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0日星期日

薛兆丰不是奥地利学派,更不是权威的经济学家

奥地利学派不是权威的经济学;
铅笔社不是奥地利学派的权威门户;
薛兆丰先生不是奥地利学派,更不是权威的经济学家;
美国的大学是权威的左派堡垒,不是权威的西方民主

在各门各派的经济学和五花八门的经济学家,开始象哲学家一样泛滥成灾的时侯,明白经济学没有权威,也没有权威的经济学家;了解科学的经济学必须是符合天无二日逻辑要求的逻辑一致的理论,而所有"逻辑一致"的经济学中,最多只有一种是科学的,明白何为"科学的经济学结论",不是取决于对方有多少"权威的细节",而取决于你个人的利益判断,对于避免被新的"显学"忽悠,不无意义。

对于绝大部分"经济学"来说,仅仅是逻辑一致的学术条件,就已经足以把绝大部分经济学和学派,归入到哲学范筹。而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所谓的"经济学家"而言,他们也不能够区分与哲学的关系,他们的读者,也只不过是把经济学当成了又一种哲学;而已!因此如果读者自以为"不能确定那种经济学观点是正确的,不能确定证据的真实性",那么只需要从逻辑一致,确认没有偷换概念入手,即可。

实体经济学不是权威的经济学,奥地利学派当然也不是权威的学派,即使是米塞斯或者哈耶克,也不是"权威的经济学家";国内号称"奥地利学派门户"的铅笔社,或者"奥派带路人"的薛兆丰先生,也当然不是奥派的权威,更不是经济学的权威。即使是笔者自已,也不是任何读者"粉丝"的权威。这样至少可以排除任何人,借"权威的铅笔社"或"权威的奥地利学派"为名,招摇撞骗的可能性。

如果铅笔社也象乌有之乡一样,成为一个封闭的网络社区,只向自已唱赞歌的粉丝开放,那就成为一个"权威"的门户了,无非是与乌有之乡这类网站,比试谁的政治背景更牛逼。反之如果铅笔社是开放门户的,那就必须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铅笔社上,不是所有人都是"奥地利学派"的,就象笔者的博客中的留言,就算是观点力挺笔者的,也未必真的完全理解了"不革命"的私有制民主。

这个道理对于作为个人学者的薛兆丰先生来说,同样适用。尽管薛兆丰先生在已经公开的博客等文章内容来看,是比较逻辑一致,(绝大部分是最基础的奥派经济学常识),但并不等于薛兆丰先生就是代表了奥地利学派的权威,甚至薛兆丰先生本人许多观点,连经济学也不算。象最近薛兆丰先生为吴英案所作的新文章,就是公害型的。不但不含经济学,连法学常识也不具备,用的却是细节理性主义的手法

薛兆丰先生到美国辛苦当了几年访美学者,回国蜗居了几年,只发了一两份公害型大字报,其实难得。如果有谁认为那是经济学或者法学的权威,那是脑残自负其责,笔者认为薛兆丰先生言者无罪。笔者对薛兆丰先生大字报的看法,也同样是个人观点,是否属实,同样是各位读者自行把握。笔者仅仅是提醒,即使如薛兆丰先生和他的美籍老师也代表不了经济学,旅美学者未必代表了真理。

近来爱镀金的学人多了不少,连一些到美国啃大陆二老的二代,一天到晚躲在出租屋里打游戏的人才,学成后也回国报效,但林林总总的镀金型人才,除了陈志武,可能还有薛兆丰先生,算得上是仍值得尊敬的普通人,其余人等,如果说出国时还是公知,归来时似乎都不象人样的。仔细想想也不奇怪,出租屋里打游戏的锻炼方式,笔者不大了了,但美国的大学是左派吃香,右派学者是愤青公敌,尽人皆知。

美国大学固然是培养人才的学府,但同样是藏污纳垢的仓库。旅美学者不是终身教授,没有讲座没有薪水,勤劳地啃着面包,在图书馆勇敢地翻点古董文献,而且多半是人家早就翻烂研究透了的细节,万一西方传统也是公有制社会,学回来的就全是仓库里的藏污纳垢。一屁子委屈回国找土著资产阶级发泄,好人旅美成了薛涌那样的左狗,丝毫不奇怪。陈志武和薛兆丰先生几乎出污泥而不梁,不是很难得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