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欣赏电话骗子的选择性心理艺术

欣赏电话骗子的选择性心理技巧
选择性心理的实战体验; 

早前曾有电迅部门的亲友称,电话行骗专业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可以合成极类似受骗者某亲友的声音,让此受骗者乖乖汇钱。声学和电子学常识告诉笔者,人类的嗓声振动的特性各不相同,尽管差别极少,但就象人的指纹一样,不但不可能一样,而且极难伪造。尽管理论上可以通过音频解析后再合成近似的音频,(就是符里叶的正逆变换),但技术难度极高而成本高昂,用于行骗业务似乎不太可能。

昨天笔者亲自感受到一次电话行骗专业人士的实战对演,方才发现,亲友的警告虽然不是全对,却也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并非骗子专业取得了音频技术的重大突破,而是电话骗子们掌握了"选择性心理"的高深技巧。假如不是笔者早就分析清楚了"个体选择性体验"的原理,真是不容易欣赏到如此出色的实战骗术。其窍门就是,利用了中国人尊敬长辈的文化,和长辈常常冒充大头鬼面子的陋习。

对于冒昧的电话来访,仿佛熟人一般的"是我啊,(连我是谁也听不出?)",很多中国人心理上就会马上筛选所有熟人,挑拣出最接近于其音频的人,由于其冒充的必定是长辈,所以也必定是比较小心地避免冒犯可能的长辈,而会问"是不是XXX",好了。骗子得到一个近似的"XXX=目前冒充的音频",这就够了。他就会说,这是新的手机,新的什么,告诉你。然后,挂线。

过了一两天,就会再打电话来,"我是XXX阿"(模糊最要紧,音调象就行了),下面就是说他给车撞了,给狗咬了,就会跳河了,在医院里等着手术呢,然后呢,千篇一律地,让你汇款到某个帐号里。(后略)。此一骗术最巧妙之处,就是利用了骗术工程的不确定目标的自行搜索"最接近音频"的定势,然后自我选择性地认定此一人就是电话之人。

再次来电时,就成了"此人自称(正确)+新电话号码(一般在电话录中已经改成来电显示名字,正确)+音频(接近)"。用密级的话来说,"校验正确,放行",——>那就中招了。

骗业工作水平发展到这种水平,不能不令人佩服骗子们的专业钻研精神。与其马上斥责人家的专业努力,不如好好欣赏人家的敬业钻研。这种脑力早操有益身心健康。果笔者不幸被骗,会自认"江湖脑艺不精",不会找骗子们麻烦的。难得,难得!再来,再来!类似的行骗技巧,在网上在电话里,还有很多类型。各位朋友可以各自慢慢骗业心理大师的艺术作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