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5日星期日

印度是东印度公司的财产,印度不是英国殖民地

英国人无意中得到印度,亚当斯密"不心疼";
孟加拉督军的政治劣势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接管孟加拉;
印度治权是东印度公司的财产,印度不是英国殖民地;
威廉皮特拒绝接受印度,架空了英王财政

亚当斯密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首倡"放弃帝国"的设想,假如放在天朝文化里,毫无疑问会遭到"讲政治""目光短浅"的种种申斥,可能还会夹上基督教信仰中普世帝国的理想,申斥亚当斯密"唯利是图""叛教贼,卖国贼"。事实上英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比东方孔儒马恩派好到那里去,亚当斯密以其卖国观念而得以善终,一是亚当斯密是在贵族党内民主说的这些话,二来还有一个卖国的皮特首相。

征服印度不是英国的官方计划,一个子儿没掏!仅仅是颁了一份东方业务的特证权给一家私营的东印度公司,规定他们回英国时要纳税;其意义类似于今天各国颁予本国渔业公司,在公海捕捞许可证;也的确没有问鱼虾们的意见。东印度公司的保安总管克莱武先生,也不是预定要征服孟加拉,而是已经脱离了莫卧儿帝国的孟加拉的穆斯林督军,要对东印度公司违章的城堡建筑,搞暴力拆迁!

万年迢迢的东印度公司,来不及请示中央首长的政策,掏出保险箱底的经理基金,让克莱武招了三千多印度土兵,外加一千多欧籍保安(英国人只占其中一部分),一不小心在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中打败了孟加拉的拆迁大军。(普拉西战役)。更不幸的是,孟加拉的穆斯林省督只败了一场,就让自已的下属趁机禅代了。新任督军打算花钱送走英国人,谁知英国人当了孟加拉的保安,反而把土产督军送走了。

英国人征服了孟加拉,只要他们的枪炮能够对付中亚的骑兵和印度的大象,也就征服了印度。因为当时孟加拉是印度最发达,人口也是最多的地区。当时的孟加拉占印度人口四分之一,占税收产出的三分之二!很幸运的是,英国人的火枪和火炮,无论是对付穆斯林骑兵还是印度的大象,那怕加上阿富汗人的火炮,似乎都胜任有余。这样一来,英国一家民营外贸企业,就在无意之中,征服了印度。

无论东印度公司是否"征服"了孟加拉/印度,与英国政府本身是无关的。但如果希望得到英国的支持,保证对占领印度的人力物力的供给,那怕是贷款投资,就需要更新特许权状,将"东方业务"改成"印度垄断业务"。东印度公司按英国传统,反复向国会提出,让英国国王兼任印度元首,缴纳贡金;而换取英国王授予的"委托统治印度"的特许权

但是开始时,英国国王是当时从德国汉诺威移民英国,刚刚得到伦敦户籍的乔治国王家族,连英语也不会说,根本不关心具体政务。后来的乔治三世倒是特上进。偏偏先是北美战争,再是法国战争,把雄心勃勃的国王搞得灰头土脸。1770s,威廉皮特最后回绝了Histings的请求,保持对东印度公司的特许权,但不允许把印度作为英国的属国领土。即印度治权是一家英国公司的财产,不是英国国家的殖民地。

威廉皮特不允许国家接管印度,是因为与英国国王的宪约中,是英国国王就英国本土的税收,需要与英国国会商议;此时请回忆,为何英王可以擅自在北美加税,和北美独立为什么是No votes No tax。而在北美独立后,汲取教训各自治领/殖民地的税收,也必须经当地责任议会同意。但是印度不是英国移民的殖民地,没有本土的议会!那么就意味着,印度如果并入英国,将让国王的收入大幅增加!

在国王至高无上仍然是传统观念的英国,国王太有钱就会变得太危险;特别是对乔治三世这样不懂得搞搞腐败风花雪月过日子的有志青年而言。将印度拒绝在英国以外,让东印度公司用贡金换取英国对这个公司的业务倾斜,东印度公司就成了一家在英国上市的跨国业务的,民营参股的国企。这样收入就会留在国企控制的预算中。精明的威廉皮特用这个办法,削弱了乔治的财力,最终彻底剥夺了国王的实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