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以弱胜强的英荷战争的海权

"以弱胜强"的英荷战争中的地理优势;
英国替欧洲出头挑战荷兰经济-海洋霸权;
英国接收荷兰北美殖民地


英国第二批北美殖民地,是从荷兰人的手中接收的。面对西班牙帝国的威胁,同为新教的英国和荷兰是哥俩好;随着西班牙帝国越来越不中用,对于北海和北大西洋的干涉能力渐渐丧失,英国和荷兰的人民内部矛盾,就升级为阶级斗争了。毕竟在英荷合作中,荷兰占尽了便宜,英国人的香料,也只能高价从荷兰兄弟的手中买来,英国自已的出产,却只能廉价卖给荷兰中间商;英国人早有怨言。

至于在北海双方渔船彼此摩擦,自然也少不了彼此锻炼一下海盗技术,更何况对荷兰人垄断欧洲经济命脉有怨言的,还不止英国一家。因此当英国对荷兰发难时,表面上声称中立的欧洲各国,却是见风使舵,对英国的支持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欧洲陆续关闭的港口对荷兰造成的压力,至少不亚于英国舰队带来的骚扰。英荷战争可以看作是英国出头,欧洲支持,共同抵制荷兰对欧洲民生的商业垄断

但荷兰的实力,毕竟远远超过英国。英国除了远洋型战舰接近荷兰以外,和并不强大的英国陆军仍然胜过荷兰一筹以外,在综合国力其他方面,都远为不及。英国与荷兰其时的实力差距,大致类似于日后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也类似于日本与美国相距并不远的海军实力。当时没有航空母舰这样的划时代的替换革命,因此英荷的海军实力就相对接近,战争也就显得特别漫长。

就英国直接的诉求《海洋法》来说,相当于英国与其自已的殖民地实现关税一体化,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当。问题是英国声称要对英国的安全负责,通过英格利海峡的船只适用海洋法,即只能使用英国船,这就霸道了。英国的战争诉求,等于要求所有运往中北欧的产品,如果不是绕道北海的话,就全部要在英国转运,才能运往荷兰。荷兰不可能绕过英国搞海运,所以英荷战争是英国挑起来的。

但荷兰却没有能力攻占英国,也无所谓海权争夺;因为英国根本上就没有争夺海权,而是以英国设防港口为基地,拦截一切可以拦截的荷兰船只,避免与荷兰海军决战。日后马汉为了强调《海权论》,歪曲了英荷战争中荷强英弱的事实。荷兰离不开外贸,不可能等打败英国再恢复外贸,又没有可能攻克对方的设防港口,这样就无法保护经过海峡的航线;这样就只能寄望于护航,诱歼英国舰队。

不过此时的英荷海军双方都已经采用了小、快、坚固的风帆战舰,炮击很难造成摧毁性的效果,受伤的英国舰只也可以很容易在沉没前返回本土。英荷海峡之战,类似于日后英国与德国的不列颠空战;英国海军对荷兰舰队的优势,类似英国喷火式对德国Me109的本土作战优势。只不过是德国的轰炸机群,换成了荷兰密集队形的大肚子武装商船而已,轰炸机上的机枪,就换成了荷兰商船上的舰炮!

而荷兰最终的屈服,就类似于英国可能屈服于德国的潜水艇战一样。尽管德国的潜艇不可能征服英国(相当于英国舰队攻占荷兰),但如果大西洋战役以英国运输船队的大量沉没而告终,英国也同样会象荷兰一样屈膝求和。德国海军败于英国,不列颠提供的地理优势是重要的原因,英国击败荷兰,不列颠对大陆的海洋地理优势,更是最根本的原因。

尽管英国海军实力比不上荷兰,但是不列颠的地缘优势,为英国提供了至少2:1的作战效能。荷兰不得不消耗大量的舰队资源,打破英国欧洲和地中海外贸港口的封锁(其实是骚扰),而令海峡的优势,进一步落到英国的手中。相反英国可以利用进出大西洋的方便,将荷兰留在北美的殖民地一扫而空,在英国的殖民地清单上添上了纽约,罗德岛等几个名字。这几个新殖民地与马萨诸塞等就并称为新英格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