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

多了解各种主义,少谈点主义

什么是"主义"?个人主义就是"个人无主义";
社会学中的"主义",关键词是"利益+自利";
多了解各种主义,少谈点主义

笔者为了说明文艺复兴以后,一直到今天的所出现的所谓经济危机的机理,也引入了"主义",作为对某一种政治利益集团的概括;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所谓经济危机,并非资本主义带来了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社会危机的改良,是对古老的严重危机的弱化,是历史的进步,笔者为了说明其中利益因循的社会周期的机理,也同样引入了若干"主义",以描述构成经济周期的博弈中的利益群体。

尽管笔者用利益群体的自利最大化原则,组合出来的君权主义,民粹主义,马尔萨斯主义,和自由主义,无非是三五种而已;远不及马克思主义和欧洲基督教左派那些主义的零头,但仍在可能给读者以"又一种政治哲学"的感受。笔者在读书特点是中文译本时,也感受到,汉译的"主义"这个词,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大杂烩,在不同的场合指不同的东西;其本身的准确词义,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大略把握

笔者博文中所使用的"主义"后缀的一般所指是"社会利益集群的自利",关键词是"利益+自利";明显区别于马克思等左派檄文中的主义是"不含利益的某种思想"。所以笔者所使用的主义,本身是可以替换的,象马尔萨斯主义,就是权贵自利。马克思主义也非原生,未上台时是民粹,上了台后就是马尔萨斯主义;是杂交的二代;如果不考虑的政治实践,则指以马克思阐述为代表的一种政治观点。

西语中没有"主义"这个词。西语的"主义"一般就是某种原则性强调的名词后面,加上"sm",含义为以前原则为公共舆论的一群人,或者一种学说,或者一批类似的观点。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市民社会,根本不知"公共舆论"为何物,清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的文人,给洋人打得头破血流后,多少有点崇洋媚外的歪歪,就把所有带"sm"的后缀,统统译作"主义",由此成了有汉语特色的大杂烩。

以笔者理解的归纳,当某种"XX主义"出现时,英文中就会是"xxxsm",联系上下文,可能是分别指称以下不同的对象。第一种是某种公共意义的乌托邦,如社会主义,特点是极善极美的,但没有明确定义其经济可行性的天堂;第二种是大帽子,极恶极丑的,但说不出到底指谁,凭什么证据指责谁,如资本主义;第三种是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某种群体现象,如消费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等等。

最广泛使用"主义"的,是某一时期的政治政策,如果该政策上台而被执行了一段时间的话;或酝酿某种政策的公共观点的主张,即使没有上台,也会以其代表性人物,称之为主义。后者最常见于与公共政策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的范筹,典型如凯恩斯主义,科斯主义,张五常主义,货币主义,里根主义(近似于自由主义),布哈林主义,马德罗主义(墨西哥反对连选连任)……,etc,等等。

笔者曾经归纳,这些林林总总的主义,都可以抽象为"至高无上的某种原则,称为主义",大致相当于政治文化的一个"Class,类"。当这些主义不是以"个体价值观"为据时,任何主义都是理性主义,都是意图侵犯人权的此派彼派的哲学家。此即"个人无主义",反之就是"无个人的主义=理性主义"!由此得出"个人主义,个体主义"的定义,就是"个人拥有和自主判断的原则至高无上",即人权

由此在认识任何"主义"时,都要首先明白"个人主义,就是个人无主义",这样就不会陷入此派彼派,朋党相援的主义口水仗,如果不分开生活,将直到彼此内战。按照"一切默认权益归属于个体"的个人主义(私有制)原则,可以很容易区分,即使是称为"自由"的几种"主义",那种是真正的个体的自由。大概这就是胡适所称的"少谈点主义(因为个人无主义),多做点(自已认为有益的)实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