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印度与明朝政治经济体制的共同点;明朝与印度的精英;
英国/明朝特色的"藏富于民"是指藏富于Charter贵族特权;
中世纪Charter贵族特权等级社会的民族主义妙用何处;
贵族Charter特权寄生集团,降低了政府效率,放大了国民的税负痛苦;
英属印度的经济高度集中,政治高度集权;两者的核心都是土著买办(含英裔)Charter特权的精英集团。英国统治印度,要求印度对英国所尽的义务,包括日常的贡金和战争时期的附加税和义务,是针对土著Charter买办集团而言的。这些土著买办集团日常在英帝国的政治庇护下鱼肉乡民,集中了印度的财冨;对英国来说,起到了印度财富的蓄水池的作用。这就是英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藏富于民"。
类似的社会结构也存在于明朝。明朝后期的文官集团,就起到了印度土著特权买办的作用,在和平时侯鱼肉国民,起到了皇室税收的reservior的蓄水池作用。当战争到来时,又作为对皇室负责的包税人缴交赋税,同时在所辖范围内,通过银-钱汇价和实物税差额,将税收的负担转嫁到底层农民和中小手工业者的身上。这样的机制降低了政府的税收效率,同时放大了政府税负痛苦的程度。
如果隐瞒土著买办和明朝文官集团的Charter,那么乌有之乡的明朝粉丝声称"明朝的税收很轻,藏富于民政策,让明朝政府缺乏救济能力",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必须否认文官集团和土著买办的Charter垄断特权,对于国民是沉重的等税负担。用一句现代国资委一品大员的话来说:"国企垄断,是全国人民的积蓄"!国企垄断Charter下的"藏富于官腐",就是他们眼中的"藏富于民"!
这一小学生水平的概念偷换,恰恰就是社会主义之所谓"公有制公平"的要害。当"藏富于民-私有制"被偷换为"藏富于官腐-私有化"时,等于重温着中世纪等级社会的精神要诣:小民百姓不算人类!——>只有贵族官僚才是"民"!但是,即使在Charter仍然强烈垄断着社会经济时,只要引入民族主义,那么贵族官僚欺压鱼肉小民百姓的事实,就恍惚被粉饰为"同仇敌忾,利益等同的反侵略"了。
民族主义是掩盖中世纪Charter特权经济的"万能胡椒粉",既可以常见于今天所谓国产经济学者,凡言及国内特权经济,就首先摆出了一副仇美反日的爱国牛二姿态,恍惚所有仅仅要求"废除Charter谷物法,中国公民人人平等"的私有制诉求,都是不顾民族大义的汉奸分子;同样也表现在乌有之乡的明朝粉丝们,用抹黑袁崇焕,用"反"后金满清的民族主义,为黑暗的明朝翻案!企图为文革翻案!
在一个依靠Charter贵族经济集团提供政治基础的中央集权国家,税收总是被贵族官僚集团截留,而导致中央财政高税收低效率;与中央希望让利于民,甚至使用凯恩斯主义,仍让Charter特权组织截留绝大部分收益,令任何公有制中央集权的经济体陷入滞胀和衰亡之中,道理一模一样!但是放弃Charter经济组织就等于走私有制的资本主义道路,等于放弃一党自大的中央集权又令一些人恋恋不舍。
放弃贵族官僚国企Charte特权,中央集权就无从谈起;但如果不放弃的话,Charter削弱了中央税收的效率,同时侵害了自然经济的健康机体,不但损害了中长期的经济综合能力,连保留Charter作为动员状态的国防组织的能力也给损害了;同时Charter存在又导致社会贫富贵贱严重分化!以致于老百姓不被当成人类看待!因此公有制Charter社会都是弱不禁风,离心离德,依赖信仰却喊"缺乏信仰"。
英国依靠自已缔造的印度买办精英集团统治印度,也最终被印度土著买办所驱逐,正是表现出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依靠培养贵族Charter作为政治中枢能力的局限性。从1860-1940年的英国直接统治时期的政策模式看,英国意识到买办贵族政治模式的缺陷,并试图向基层印度农民和社团倾斜,以便在印度买办精英以外,培养另一个更基层的亲英集团。这就是以"仁慈专制"为代表的英印晚期政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