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比赛规则应以记谱复盘为起点,禁止局中记谱的改革理据"不透明";
野猪流"进步"与"不准记谱"的退步之间的关系;
禁止局中记谱的"改革",增大了量化胜负感的难度,削弱了业余复盘的可行性;
先手价值的涨略,与序盘,中盘和收官的关系;
如果仅以围棋361格内的"零和,博弈"作为真理标准,很难说野猪流就是不太让人满意的"棋道"。即便是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存在就是真理,野猪流能够成为业余成功的棋手中的绝大多数,也足以说明它是生存就是硬道理。笔者就算自以为参透了的棋道得到后验,也不意味着盘口胜率的必然提高,无非是达到同样的战绩所花的时间,可能要少得多!道路也远不止这一条独木桥,不可避免的输棋后心情仍在愉悦,棋道上的经验还可以帮助其他方面的知识总结,仅此而已。可能这也是成功学不是科学,以及科学之不是成功学的原因。
尽管笔者几乎可以断定,李昌镐为代表的高手,是通过"实空实利(数目)+公地势力平衡"的方式衡量盘面胜负,但是这种知识,在目前的业余段位比赛中,用处可能不大。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比赛中之中为了节省对局时间,禁止棋手记谱!在笔者参加省市级比赛的年代,是可以带纸记谱,这样就可以方便目数的计算,还可能通过手数验算目测数字的正确性。算法是(目前的总手数+双方实空-提子数=361)。现在不能记谱,固然增加了点目记帐的难度,更难办的是,不能按手数统计作验算用,目测出入要花更多的时间。
听一些棋手说,现在连大部分职业比赛,也不允许带纸记谱。不知是否因为这个原因,在职业的低段棋手之中,也出现了野猪流的倾向。当然往好里说,也可以说是"计算力越来越强了"。其实带纸记谱,花的时间并不多,而且花的是自已的时间,对于帮助初段棋手复盘,非常有好处。现在业余比赛中,禁止记谱更真实的理由,据说是避免对裁判结果提出异议,以防参赛者"手中有据",可能是中国特色。而在笔者比赛的年代,对照肋面记错谱,直接就可以判负。不过,笔者没有见过真这样给判负的,但的确培养了记谱复盘的习惯。
ps:比赛记谱的年代,如非中盘或超时告负,裁判时先对照双方的记谱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与盘面异者为负;如果一致便开始数子;
不能记谱的话,局中的计目法,越是接近终局,难度越是加大了(主要是对局花时间数点记帐,眼花缭乱之间很容易分心,要花更多的时间计数,而当时甚至可能处于读秒阶段)。无论如何,这是目前规则的现实,所谓"实在法",需要加以适应,而不是抱怨,毕竟在此规则下,也的确涌现了许多新的高手。不过对于序盘和中盘的影响还不大,只是增加了使用此方法的不确定性(细小出入不容易验算),无意中不得不继续向野猪流靠拢。只不过因为这种原因而靠拢野猪流,很难称得上是"围棋的进步";或者值得棋协加以反思。
不考虑禁止记谱对局中(特别是尾盘)计目造成的困难(笔者还没有什么实战解决的经验,弈城中不存在这个问题),职业棋手的思维方式,为恰当地判断野猪流的进攻,在当前局部可能造成的损失,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从而可以选择强硬应对(中盘对胜负手的决战),还是选择转换,甚至脱先后,棋从大处走,让野猪流的凶悍,变成事实上贪利于局部的缓着。这是避免不恰当的对杀局部和时机的必要条件。花费大量子力强食对手几十目于一隅,未必及得上几手脱先后围下的实空。何况所食者,一般20子以下,空则总是几十几十。
这样就涉及到对脱先价值的判断,以及界定中盘的比较客观的界线。一般而言,段位的平手之间,序盘先手大约值20目,此后随着双方投入本钱的增加,关键战区上的先手价值,可能上升到40-60目,此即所谓决定胜负的天王山的好点。先手价值达到最高峰时,也就是中盘的开始。日本棋手一般视为中盘的中段,最激烈战斗的时侯。以后随着"公地"的瓜分,先手价值直线下降,而渐渐进入收官的阶段,如果此时还没有明显分出胜负,最终会进入一目半目都挺大的微小差距。当官子先手价值,超过对杀的先手时,就是收官阶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