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各地区和部门年末突击花钱的妙用

各地区和部门"年末突击花钱"的妙用;
真实的地区差距比四六开大得多;
江东与广东承担全部绝大部分净税收;
接受补贴的地区越来越穷,类似西班牙的美洲白银;
苏杭现象是举国体制伤害极少数地区居民的多数人暴政


将朱镕基先生透露的信息,与各省市实际税负贡献(自用与返还比例,与GDP排名不成正关联)对比,就将发现,真实的地方差距,比四六开还要大得多。广东省估计提供了净税收的二分一,江东吴下(不含苏北)提供了三分一以上,其他地区能够提供的,只是帐面上的税收(中央返还大于其上缴),和帐面上可以随政府积极花钱而增加的GDP。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上海和广州的市长会拼命地花钱,办了世博办亚运,不明内情的市民,还跟着外地人骂这些市长"乱花钱太腐败",大概以为钱没花,就真的可以留在广州和上海了

可以想象,如果中国有什么地方是想独立的话,广东和江东,也许还有福建,这些净税出的省市,最渴望得到类似香港那样的财政自治权。也可以预计,在联邦制下,广东和江东这些地区,因为更多税收留在本地,经济和福利水平,即使在现有经济程度上,也能马上增加一到两倍。因为市场衍生的效应,笔者估计在十年内会增加十倍左右,珠三角和上海的民生富裕程度,会马上超过香港市民目前的平均水平。也将反过来证明,除了中央加在这两个地区身上的沉重负担以外,香港的经济制度,其实比广东和江东地区都落后

因此中国真实的行政经济,是十分一的发达地区,补贴着九成以上的落后地区。而在落后的地区之中的贫困农村,则补贴着这些地区中相对富裕的城市居民。与广东和江东的城市不一样的是,落后的地区的城市,主要是政治消费性的,由国家控制的国企及政府消费食客,构成了这些地区的主要的消费阶层。正是在这种等级社会文化浓厚的传统地区,盛行了其实是南方净税收补贴的,令人作呕的所谓"京派文化,北派艺术"。包括袁黑明粉和毛教逆流,就是在这种补贴下泛滥的。这也是笔者不喜欢国内御用影视和文学的原因

极少数地区承担了整个帝国的主要税负,经中央政府的周转,补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这种现象并非当代特色,至少在汉唐开始,就已经而是如假包换的中国特色。古语称"天下之半出于关中(汉)""苏杭熟,天下足(全国财税就足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清初转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所指都是这种现象,不妨命名为"苏杭天堂现象"。明朝时江东地区的净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仅仅是苏州一府就达到20%!松江府(上海)占全国税负的5-10%!所谓大运河的存在意义,根本原因就在于苏杭现象,而非商业目的。

整个帝国的税收压在少数发达地区上,强制少数地区补贴中央财政(明朝)或其他贫困地区(当代天朝),自然是对资本主义分子和地区的严厉惩罚,所谓"缩小贫富差距""二次分配",显然是对这些地区的奴役,是对自治自理的合理权益的粗暴侵害;但除了帮助维持了一个全国一统的帝国官僚政治以外,即使对于得到补贴的贫穷地区,也只是为当地官僚阶层提供了补贴,也扩大了他们管制社会的能力,——>不要忘记,这些地区同样处于财政的短缺之中!补贴让这些地区落后,类似于西班牙得到美洲白银,却越来越穷

中国自宋明以后的中央集权下的积贫积弱和领土内敛,与中央集权的政治造成的苏杭现象密切相关。苏杭现象其实就是以举国体制之力,伤害于极少数地区的居民的多数人暴政,所谓"不患(大家都)贫,贫(少数人自力致富的)不均"的体现。在经济效果上既是抑制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潜力,同时令政府财政和投资受补贴的大多数地区的经济萧条,同时拉大了经济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显而易见地,最贫困的不是发达地区的穷人,而是不发达地区中,那些补贴城市贵族的农村居民!他们是最凄惨,最无望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