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技术泡沫和高杠杆衍生品的逻辑机理;
投资银行的贡献和对凯恩斯主义的依赖;
美国高技术泡沫是凯恩斯主义在私有制中的衍生现象;
哥德尔悖论定理,判定凯恩斯主义高杠杆必然破产;
尽管美国银行和金融板块,其低市盈率(低市值)现象,与其作为美元凯恩斯主义最大的受益者的地位颇不相称;但衍生结果是明确无误的。第一是为了抵销投资中小企业的危险性,由股票市场直接投资不明业务财政内募的民营企业是不可行的(资金将向投向业务明朗的企业),美国银行业务投资银行化,充当了风险投资与股票市场之间的桥梁,为实体经济中的潜力品种,送去了急需的资金。
当今天股神谩骂A股投资者"七赔二平一赚的低水平"时,实际上这是投行对未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有些道德股神对所谓创业板这类股票中"套现暴利"耿耿于怀,很少意识到这些人就象鼓吹对A股赚钱的股民上暴利税一样,只不过是无视"七赔二平"的高风险。将众所周知的"一元成本"乘以十倍,大概就是投行真正的投资成本了。类似于把各位股民牛市神技,打几个对折抵销了累亏,才是真实的盈利。
显而易见地,投资银行业是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衍生行业。其所谓慧眼识金的所谓神技,取决于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继续。一旦货币政策转向紧缩,投资银行业的风投坏死率,就象翻着跟斗十万八千里般地翻番!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一旦碰上货币政策从紧,学术反对声音最强大的音量,恰恰来自于投资银行的诸位专家们。但客观上只要继续着凯恩斯主义,只要不是过分监管,就出现了纳斯达克。
纳斯达克的所谓创新性,只不过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现象,大量用不着的新技术,伴随着少数很有趣的玩意(如苹果),和极少数有用远值不了那么多钱的进步(如wndows)一起发酵。这就是所谓的信息革命了。这些绝大部分用不着的新技术,对于实体经济的就业和收入,并没有实际的促进,只不过是把凯恩斯主义的价值转移,转移到称为新技术的,事实上用不着的炒作领域;同样伴随实体百业萧条。
美国银行和金融板块不能作为炒作对象的第二个结果,就是为了适应金融蓝筹的业绩不稳定,出现了针对这些股票价格的波动而作的平准预期的包装;由于这类企业的大量投资,集中到如房地产和大宗商品的持有上,因此又有了对这些大宗商品(包括房贷)的价格波动的封装上,试图通过加大预期波动性的reservior,将风险偏好者赚波动风险的钱,以降低投资银行的价格波动,从而可以在股票市场上出售。
这样就产生了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如果没有凯恩斯主义提供的廉价资本,这些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的炒作池reservior就如无源之水!而凯恩斯主义的廉价资本,则无法掩盖它本身带来的价格波动。这样在金融衍生品的内部逻辑之中,就已经注定了一次次越来越剧烈的金融危机,每一次如果不是提供更廉价的资本,将更大的危机往后推,就是这些金融板块大面积地,统统破产!最近一次危机就是次贷。
整个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实际上就是用更大规模的风险封装,以求化解(解读)更小范围的风险,而终不可得,实际上就是数学中的哥德尔悖论定理的体现。只需要把"风险解读"等价于"逻辑"即可。哥德尔定理的成立,并不需要理解其外延进一步扩大的每一个逻辑,就象我们不必理解每一种衍生产品的风险封装模型(模型就是一种逻辑)。A股引进的指数期货,只不过是此类中的一种风险模型而已。
只要实体经济不提供相对于哥德尔定理的外来的实证支撑,则无论如何建立新的模型封装,风险始终不能释放,而实体经济就在滞胀折腾中一直在萧条。这就是凯恩斯主义下高杠杆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最根本的数学模型,与任何投资银行的内部风险测算模型(实际上就是每一个投资行股神的投资哲学),跟美国政府是不是加强监管(同样是一种逻辑外延),都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