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圈地运动和农民工

圈地运动的原因是市场经济令土地贬值;
农奴制低效地束缚了大量农业人口;
农村土地私有化将释出大量失业人口(李嘉图效应)
李嘉图土地税收和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背景都是圈地运动的;
英国农场的衰落和美洲种植园的兴起;白奴和黑奴

 

由于贸易的竞争,英国的土地在市场中的价值一直在贬值,这正是米塞斯原理的体现。对照茅于轼指出的国土局对商业土地的审批和限制,可以看出所谓的土地是稀有资源的硬需求,实际上是行政策垄断造成高房价。英国在历史中也有过类似的政策,(不含土地财政),就是“反圈地法令”。土地实际上是不保值的,而且是在市场中是天然贬值的,如果土地“保值”,那必定是行政垄断somewhere

出于土地资本保值的目的,英国农村的土地所有者,开始终止长期的租地合约,把土地从谷物转为牧场,降低工资成本,提高营销收入。所以圈地运动实际上“农民改变了土地的用途”,而令租佃农(非土地所有人)失去了传统的工作,被迫进入了城市成为农民工。所以圈地运动实际上是英国农业系统提高劳动生产率,释出过剩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业的过程,即李嘉图效应的一种表现

圈地运动实际上是农奴制崩溃所产生的逻辑结果。所以如果说圈地运动是让资产阶级的竞争力,间接逼出来的土改,倒还多少符合史实。圈地运动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资本逐利”,更不是“资本积累”。中国土地私有化,同样会从农村释出大量“农业失业人口”,如果配套“否定城市居民私有制利益”的反户籍制度将摧毁城市的商业功能。本来是工业化过程中必要的劳动力转换,就会成为亡国动乱之始

如果城市的私有财产都不能保护,则农村土地的私有化就由于失去了市场经济的背景。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继续,否则城乡两地将发生大规模的非正常死亡农村土地公有制(即农奴制)低效地束缚了大量的农业人口因此人口危机论,在仍有农奴制的天朝和英国圈地运动的历史过程中,都还有点市场。李嘉图的土地税收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背景都是圈地运动的社会影响,这是值得中国学者注意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令到英国封建贵族的人力资源成本大增,只好另辟财路;方法无非一是典卖/出租土地财产,换取财产性收入;二是转换土地用途迎合市场需要,即所谓“逐利”而成为农业资本家。前者将导致土地大量进入市场,导致地价下跌;后者将导致大量原土地就业人口失业。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第一产业就越来越变成市场经济中非关键的部门。如果土地是保值的,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无论是典卖土地付工资,还是更有经济价值的圈地产羊毛,与其说是在守住宅基地向政府纳税的资产阶级逐利,不如说是传统权贵在市场经济的历史大潮流中,为对抗米塞斯原理的而奋斗终身。圈地运动显然不是马恩笔下所谓“资本积累”的目的,保值增值的结局也谈不上成功。英国土地这些生产资料,最终大部分落到了资本家的手上,米塞斯原理效应显著。圈地运动的恶名,也就让资本家继承了。

当时的英国下仍有某种意义上的契约奴隶,其实就是中国后来出现的“包身工”。有些历史文学家又称之为白奴。比较典型的就是一些人蛇出钱,将希望移民美洲的穷人运过大洋。穷人作为代价就签下若干数值的服务金额,以多少年的劳役代替。人蛇到了美洲,就把劳务合约卖给种植园主,这就是“白奴”。后来白奴来源少了,根据美国“白种人的人权宪约声明”,也不能用白奴了,改用黑奴。

如果白奴违约逃跑,相当于今天“恶意违约,偷逃债务”,地方治安当局收了人家的税,就有义务替债主追抓人犯。华盛顿司令甚至于在闹独立的百忙之余,仍然签署过类似的通缉文书。此事在孔庆东老师的笔下一阉割,又成了一篇讨伐美帝国主义伪善的好文章。但克仑威尔毕竟是胜利了!这样也就宣布了传统农奴庄园的末日,和美洲种植园将取而代之,其中的原因,也是因为“圈地运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