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逃学,因为知道应试教育中的成功学不管用;
"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是因为此路不通,或者没有找到正确方法;
学围棋中的教育悟道,"有兴趣,才有毅力,才有悟性";
围棋是越成年越容易学,但越年幼越容易出成绩。原因就在于成年人的理解力,大大超过幼儿。但是当幼儿以既定的模式,走在应试教育(比赛)的路上时,甚至幼儿本身很喜欢下棋(常称为有悟性),时间上不专一的成年人,就有可能学棋比不上幼儿(少年)。恐怕这就是目前从职业到业余的棋手均出现全面低龄化的原因。只要了解一下中国式功课的压力,随着年级开始而激增,再看看青少年前程选择的机会成本的最大化,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业余棋手的长段,几乎集中在123年级以前,职业棋手的入段,也限制在未成年人之中。
成年人学围棋,如果理解了"寸土必争非我期;全凭打劫争胜机,例不虚发窥破绽,守为正着攻为奇"的棋道,就会从练棋开始,修正自已下棋的习惯。比方说,不要让棋子的铺张成形,去帮助自已对下一系列破绽的思路。可能,这就是计算能力。只不过这种计算能力不是靠"题海无涯苦作舟",而是依靠训练方法的改进。我们常常会在复盘时,批评弈者"随手棋",更多的人会误以为那是"孩子粗心"(潜藏了孩子还大把潜力的自我安慰)。实际上随手棋肯定不是粗心之故,而是弈者不能直观看到破绽变化,只能试应手找思路。
ps:"例不虚发"应是网友引自《小李飞刀》,用于诗都好,意寓于道还是"控弦不发""按剑不发"贴切;
在进退可得的地方试对方应手,看对方是臭棋还是高手;再决定下一步战术的调整,倒是经常会用的技巧。但满盘里都是试应手,那就说明自已是臭棋了,在外人看来,就是随手棋,疑似粗心之类。这是一种在低段时期,如果没有高人指点,必定会养成的坏习惯,——>笔者过去就是这模样!今天互联网上的革命愤青,满世界里找革命权威,自已擂鼓呐喊当粉丝;或者满世界批评"可以塑造的侯补革命权威"(笔者常常碰到这样的疑似粉丝),指责对方"知道问题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其实就是这种不知该怎么办的臭棋试应手。
在这种情况下还单纯地靠父母压力,"题海无涯苦作舟",只能让孩子生厌进而生畏,常称"厌学"继而"逃学"。这是中国很多自号虎爸狼妈者,不太明白的浅显道理。实际上是孩子比家长更清楚,这套成功学尽管并非没有偶然,但总体上是根本不管用的。改进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从做题开始,不要急于摆下棋子,也不要急于翻查答案。面对着空白的题面(局部的棋盘摆型),彻底计算该题的所有步骤,然后再看答案。如果正确,说明此型的计算能力达标,如果不正确,再用摆型帮助考证,到底是那里错误了,还是另一正解。
久而久之,这样的"解题"就成了一种休息时颇具娱乐的大脑体操。在任何闲暇(甚至是朦胧睡觉前)都可以做题,成本很低地"细水长流"。长子向笔者诉说,有时侯睡不着觉;长女的毛病是玩啊跑啊,半夜还不睡觉!笔者教他们,如果睡不着,睡前摆摆谱,做看看题,肯定快快地就打哈欠,然后朦胧中就会做了题,想着解答之际,呼呼入睡。笔者过去没有那么多的题书,想到的题就是自已下过的棋,打过的谱的变型。这就是当时的题,照样可以让笔者呼呼入睡,棋盘的计算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棋盘中就要点着点就越来越多。
眼中的着点开始多起来后,就回到了"按剑不发窥破绽,守为正着攻为奇"的阶段。任何破绽如果不能一击致命,等同于走尽余味,无非是对方付出点代价补了自已的缺漏。试问那种缺漏的自补,不需要多少付出点代价?何况自已也有破绽在别人眼中(攻方的眼光会更锐厉)?因此与其仓促攻击(野猪流的初级阶段),不如借要点再多考虑一步"要尽利用此要害,还需要那些利我的点,攻守兼备?"。如果对方不补,则累积二三个要害(开始记不住),就可以奇兵连环进攻。此时的攻击威力,就要大得多了,很可能一击致命。
ps:社会学上而言,一些革命家本身固然是民粹,而且他们所追求的是"一击而杀的野猪流",因此拒绝"按剑不发"的反谷物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