,向春节期间坚持施工的建设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当晚,耀邦同志在武警水电建设部队招待所一间简陋的平房中住下。不久,他开始发烧,体温升到38.7度。事实上,从午后开始,耀邦同志就感到身体不适。不过,他依旧情绪饱满地参加各项活动。
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在四周响个不停,但大家没有心思过年。我和耀邦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候着他。2月9日,初一早晨,耀邦同志的体温达到39度。这里远离昆明、贵阳、南宁等大城市,附近又没有医院,大家都很着急。好在经过随行医生的治疗,耀邦同志到晚上开始退烧,大家的心才放了下来。
2月10日上午,身体稍稍恢复的耀邦同志不顾大家的劝阻,坚持前往广西百色。经过320多公里的山路颠簸,耀邦同志于晚上6点多到了百色。在百色期间,耀邦同志带着我们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旧址,并与百色地区8个县的县委书记座谈。2月11日晚,我们赶到南宁。随后两天,耀邦同志在南宁进行短暂的休整。我根据耀邦同志的要求,又带着几个同志到南宁市郊区就农业生产、水牛养殖、农产品市场等问题进行调研。每次回到住地,他总是等着听我的汇报。14日和15日,耀邦同志经钦州前往北海市,先后考察了北海港和防城港的港口建设。2月16日,耀邦同志又折回南宁,与三路考察访问组人员会合。接着,他用两天半的时间听取了考察访问组和云南、广西、贵州的汇报。
2月19日下午,耀邦同志根据自己13天沿途调查的思考并结合有关汇报,在干部大会上作了即席讲话。他特别强调,中央和省级领导干部要经常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访问,密切上级与下级、领导机关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实现正确的领导,减少领导工作的失误,提高干部的素质,促进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1986年2月20日下午,耀邦同志率领考察访问组回到北京,结束了历时半个多月的西南贫困地区之行……时光飞逝。耀邦同志当年带领我们在西南考察时的情形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今年4月3日,当我再次来到兴义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先低矮落后的小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兴义城区现在的面积比1986年拓展了4倍多,城区人口增长近3倍。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耀邦同志派我夜访的情景又在眼前,一股旧地重寻的念头十分强烈。当天晚饭后,我悄悄带了几个随行的同志离开驻地,想去寻找那个多年前夜访过的村庄。灯火辉煌的盘江路上,商铺林立,十分热闹。原先那个村庄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我坚持要再夜访一个村庄,仍然只带随行的几个工作人员来到郊外。在远处几片灯光引领下,我们走进永兴村,敲开农户雷朝志的家门,和他及他的邻居们聊了起来……
耀邦同志离开我们21年了。如今,可以告慰耀邦同志的是,他一直牵挂的我国西南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竭尽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国家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
1985年10月,我调到中央办公厅工作后,曾在耀邦同志身边工作近两年。我亲身感受着耀邦同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和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亲眼目睹他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夜以继日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的忘我情景。当年他的谆谆教诲我铭记在心,他的言传身教使我不敢稍有懈怠。他的行事风格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1987年1月,耀邦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我经常到他家中去看望。1989年4月8日上午,耀邦同志发病抢救时,我一直守护在他身边。4月15日,他猝然去世后,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1990年12月5日,我送他的骨灰盒到江西共青城安葬。耀邦同志去世后,我每年春节都到他家中看望,总是深情地望着他家客厅悬挂的耀邦同志画像。他远望的目光,坚毅的神情总是给我力量,给我激励,使我更加勤奋工作,为人民服务。
再回兴义,抚今追昔,追忆耀邦。我写下这篇文章,以寄托我对他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