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6日星期一

公有制苏联社会必然崩溃的经济学原理

苏联回报农民大饥荒的城市化的新饥饿;
苏联计划经济"出口机器,进口粮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
苏联(工业化泡沫=城市化泡沫=GDP泡沫=迟早休克疗法);
苏联(农业集体化=大饥荒),俄罗斯(拒绝土地私有化=大饥饿)

 

长子问,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后,仍然那么饥饿?俄罗斯已经不是苏联了,但仍然解决不了吃饭问题?笔者的回答是:"因为苏联在二战后,有了东欧小弟的供养,搞了广泛的城市化"。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他们的本意可能都是想补偿一下,在斯大林大饥荒中吃尽了苦头的俄国农民,既然卖石油有了更多的美元外汇,东欧小弟又代替苏联农民的位置,可以向苏联相对廉价地出口粮食,苏联外汇也足以在国际市场买到更廉价的粮食,苏联也就变成"出口机器买粮食的发达国家了",结果就是长子问题的答案。

按照卡尔马克思自已的教条,1880年的美国进出口产品,出口的是粮食进口的是机器,所以马克思认为美国是一个落后的殖民地。按照马克思主义同样的教条,1950年以后的苏联,(主要向东欧和社会主义易货)出口的是机器(包括武器)进口的是粮食,难道不就是梦寐以求的"工业国"吗?官方权威的数字上,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接近美国的80%(利润?成本?那是资本主义那一套,社会主义不管成本),GDP达到美国的一半!人均存款比美国还多得多(人均8万卢布,折合官方汇率16万美元),美国人高消费接近零储蓄。
按乌有之乡左棍跑来骂笔者时,所持的左棍理论:"储蓄多,说明企业利润高",苏联国企的利润,显然远远高于美国啦!
乌有之乡之流悲叹"苏联大国的悲剧"就此揭开了哲学故事的序幕。因为随着石油危机关给苏联的石油美元干枯,更因为里根减税,导致苏联赖以出口赚美元的原材料价格(包括能源价格)大跌价!苏联号称是与美国争霸的大国,却是一个依靠美国发行的美元过日子的穷国!活象一个从老板手里领工资的伙计,不敢辞职又非要跟老板闹别扭。用石油美元歪歪自已比老板富,更奢侈地花钱搞军备。结果不言而喻。

苏联向东欧和越南古巴之流出口的机器,换回来的不是记帐就是粮食,对于改善收支赤字根本上不顶用。戈尔巴乔夫要争取西方友好的国家,继续向苏联提供贷款(不友好还真的不会贷款给苏联),就不能不表示一下公开化;要得到最可靠的贷款,就不得不讨好德国的统一愿望;希望东欧国家继续向苏联供应粮食,就不得不放弃让东欧接收劣质苏联"工业品"(经贸互助组织条约,华约中的"世贸"),失去了东欧定货的苏联工业,就露出了白生产的,产能过剩的泡沫本来面目。随后当然就是苏东巨变,停工的国企大休克了。

苏联泡沫化的工业化,实际上只不过是借反德战争的胜利,在军事征服东欧后的政治泡沫的经济化;苏联的所谓城市化,只不过是工业泡沫化的表现之一。客观结果是,苏联非但没有从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的泥潭中恢复过来,反而通过"城市化,工业化"导致了苏联自已农业的崩溃被确认。以至于叶利钦升上政治局,是因为他在当州长时让工人改行当业余的农民,居然成为饥饿的苏联中吃得最饱的一个州。苏联分给公民的自留地,只占农业用地的3%,还是不便机械化农耕的边角烂地,但是供应自由市场的家产品一半来自这3%私田!

重温苏联战后失败的经济建设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盲目工业化,攀比西方的盲目城镇化,是逻辑关联的两条脉络。赫鲁晓夫一面向美国示好"和平竞争",一边寻求核武器自保,让苏联摆脱沉重的军备负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土地公有制,开辟中亚的新农田,但仅仅一年丰收后,又重新陷入饥饿,——>比起毛灾,赫鲁晓夫的成绩不坏。赫鲁晓夫的失败将勃列日涅夫推上台,勃列日涅夫更是进一步坚持了"苏联城市化,工业化,农业让社会主义小弟国提供"的道路,一直到今天还不愿意土地私有化,当然也不可能解决吃饭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