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毒”胶囊还没有毒到害人的程度

"毒"胶囊还没有毒到害人的程度;
"恶心"不是可以衡量的质量标准;
计划经济的国家标准让产品质量越来越差;
西方民间的认证标准与司法配合引导高质量

毒胶囊事件中,首先看看大惊小怪的"毒"毒到何等程度。脱离剂量谈论有多毒,就会陷入苏丹红式的致癌故事。当时苏丹红按白鼠的剂量实验换算到人类,成人需要每天吃两大汤匙,连续吃三年,有50%机率出现肿瘤。幸好这次有关检测报告提供了参考,一般是铬超标2-5倍,极限的那只超标45倍。所以只需要按正常药量的倍数换算,相当于多服了几天正常的药,就等于摄入了同量的毒。

涉案中公布的药品看,全部是三线非处方用药,修正药业称不排除山寨产品。所以有些评论家称,是因为压价采购导致药企造假,是不成立的。原因在于OTC不是自行定价的。而且胶囊工序的成本实在太微了,压价也不会跑到这个地方去压。所以最大的可能性,仍然是药企内部的管理问题。从毒性超标的程度看,也只有新的国家标准算得上杀威棒,按西方的民事诉序,消费者要证明自已健康受损,不容易

在西方由于没有国家标准,因此不存在记者告黑状式的"披露"。食品工场从来都是看起来恶心的。记者可以报道这些东西有多恶心,但不能就此证明食品企业犯罪。相应地食品企业也会尽量在记者面前,做到窗明机净的,看上去舒服;但并不等于食品质量就提高了。这种刁钻也在事实上淘汰了西方大部分食品工业。把"恶心"的工序转移到了别的国家,消费者眼不见为净,也就不恶心了。

"恶心"不是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食品企业没法子办。但如果坚持按"质量标准"办事。一来在公众舆论里,就显得是狡辩,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说,不是一个良好的公共形象;二来你的质量标准,不一定是公众认同的质量标准。如果象中国制定了国家的质量标准,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国家质量标准定得越高,产品质量越低!除非国家提供补贴。这又在事实上行业国有化。完全国有化后,质量更低

所以西方市场经济的做法,(不是所有西方国家的所有领域,都按市场经济办),是透明公开企业的质量标准。企业可以强调转基因无害,也可以称铬含量无所谓;只要公开就行了,其他事情让记者办。记者就可以逮着题目称"记者他爸吃了转基因成了妈""记者吞了胶囊中了毒,虽然医生查不出毛病,反正记者想跳楼"之类,只要是当事人说自已的事,就不算造谣,信则有不信则无。

如果记者的报道让很多读者觉得恶心,那么质量标准里没有恶心成分的竞争企业的产品,就会产生溢价。象今天大陆消费者,成群结队到香港扫货婴儿奶粉,实际上就是因为海外奶粉没有涉嫌三聚氰胺的恶心成份,而产生了溢价。相应地就可能把记者恶心掉许多顾客的产品企业,挤掉了一大批顾客。所以碰上这种争论,只要有点嫌疑,有关企业都宁愿回收产品,以免吵着吵着,消费者真的就恶心了。

不同的企业的产品标准当然是个性化的,但是消费者不是专家,也不明白这么多成分,那条对自已有害。国家又不应该亲自制定标准,不然质量反而越来越差!(很多中国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作为消费者的桥梁,就可能产生了第三方的民间协会的产品标准,如绿色和平就有很多这种标准。觉得加入标准划算的企业,就交一笔认证费,协会派员来抽查后,日后就按此标准办。这就是西方的"国家标准"。

中国的国家标准是由国家监管,为行政处罚提供借口,但可以走关系瞒天过海。西方的第三方标准是自愿加入,但如果又出了不合格产品。那么就相当于商业欺骗,从消费者到经销商都可以据此证据起诉生产企业。如此罪证确凿,法院就会按惩罚性判处赔偿。涉案者多半会倾家荡产。所以西方的民间标准尽管是自愿的,执行起来却更为严厉,反而提高了商业产品质量。政府呢,仍然没有管。这就是法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