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

文明之初的奴隶制是仁慈的善事

文明之初的奴隶制是仁慈的善事;
"卖为奴隶"是保存战俘及家属生命的办法

在文明之初的前后,奴隶制的主体是仁慈的,避免杀生的;也只有既有财力又愿意接纳奴隶的人,才会从等死的战俘群中,选中自已认为合用的奴隶。理论上,倾囊而出当然可以拯救更多,但是个人的财力有限,如果收纳了奴隶后,不能保住所有人的生活,最终如果不是去掠夺另一批奴隶,就是自已变成奴隶。对于战胜者而言,将战俘及其家属掠为奴隶出售,似乎是残忍的;但如非如此,就会全部死掉!

对比一下马克思提供的标准答案,"奴隶社会留着战俘比杀了好"也不算错误;只不过马克思没有"交换创造价值"概念,不知道征服者没有能力役用那么多奴隶,如果不是卖了,就只能杀掉(象蒙古人)。关键在于奴隶社会时代或更早的原始文明时代的战争,战胜者不会是那些过得好好的农人,如果不是差遣他们出征的城邦(国家)陷入生存危机,就是他们自已陷入生存的危机(如罗马的蛮族士兵)。

因此象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以及中华文明等深受游牧民族攻击之苦的农耕文化所感受到的,野蛮人闲着没事干就打仗抢着玩,在历史和现实中,不能说没有,却是非常偶然;凡是出现残酷到足以出现奴隶掠夺的战争,攻击者或其本身所在的群体,就是处于生存危机之中,而不得不以攻击掠夺求生。象中国的长城越坚固,游牧民族的生存危机就越强烈,攻击就越猛烈

即使象匈奴最后实在打不过西汉,逃荒到中亚欧洲就是了。新的游牧民族先是更厉害的鲜卑,然后是更厉害的蒙古就占有了草原……,而一旦当掠夺者通过掠夺实现了自已的生存后,也就断绝了失败者及其家属的生计。有限的生存资源,不可能养活多一倍甚至几倍的人,(不要忘记了打仗还消耗了不少资源),如果不是把这些战俘杀死,就是任由这些战俘饿死,唯一可能的生存方式,就是卖为奴隶。

从道德意义上谴责奴隶主的残酷,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所有战俘都不是奴隶主掠夺的!相反,如果奴隶主不买下来话,这些就会被处死,或饿死。奴隶主买奴隶,当然不一定是为了慈善,(事实上很多时侯是行善),但既然付出了一笔钱,就至少要让奴隶活到能够尝付这一笔钱的代价为止。无论是在罗马还是在白种契约奴的美洲,都不乏这样的奴隶主:"只要我收回本钱,你们就自由了"。

当基督教和社会主义进步分子们谴责奴隶主时,就掩盖了将自由人掠夺为奴隶的攻击者,当然也掩盖了攻击者本身处于生存危机之中,(如匈奴和蒙古人),更掩盖了被掠夺者如不沦为奴隶,则几乎必定被饿死的命运。类似被掠夺后却没有卖为奴隶的事例,出现在蒙古征服过程中,也出现在斯大林和毛主席制造的大饥荒中。被抢去最后一点口粮的农民,不得不靠吃先饿死的死人肉甚至子女父母的肉为生!

蒙古战争中的人口急剧下降,常常被解释成蒙古人的屠城;——>蒙古人的确屠城,但是当时的城市人口很少,根本不足以构成大量的下降;同时"被屠杀"的地区,还有大量强大的归附蒙古的地方豪族,及其庇护下的难民,或称奴隶。真正的原因是,蒙古取食于敌的战略,掠夺了大量居民的生存要素,同时缺乏将这些人卖为奴隶的市场;最终制造了大量的难民而服务于对方的军事力量。

除了托庇于归降豪族的以外,乱民必有难治之乱事,反反复复汲取的经验后,蒙古就开始扫荡乡间见人就杀。(蒙古屠杀还有另一个原因,类似于曹操屠徐州)。这种行为并不仅仅是蒙古所特有,连"文明之师"的亚历山大大帝在索底里格那(粟特,阿姆河地区),霍去病在匈奴后方的"惊人战功",斩首多少万之类;极可能还包括战国时代的白起,其实也就是这样一种屠杀平民的事而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