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印改良莫卧儿的包税人制度和政策食利阶层;
国企包税人食利阶层减少了政府可用税收,倍增了平民税负痛苦;
包税人制度表面上减少了税门部门"缩减了行政组织";
英国引入司法渠道监督包税人,放弃了"上访"和"廉政公署";
英国人尽管在形式上接受了莫卧儿帝国的土地包税人制度,但作了重要的改良。首先是剥夺了这些包税人的司法权。这也是印度柴明达尔与英国庄园贵族所不同的地方。其次是莫卧儿的包税人很大,跨县达省,而英国土地包税人,一般一个县有十几个,相当于中国毛公社(乡)领导的级别。再次是莫卧儿包税人是天朝制式,空降领导,几年之后异地再为官。这样包税的领导当官时,就会为政绩竭泽而渔。
英国的包税人税制采用定额税,税额定得很高。如果碰上灾年,宁愿由(政府—>特许银行)贷款,也不减免税额。表面上是稳定了每年的税收和预算(也意味着对股东的分红是稳定了),但实际上等于不能准确评估税负,相当于向包税人强行摊派国债;——>东方帝国向国企和公务人员类似的摊派国债的做法,一直到90年代才停止。但是根据李嘉图等效,这些国债其实就是税收,因此导致税收非常重。
由于输送英国的分红和贡金是白银计价的,尽管对英国没啥鸟用,但对于印度就是大负担。印度不得不针对阿拉伯波斯和中国的白银,作针对性的出口。这样包税人的任务就变得跟当初的中间商Agent House差不多了,只不过收购的项目,除了布匹(对阿拉伯)变成了鸦片之类。这些经济作物挤占了粮食用地,同时收购价格又被行政垄断压得极低。这样印度本土民众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直追毛主席中国。
这些Charter特权的包税人有着东方国企样的天才基因。一方面不妨向英国金融机构借贷(把政府套住了),又总是把自已弄得象东方国企一样,少点特殊政策就亏损。但英印两百年包税人破产的机率是很低的。党信任这些包税人的忠诚,这些人只要有点政策名目,就加倍地向基层加倍税费回报人民。把有油水的承包业务交给自已的七亲八戚。这些亲亲戚戚也在他们的下面,成了次一级的非官方包税人。
尽管没有明显的国企,但类似东方帝国,Charter的作用就跟国企一样。依靠Charter特权保证税收,(包税人是Charter形式一种),结果不会带来税收效率的提高,也不会真的保证了税收,而只会令到Charter特权层次恶性膨胀,成为一个庞大的政策食利阶层。对于民间的反抗,则镇压之称为反政府;对于官方上级的压力,他们马上以"人民代言人"自古。古今中外的社会主义传统社会,莫不如此。
ps:此处已经初步说明,开明改革过程中的"民粹冲击波",主要力量来自何处。
民间真实税负成倍成倍增加!庞大的Charter(税收保证体系)成了庞大的政策食利阶层,政府却总是感到收的税不够用,但一加税,民间就没有活路了。这就是国企包税人的贡献。英国对印度税收,基层痛苦指数是非常高的,接近100%甚至更多。苛重的税收和庞大的Charter食利者,导致了印度普遍性的停滞和英资企业的扩张。同样的情况在东方帝国就是民间百业萧条,中央财政和国进民退的高歌猛进。
柴明达尔为代表的税收制度,认地不认人,把税收机构规模缩减到最小。这种做法是与海运条件限制,英国在印度的人员投入非常少有关。英国统治下的印度,更接近于21世纪的东方帝国改革开放体。被中国怪胎民主派和乌有之乡毛派共同推崇的"英国民主制度",其统治印度和香港的成功经验,也被全套搬进东方帝国,作为对中国同胞的"社会主义"统治路线。大概正是信仰的基因相同之故。
最后是建立英印政府直属的,全套移植英国法律,并与地方文化结合,如德里的(英国法+莫卧儿伊斯兰传统)地方法院,用法治诉讼作为包税人权力的制约,向基层提供诉讼管道,代替了政府派出的纪检反贪廉政公署之类。今天的话来说是发动人民群众,通过司法诉讼渠道,监督基层包税人的贪污腐败。这套思路,比东方帝国的上访部门,比纪监廉署之类费用庞大自吹自擂却毫无用处的组织,更合理。
ps:香港廉政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退步;除了香港政府的宣传以外,廉政公署,有不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