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观念的误区:财产税促进公平,再分配减小贫富差距,拉动经济增长……;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误区":财产税是剪羊毛,私有财产还能一次次长出来;
资本不是财富,资本是成本;"资本税/财产税"只是纯粹地增加交易成本;
财产税是危机应急时,最有效的临时性的财政措施;但是如果作为经常性税收时,将成为经济的灾难。这是前述博文就本命题的结论,——>笔者在陈志武教授的记者访谈中,看到了同样的观点,看来在耶鲁学派(萨缪尔森那一派)中,也是常识了;——>即便是从语义逻辑上也可以很容易理解,前面表述等效于"危机是经常性时,将是经济的灾难"——>of course!——>对于总是自诩"灾难深重"的公有制帝国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它将等义于"中国的经济状态,总是处于灾难性崩溃和挣扎中";而且是客观的先验结论。
ps:由此可以理解,那些一味渲染"居安思危"的人,实际上是呼唤着大政府的折腾,不安好心的愚蠢;
当"应急性"的财产税,被转化为经常性的税入时,官方会认为"劫富(未必济贫)",不但肯定地舒缓了财政的危机,而且还得到了"减少贫富差距"的"社会效益",——>此即所谓再分配的真正含义,——>分配的是从民到官,但是民粹却仍然作着"劫富是为了济俺这种贫"的梦想;此即除美国梦以外的,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梦想,诸如印度梦,穆斯林梦,中国梦,之类。大脑稍稍缺少点信仰的读者,可以注意一下,任何国家一旦制造着"再分配"的舆论时,是否当其时正是处于政府的某种财政危机之中?——>这就是答案!
将"应急性"的财产税,转化为经常性的税入时,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式的"现代经济学"的信仰中,还会想当然地认为,被劫的富人就象羊儿身上长的毛,一茬茬地剪掉,还会一茬茬地重新长出来,——>这是公有制对权力的信仰的先验,在公有制传统中,由于等级社会中的财富消费基本上与权贵权力的阶层正相关,因此"财富,资产,消费,权力"被一起误解为资本,从而将"私的资本"偷换成了"天赋的公共权力",——>这是"资本"概念的最根本的,与实体不相符的逻辑错误。马克思的《资本论》只不过是集错误之大成而已。
但是"富人的财产是羊儿身上可自动长出来的毛",则在实体经济学中被先验地否定,笔者命名其为"米塞斯资本原理",是(客观短缺+交换创造价值)而衍生的逻辑结论,它意味着资本如果不是不存在的,就是其交换价格将自动贬值。避免资本贬值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其步入市场价格的边际曲线的下降段的下端以前,将其更换成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在股市中一般称为换股,即把下降通道的品种,改换成上升通道中的品种。在实体经济中道理一模一样;并且《风险,利润和不确定性》进一步限定,成功的只能是一部分!
从"资本"这一不恰当的定义,可以说明,为什么财产税的经常化,将是不折不扣的经济灾难。阅读中国民国前,包括俄国十月革命前,也包括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资料(包括学著),可以发现作者都有一个误区,就是用"工业资本数量"衡量当地的工业化程度。这种衡量实际上已经预设了"未来经济条件将不变(因此可以固化生产计量为资本),资本自然增值"的逻辑前提,因此可以通过公共管理实现保值——>这是不可能的!所谓"工业资本"乃是投资者的成本核算的标量,即"资本代表着投入此产业的原始成本"。
"资本是成本""生产是成本",产出的销售再减去成本以后的利润,才是真正可从持续的"财富",并且因为短缺的客观性(因此形成了《风险,利润和不确定性》),利润也是不稳定的,同一行业、企业、产品的利润产出的周期,在时间轴上将是边际曲线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就是把"资本是成本"当成了"资本是利润"!同理,财产税实际含义就是"对成本加倍征税(即提高产业成本)",套用"科斯定理"的类比讲解,可以理解,经济将因此而萧条。这种情况与晚清的厘金"增收"导致萧条,作用的机理一模一样!
ps: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商业几乎全面破产,全中国陷入赤贫,根本原因不是外国侵略,而是清朝厘金税和特许权的"内政"所致,但晚清的目的却是洋务运动的"自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