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的"万恶"都始于普救苍生之善;
印度种姓制度与编户齐营和户籍制度的异同;
印度种姓制度高度分工是如何构筑的?
印度种姓村社的进口替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计划生育;
宗教是现实社会习惯法的遮羞布,信仰是公有制体制的粘结剂。这一社会规律充分表现在印度教的种姓社会传统中。印度教的存在,就是为了种姓制度的维持,种姓制度是对印度半干旱季风气候的农业适应。种姓制度和印度教之间可以划上等号。今天在印度推行的选举民主,扰乱了印度传统的种姓传统,因此而爆发了大量的种姓冲突,甚至被称为种姓战争。要记住,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种姓的传统制度。
今天种姓战争的激烈,容易让外界误解,种姓是暴力维持的压迫制度,也让外界误解,以为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火药堆。事实恰恰相反,尽管种姓制度的自我维持和回复传统的本能中,夹带了许多暴力;但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内部,起到了浇灭社会冲突的作用,目前引致印度冲突的是不适当引进的法式民主"一人一票"对印度种姓传统现实的冲击的原因。这也是印度种姓制度的顽强之处。
种姓制度是一种等级明显的制度,但却不是一种压迫性制度。相反,种姓制度通过礼仪性的隔离,在表面上避免了不同种姓之间的冲突;同时确保了不同种姓之间的分工。从而令社会冲突,集中到不太暴露的种姓内部。这正是进化论"同类相残"!当外界关注着casta之间的隔离时,很少有人注意到jati内部的隔离更严重。当外界为jati之间的歧视呼吁时,很少人注意到贱民之间的歧视最剧烈。
但印度的种姓制度并不是为了压迫而建立的,而是为了仁慈的接受尽可能多的需要救济的难民而设立的。印度的确没有东方中国古代的编户齐营(被称为户籍制度,特点是禁止自由离开),如果一个地区出现灾难,或者种姓共同体不能维持了,或者某些个人不能在种姓中找到自已的位置,他们可以离开自已的种姓和村社,到异处谋生。在此在古希腊观察下的印度和英国一样,认为印度人是自由的。
但在其他地方的村社中,所有生活职业环节,完全已经被不同的种姓所侵害,自给自足之间,完全没有外界新来者插入的空间。因此除非得到原来村社的接受,否则这些外来者如果不离开另寻出路,就只有饿死一条路。而如果被接受,就会被视为最低等的种姓,为原来的村社提供拾遗补缺的服务。这种拒绝外来者自由进入的方式,与今天被民粹革命派攻击的所谓户籍制度,即西方自治制度,机理完全一致。
因此当观察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外来人,同情在种姓外围的贱民遭遇时,一定要明白,他们当初是因为土著村社的同情,才接纳了他们,并救了他们的性命。而当这些外来的"贱民"产生了"进口替代"时,他们就找到了自已的职业分工。如果这些职业分工是很赚钱的,这一新的种姓闭环系统就会抬升自已的种姓地位,从此就脱离了贱民的地位。这种情况与今天西方自治社会接纳新移民的过程,大同小异。
把印度社会的种姓对职业的固定,与欧洲中世纪和毛帝国这些charter行会分工的制度相对比,就会发现它们惊人地相似。都是职业垄断的特权在一部分人中世袭化,毛帝国时称之为"国营单位"。那么可以断定,公有制的低效益和失业危机,也会同样出现在印度的种姓社会,这是缺乏交换比较优势,不能促发李嘉图效应的良性循环的结果。那么可以断定,印度社会一定不缺乏外围的贱民人力资源。
种姓制度的特点是"进口替代",以此减少对"外汇"(即货币)的依赖,以提高种姓村社自力更生的程度,宁愿大家伙一块儿艰苦奋斗。因此如果一个村社长期需要外购某种产品时,就会产生了进口替代的要求。如果新来的贱民能够提供之,那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种姓。如此往复,就形成了一系列高度分工的,自给自足的,自力更生的,永远艰苦奋斗的,不断释出过多的人口作为计划生育的种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