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星期二

传统汉语议论文的主要表现形式

传统汉语议论文的主要表现形式;
科学实证三要素就是"人权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同义表述

逻辑的目的是为了围绕论点更有效地介绍证据

由于个体意识的主体性,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定义也是非常明确的,尊重个体意识主权的就是个人主义,反之就是理性主义。明白了个体意识主权后,就可以解释传统议论文,实际上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等级社会中无视国民意识主权,出于宣传目的的口号重复性的八股文。这种八股文完全不考虑对方主权意识的抵抗,却关注于"不让对手威胁自已的权威",哲学之类在这种文体里最受欢迎。

但是主要使用哲学的理性主义的八股文,通常也是对常用概念的偷换,如把人权偷换成人道,将自由Freedom偷换成"解放Liberation",把平等偷换成"财产平均",把公平偷换成"倾斜",将信仰偷换成宗教,将哲学偷换成智慧,将妥协偷换成投降,将诚信偷换成等级,……,因此除非是针对白纸一张的青少年,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疗效",几乎不具备洗脑的效果(得到受众的认同)。

另一种议论文则是出于平等地位,希望能让对方同意自已观点(论点)的沟通性文体,而拒绝的权力,无可避免地放在对方的手上。由于这种议论文必须考虑让对方心服口服接受自已的观点,为缔结双边互利契约并尽可能提高契约可靠性而努力,因此,任何可能导致对方误解和理解困难的东东,无论作者自已是否认为是真理,(如哲学),都不应该出现在这种文体里。

从说明论点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传统的感性的议论文,还是定性的抽象逻辑,都只不过是围绕论点,向读者介绍论据,"瞧,这是证据"的解释过程。逻辑抽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沟通成本比数学模型和统计实证的工作量要低,但是比简单的传统议论文,还是要高很多的。因此,如果能够用简单的议论文解释完论点而对方能够接受,就不必再引入抽象逻辑;同理接受了抽象逻辑,就不必再引入数学。

这里所称的"传统议论文",是指目的在于说清楚问题,而不是故弄玄虚的哲学。一旦读者的理解耐心达到极限,任何论证,在读者的眼中,就是不能理解的东东,简称"哲学"。哲学就是解释成本可以为零,读者理解的成本为无限大的东东。只有在读者没有完全拒绝你的论点,允许你作进一步的论证,进一步的议论文论证,以及更进一步的逻辑,甚至数学,才有存在的意义。

没有逻辑就没有科学,因为逻辑就是解释;逻辑本身不是科学,科学也不等于逻辑。同理,数学并不是科学的工具,而是沟通学的工具,和科学应用于工程的工具。所以数学是不能证明科学的,就象用手提自已的头发,不可能把自已扯离地面。数学仅仅是量化逻辑的方式,数学也不能取代逻辑,就如同逻辑不能代替证据,逻辑更不能代替论点,不存在"谁掌握了逻辑,谁就掌握了真理"(亚里士多德)。

实证科学的依据就是符合科学三要素的实证集。注意科学三要素(实证性,重复性和他证性)之中的"他证性",就已经包含了人权心证的意义,实际上所谓科学实证三要素,大白话就是"允许对方任意检测实际的证据,是否采纳为对方的利益观点,选择权力天然在对方的手上"。显然科学实证三要素就是"人权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同义表述
如果再对比如方舟子支持的(不知是那个权威总结出的科学标准)三要素"可测量性,实证性,重复性",如果此三要素是在"个体主权下的评估"(注意产权概念),则属于科学应用的定义,而不是科学本身的定义;而如果否定了隐含的,在定义中没有明确强调的"评估者主权",就成了科学理性主义的定义。再对比"波普尔证伪",同样关键在于是否包括"评估者主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