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日星期日

瑞典是凯恩斯主义驱动的福利社会

为什么凯恩斯主义玄学会成为政治主流?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学术中立,利益中立”的吗?
瑞典学派是凯恩斯主义前身;瑞典是凯恩斯主义驱动的福利社会

 

从实证科学的标准看,凯恩斯主义的一系列学说,包括著名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都是伪科学性质的经济玄学;而仅仅因为有利于当权垄断者利益的解释,而被奉为正统,——>这是值得所有并非“当权”,却乐于吹捧正经权威的经济学人们反省的现实。广义的经济学是涉及利益的学说,而任何经济学家都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就算经济学家试图利益中立,采用某一经济学派的利益集团也不可能中立。

因此“经济学如果是科学,利益就必须中立”与“经济学是利益中立的科学”是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象凯恩斯主义就不是利益中立的学说体系。同理,“利益中立的经济科学”与“利益中立的经济学家”又是不同的语义。出于阶级斗争立场,刻意曲解基本概念的马恩毛左们,可以继续为混淆概念而奋斗,但任何希望了解社会的经济规律原理的人士,都应该对概念以准确的把握。

实证科学的标准是明确的;继续讨论凯恩斯主义学说是否具备科学性,将成为信仰级别上的哲学命题。而从道德角度指责凯恩斯爵士,为什么会用诡辩的手段创立了一门伪科学,也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凯恩斯爵士个人的道德无懈可击,而道德好坏也无关于任何问题的讨论。令人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作为伪科学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玄学,会象马克思主义一样为害世界已达半个多世纪,而仍未止境?

事实上,凯恩斯爵士在1920年战后通胀时期,采用了完全相反于1933年强烈主张通胀有理的立场,本身就足以说明,凯恩斯爵士清楚通胀的危害。凯恩斯主义本身就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危机应急的策略,(效果姑且不评),而为了推行这种策略,凯恩斯将一项政治性的临时主张,披上了一层学术的外衣。这层学术由于利益强烈倾向于政治既得利益集团,才是凯恩斯诡辩成了“主义”的真正原因。

哈耶克在1968年不无惋惜的感叹,很有代表性:“凯恩斯是因为三十年代的通货紧缩带来的恐惧,才提出了凯恩斯主义;如果凯恩斯不是早死,看到今天这些人(指美英六十年代福利主义时期的货币政策)乱印钞票,我相信他也会提出另一套相反的学说的”,“凯恩斯先生其实不懂经济学,也不需要懂经济学;凯恩斯先生本来就足够伟大了,不需要再搞一门假的经济学才出名”。

有些权威崇拜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专业研究生等,(也就是没学懂经济学的研究生),同样惋惜于凯恩斯的早死,“否则凭《通论》,凯恩斯至少可以得到两次诺贝尔奖”,——>这是很有可能的。实际上,没有经济学传统的耶鲁大学,能够仍为芝加哥学派最大的“学术竞争者”,所依靠的就是在五六十年代力挺民权的同时(这是对的)又力挺肯尼迪约翰逊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了萨缪尔森一串权威分子

萨缪尔森是一位完全没有经济学建树的“学家”,(严格意义上说,萨缪尔森不懂经济学,也从来没有正确过),萨缪尔森和他的五位学生,实际上是代替已经逝世的凯恩斯领的诺贝尔奖;就象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实际上代替刚刚逝世的米塞斯,获颁了诺贝尔奖。哈耶克领奖,某种程度上是对奥地利学派的诲辱!因为经济学奖实际上并不是科学奖,而是“诺贝尔伪科学谐经济学错误奖”。

诺贝尔经济学评委中也不可能是利益中立的;而必然是当时的“主流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特别是在推行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福利社会的北欧瑞典;诺贝尔经济学奖及和平奖都是有政治性宣传意味的。瑞典学派本身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前身!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就必然是世界左派中的主流政治利益集团所钟爱的学说奖,凯恩斯主义诺奖的“比例”大大超过了现实世界政治的凯恩斯主义成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