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相争,法国主动取攻势,英国被动取守势;
英国国际政策的保守确保了可持续性;
法国好死,不如英国赖活着;
普鲁士崛起,奥地利的外交天才;
英荷同盟确定后,荷兰保存了大部分权益,至少是减慢了原有香料和北海商业权益的丧失速度;而小英王国得到了大头,也开拓出更多的国际殖民权益,渐渐成为大英帝国。与此同时,首先放弃雇佣军国防传统的普鲁士,通过对领地内居民的义务兵役制改革,得到了比雇佣农民工打仗更廉价的普鲁士军队——>免费的!还向德国乃至英国这些大买主,出口"军队",收人家的钱代言英荷同盟在中欧的利益。
普鲁士依仗着全民兵役制(相当于一种服役型的税收),国营军事再批发给英荷和汉莎同盟这些大买家,霍享索仑家族开始在德意志的邦国间异军突起。作为新教社会的"东北军",普鲁士实际上处于天主教的奥地利和东正教的俄罗斯的夹击下。但只要英荷同盟(还加上仍然强大的瑞典)支持,普鲁士打败两大强国虽显不足,自保的能力是绰绰有余。
正是利用了英荷同盟上升的实力和支持,也是依靠自已的军事才能,腓德烈大帝从奥地利女皇玛丽亚. 特丽莎(MT)手中夺取了西里西亚,成为结盟俄国(经彼得三世——>叶卡捷林娜大帝)抑制奥地利,争雄中东部德意志,护航北德-荷兰的军事强国。奥地利在其时欧洲的多角环境中,不得不处于变色龙一般的政治应变中,也就培养了梅特涅这样的外交天才。
奥地利是天主教国家,理论上应该亲近法西天主教同盟。但在地缘上却与法国在巴伐利亚和比利时,以及在意大利的利益争夺上,针锋相对!这样又把奥地利推到了与英(荷)结盟的位置,所谓远交近攻。但是英荷支援的普鲁士与奥地利的冲突更厉害,MT女皇对普鲁士的憎恨,令奥地利徒劳地将力量投向北方,而亲近法西联盟。这样奥普俄三国就构成了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基础。
英国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与法西两国争夺远洋殖民权益上,而法国就不得不反复地与奥地利和战不定。这样英国就构成了最终在七年战争中战胜法国海外殖民争夺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与法国在18世纪的百年角逐之中,尽管连年战争,但是战争规模都不大,甚至在战争过程中,英国银行仍然接受法国人的存款,甚至向法王军事行动放贷。所以英法所谓百年争战,是对战争夸大其辞的说法。
一直到法国大革命以前,英法两国可以说是冲突不断,但和平合作是双边关系的主流。英国的战争特点是小规模的,目的明确的,有节制的有限战争。很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英国下议院依据大宪章的精神,(英国没有成文法,权力完全集中在下议院的辩论和投票中),总是坐视英王的爱国热情陷入债务危机之中而不管不顾。相比之下法国集中性体制,无论是决策的速度还是执行的效率都比英国高得多。
除了政治军事的效益远远不如以外,法国人在政治和军事等等方面,各种GDP全面领先。因此英法争夺实际上是英国处于守势,法国处于攻势。但英国的海军优势和覆盖远洋外线的特点,令到英国进攻能力虽然不足,防守法国的海外攻势是绰绰有余。英法冲突通常的方式是,法国主动进攻,大有进展;英国节节龟缩,还有盈余。法国在即将大胜之时,忽然发现粮草中断,前功尽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