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国家监管有用吗?国家高标准是救星?还是罪魁?

药企可以从毒胶囊中"逐利"吗?
装粒企业可以从采购毒胶囊中逐利吗?
最不愿产品出事的是药企,还是药监局?还是记者?
国家监管有用吗?国家高标准是救星?还是罪魁

"明胶"的谣言开始有了更详细的续集。媒体没有在明胶食品行业中抓到黑心商人,火力转移到药用胶囊。搜集了部分样品送检,得到指标间接证实,铬含量超标2-45倍,说明胶囊使用了鞣制后的明胶。(笔者开始时以为是药监部门查出来的)。胶囊供应商甚至没有隐瞒工业用明胶的使用,让厂方签下知情书;即采购者是明知是工业明胶造的胶囊,仍然采购。同时部分药企不承认送检产品必定与自已相关。

该行业的内情还不太清楚。疑问在于,有问题的胶囊与无问题的胶囊的价格差别是多少?记者当然提供了"暴利"多少,这是常规的文学,但是笔者关心的却是,在药企的产品销售价中,胶囊的比例是多少?在成本价中,胶囊的比例又是多少?如果笔者没有记错,每粒胶囊的价格不足0.01分钱!咨询行业朋友所得,一盒12粒装的阿莫西林的装粒是比较贵的,需要0.15元;但便宜药可以降到0.5分钱/粒。

这里的信息是,该产品线是分成两个行业(大企业中两个专业,两个车间)。直接采购胶囊的不是药企,而是装粒线。大企业会自已有自已专用的装粒线,但一般都会采用外协生产。对于药企来说,明胶的价差是可以忽略的,阿莫西林不算高档药,装粒成本大约是市场售价的1%,出厂价的3-5%。对于装粒工序来说,采购的胶囊成本约1%,主要是设备价钱的摊销。采用劣质胶囊的差价利益不超过0.5%。

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 ,一般的药企,即使是在装粒工序上,在"明胶胶囊"上,缺乏采购劣质胶囊的逐利空间。相对而言,明胶类食品业就不同了,明胶是原材料的主要成本构成。逐利之所以值得逐,需要真的让当事人有明显的利。如果以上价格是没有错的,涉案产品必须边缘化和专业化,即明胶价格差距必须大得至少让人动心。一种可能性是山寨厂或边缘老式产品,他们的毛利很低,但仍然可能性不大。

第二种可能性是有些药企是把分装的业务转包给专业包装厂,而边缘化的专业包装厂的成本占比就上升到10%左右的空间。第三是采购员本身,如果瞒着公司买次品,以次充好,中间可以用不错的回扣空间。在中国权力社会中,回扣成风,并不希奇。前者属于药企选定外协单位的慎重,后者是企业本身的管理(反贪污)的问题。无疑的,只要这些药企还是逐利的,他们越是会自已监管,越不希望出事

正如任何涉及产品质量的竭斯底里一样,在一个公有制文化传统的社会里,有点质量问题,就会骂到"私商私心",恨不得"国家全部国营包起来"。这次的明胶事件,大部分仍然是谣言,受害最严重的,反而是被攻击得最厉害的明胶用食品企业。而即使是在药用胶囊上,如果没有药企(采购员)买,试问"私商"胶囊厂生产的胶囊,难道自已充饥?胶囊也可以给牲畜吃(兽医),知情书也签了,怪谁?

以目前公布信息看,责任在最终厂商的身上(有国企也有私企),而无论问题胶囊是如何进入他们的产品线的。但是指责这些企业的私心,号召国家的监管,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国家既不可能监管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如某个采购员吃回购),国家就算监管也只能通过这些企业的管理渠道监管,而最不希望自已的产品出事的正是药企的本身!那还监管什么?这是监管不可能加强产品质量的根本原因

从药企普遍的反应看,铬指标是新国家标准,但媒体送检是上一期产品,当时标准有"参照食品工业"附带条款。这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是药企是关注着(国家标准)的质量的,没有故意做假;第二是他们可能知道供应商使用工业用明胶,认为可以通过检测指标控制质量。第三他们忽视了胶囊可能成为问题,一天吃几颗的胶囊,顶多连吃十天八天,似乎超标几倍也没有什么大不了。药企大概是这样想的。
ps:中央刚刚的新闻,胶粒厂是勾兑两种明胶,以控制不同含量的铬;价差每粒只有千分之一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