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圈地运动和耕地红线

圈地运动是世袭贵族保值压力下的"经营转变";是农村土地私有产权的确认;
圈地运动与资产阶级无关;圈地运动目的不是"资本积累";
圈地运动是英国农奴制崩溃的具体过程

都铎王朝留在历史中的另一笔文学遗产,就是"圈地运动"的"羊吃人",常被后世基督教文化界(包括马克思主义)鞭挞为"资本逐利的血腥"。事实上英国圈地运动,即原封建贵族和地主自有产权用地改变经营目的,并圈占部分公有地(王室土地)用于羊毛产业的供应,这是城市手工业行会所不能从事的职业。圈地运动与资产阶级无关,资产阶级如果有地,那就不用聚在一小宅基地里做手工业了。

都铎王朝时期也不是资产阶级掌权的时代,而是资产阶级开始正式反抗的时代。马恩将圈地运动的血腥套在城市资产阶级的头上,如同把南美印第安文明的灭亡,怪到北美洲的合众国身上;或者将清朝的特殊发型运动,怪到蒋介石身上一样滑稽。偏偏恩格斯却对圈地运动的农奴们,在资本主义革命前的美好的农奴田园生活,放声讴歌。(米塞斯《资本主义和历史学家》)。

至于一些毛党怪胎民主派之类,将今天的拆迁比之为圈地运动,就更滑稽了。今天反拆迁所诉求的,是土地的私有制;而圈地运动体现的正是土地的私有制,相反,英国一直到1801年才废除的《反圈地法》却极类似于中国今天仍然坚持执行的"国土局红线"。换言之,茅于轼的反耕地红线论,完全可视为等效于英国历史上的"圈地合法化运动";相反所谓的新土改,更类似于反圈地运动

都铎王朝的圈地运动,荷兰商业的崛起令北海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商业的中转站,削弱了天气不良的英国小麦的竞争力,却增大了对英国羊毛的市场需求,乃是国际贸易分工对英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冲击。内因是英国自大宪章以后的资本主义进程,导致了英国低人权优势的丧失,货币工资改变了实物地租,法律不再保护农奴制的天然隶属权,农奴制开始崩溃,失去了低人权劳动力的贵族农场走向破产。

原因在于资本主义革命完全否决了农奴制依附的合法性,"天赋人权"抬高了人权的完整性,旧贵族的农奴庄园不可能再以免费的劳动力运营,如果不给予足额的工资,则前农奴就会自由跑到城市,或者逃到殖民地,而令庄园运营崩溃。所以英国没有经历俄国式的"解放农奴",封建主就自然被迫卷入了"圈地运动",比起沙皇尼古拉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小块土地赎买"的解放农奴,高出远甚。
另一方面美洲金银开始拥入欧洲,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实际上等于通过城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体提供长期持续的贷款,类似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不资金源头不是注入了土地炒作和土地财政,而是注入了工商业实体经济,而增大了对纺织业原料如羊毛的需求。这样就进一步引起了农村贵族农场地位资产的相对贬值的压力。作为土地资本所有者,农场者为生存计,也不得不搞变经营用途出羊毛。

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冲击下,中世纪贵族农场的经营处境进一步恶化。如果土地不能作为流通要素进入市场,则所谓土地稀有资源保值增值就无从谈起,只能从土地的农业产出计价,从而诞生了英国的"重农学派"和"级差地租"等理论。今天处心积累在农村"土改"不愿承认土地私有制的良心制度们,又把英国农业产出的"级差地租"搬到城市居民住宅,实际上成了加在居住要素上的人头税

《反圈地法》禁止圈地法令,也颇类似于毛朝中"向弱者倾斜"的房屋租凭管理办法,即城市中租客居住超过三年,就不能加租,而且就算欠租也不能赶走;而造成的住房一切成本由房主负担;其实就是对私有房屋(土地)无偿国有化,到文革时干脆就统统收管房管局"统一管理"。到今天拆迁时,所考虑的就成了"历史中的房屋产权"。英国反圈地法令在1801年全部废除,确认了土地产权私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