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法国弱在那里?法国比英国实力差距在那里?

英王为什么对《大宪章》有“诚信”?
中世纪欧洲统治者是“国王”还是“基督教”?
比英国大几倍的法国,比英国实力差距在那里

 

1215年的《大宪章》对于国王来说,是联合城市工商业行会,对抗教会权势进迫的防御性条约。正是教会作为外部优势力量,无论是国外战争中的倾向,还是在社会内部的扩展教会法管辖权,令《国王法》(罗马-诺曼法)代表的国王权益岌岌自危,都迫使国王为自保计,也要对城市行会利益作出重大让步。将英国国王视为中国文化中的统治者,如同今天人把政府误作统治者,都是常识性的错误。

认识到英国民主开端,是((国王利益联合平民利益)Vs 教会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统治者”国王对平民的让步,会如此坚挺而富有诚意。约翰被称为失地王,诺曼王朝承传几百年,留到他手中堪称法兰西第一的领地,(相当于法国领土的三分一,是法王属地的三倍!),三下两除二,短时间内就丢失在他的手上!所以此君又被称为草包王。

约翰王签署的《大宪章》,看上去又是国王权益对平民的“无原则让步”。所以无论是贵族平民朝野古今,对这位约翰王的评价都不太高。这种评价多少有点不公平,没有看到诺曼王朝作为一个外来贵族,在法国王朝战争中处于正统的下风,法王腓利二世挟基督正统教会的支持,令到诺曼王朝领地虽大,但不要说争夺法国王位,就连保住领地都艰难

诺曼底-英国兰王国到约翰的手上,差不多成了正式(英格兰+几个桥头堡)联合王国。最大最富庶的诺曼底丢了,靠穷乡僻壤的不列颠(相当于老蒋退到新占的菲律宾省),没有谁会想到,英法战争居然还会再打上一百几十年。约翰王《大宪章》对城市行会资产阶级的培养,大大促进了英国国内外贸易的发展,令穷岛成了欧洲集散的宝岛;补充了英国亏损严重的国力,海军也从此成了英国的生命线

英法百年战争,实际上是退到宝岛的诺曼底家族,尝试收复祖坟的“反攻大陆”。几位享利国王所向无敌,最终劳而无功,原因与他们的先辈丢掉祖坟,道理是一模一样。英国(诺曼底家族)缺乏教会所支持的统治大陆的合法性。他们可以在战场上打上十场八场胜仗,但没有教会的支持,夺取的地区忠诚就不可靠,也就不能彻底征服对手;万一输上一两仗,就会前功尽弃。侵犯教会,则相当与全欧洲为敌!

但如果象法王一样完全顺从教会,又会暴露诺曼王室实力脆弱的短板,而沦为一个普通的公爵领主。正是这样一种矛盾,促使英国王室对于《大宪章》中订立的保民条款颇有契约诚信的精神。与教会权益冲突的矛盾,又促使英国王室继续深化着与新兴资产阶级的联系,和宗教改革的步伐,直到都铎王朝,英国方才完成了国王完全控制政权、限制教会、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会财产的改革

法英从诺曼底战争(包含百年战争)一直到光荣革命的区别,颇类似于南北朝时期东西魏(北齐-北周)的区别。较弱小的一方被迫采取了更深刻的反宗教特权的改革,摆脱了信仰的纠缠,而赢得了战略实力上的优势。当英国已经完成了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确定无疑地成为社会政治的主导者时,法国极盛时代的路易14的社会之中,仍有一半以上地产归属无需应税的教会控制,这就是两国的差距。

英法两国一直到七年战争时期的差距,并不是所谓的战略的差距,也不是“分权与集权”的关系。英国的战略优势是一点点连贯性地积累的。最根本的差距,就是英国的最有价值的生产资料,是掌握在最有活力的资产阶级行会的手中,而法国却是掌握在不用缴税的教会(相当于今天的国企)手中,而由小百姓象明朝天朝一样,承担名义税很低(比英国低),真实税负极重的负担(比英国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