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围棋科举的秀才,举人,进士,和殿试

 

近二十年的中韩两国的围棋,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否有3000万围棋人口还不太确实,但是今天的业余高段棋手,应该已经具备聂卫平时代的低段职业棋手的实力。很多高段的业余棋手,实际上早就已经是"专业"棋手。因此仅仅用"职业棋手"和"业余棋手"来衡量围棋人口,已经不太准确。聂卫平时代的职业段位和棋手,大致意义相当于"专业"的意思,这一点与当年中国的"专业足球"类似。了解市场经济下的体育运动,就知道专业与职业有一定的距离。而在业余段位以下,才是真正的业余群体,可以称之为兴趣棋手。

在中国现行的围棋制度下,级位棋手大致相当于兴趣棋手;但笔者估计真正的界线应该是业余二段。大约每一百个级位的兴趣棋手可以有一位业余入段;业余段位中大约只有200分之一的比例,成为职业棋手。即取得级位证书以后,成为职业棋手的机会,最多也是万分之一以下。有朋友晒笑笔者下棋几十年,才拿到业余五段(当然,中间停止了近二十年)。这些朋友不太清楚,业余棋手的五段,基本上就是最高段位。只有拿到省市冠军,才可能申请六段,要拿到陈毅杯之类的专业比赛冠军,才能申请业余九段,——>还不是职业段呢!

笔者用围棋的级位和段位,向孩子们解释古代的科举制度。级位的兴趣棋手,大约相当于当时的秀才。严格意义上不需要考试,由县学官(八品通判)评估八股作文即可。笔者学棋时,级位也不用比赛,由代表学校参赛,获得个人或者团体奖,由学校具名申报,与秀才之所得大同小异。现在的级位也不用经官方围棋协会,由官方指定定点的民间棋院就可以颁发级位证。但业余段位就相当于举人,数量受到一定中央宏观调控的限制。明清时浙江省人杰地灵,但是活着的举人限制在一千人左右,所以当时上万的乡学祠堂由高级秀才坐镇。
ps:另一个数字有趣,明清全国以平均年龄60岁计,活着的进士只有一万人左右;但是明朝文官集团的数量,连同待缺的,达到三万人。而举人是没有资格真正当官的。余额从何而来?您将发现拼爹荫庇的传统
浙江和江苏这一段的高级秀才(高级位),在落后如洪秀全的故乡广西,差不多就是举人中的霸王(业余初段的强手),这条如同今天的围棋情况差不多。职业棋手相当于京考的进士。京考的进士是三年300名,而今天的职业段位大约是每年30个名额。考职业段的难度大概超过了当年中进士。放榜时象范进中举(只是乡试的举人,有功名,不用纳税供役,可以坐祠堂教书;而已)般"噫!我中啦!"的事儿,笔者倒是没看到,但是比赛到中途就倒地不起,喊救护车的事儿,去年就有过一次。
一句话,真的不容易!两个字,太难

明清时代京试上榜的进士,还需要到金殿上殿试,由皇帝亲自监考,众考生就在乾清宫上写八股文,竞争预备内阁大学士的名额,排前十名的将是内阁大学士的热闹人选!无论是参加殿试的人数,还是录取的人数,都与围棋职业冲段中的本赛类似。所以如果用科举类比于围棋职业冲段,京试相当于拿了五段自以为"强"的那帮牛逼举人们,跑到北京道场准备外围赛,有时一轮有时两轮,参赛人数几百到一千,如果算上各自在各地乡试中都要前几名才有资格的话,围棋的京试人数也差不多就是京试(会考)考进士的举人数量级。

只不过,科举的进士就已经可以转吏部待缺出宫,最低也可以当上个七品县令。八品以一就由当地的牛逼举人充数。围棋中自以为是强五段的进士(进入本赛)们,都还是花钱的主儿,每年保守估计要花20万,却连参加比赛的出场费,也没有资格。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转入文渊阁都察院之类,从四品起步至少有十分一的机会可以成为内阁大学士(明朝)或上书房行走(清朝)。但是职业冲段赛的冠军与职业九段之间并无关联。毕竟围棋是靠比赛成绩步步上升,与当年靠八股文一试定终性的先进性,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