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星期二

不要将社会保障意识形态化

物极必反!不要将社会保障意识形态化;
能够减税,就不要再追求增加福利;
税收用于社会保障,效果不及个体的自主保障

如果了解到中国工薪的实际税负水平早就超过了所谓的北欧国家,(其他税收都不算了),而实际福利所得几乎可以忽略,不知还有什么人对所谓的"北欧模式"抱有期望?仍然顽固鼓吹所谓的北欧模式的,又能是什么人呢?试问如果不切实减税,不在市场经济去特权化的体制改革上迈出真正的步伐,所谓中国经济奇迹,会不会比19世纪末的墨西哥经济奇迹更持久?——>墨西哥随后爆发了30年内战!

不要将社会保障意识形态化!反映出一个不难理解的客观事实,那就是社会保障不是越高越好的。物极必反!社会保障是用税收堆砌成的,而税收却不一定成其为社会保障;税收成为社会保障,其总体效益也要低于个体的自主保障(个人储蓄);当社会保障达到100%时,就是奴隶制社会;尽管也可以美称为"社会主义"或者说"共产主义"。

如何判定社会保障的高低适宜水平,在国民主权政体中,取决于每一位选民的选票——>民主社会中,这是最不会贬值的"货币"。而在经济学之中,则将社会保障按"社会动乱危机"的成本管理目的,确定为"低水平,广覆盖,落实到自然人的生存",并且不能干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即所谓"三个原则,一个义务"。正是围绕着社会能够承担的、基本的人道主义水平上,不致于侵犯了大多数人的人权。

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都离不开"均贫富,人人(财产)平等"这类人道主义的依据,但是人权本身就是供应人道主义(社会的成本)的财富来源,侵犯了人权,最终必定断送了人道主义本身。这同样是《通往奴役之路》的等效表述。社会保障的依据,是危机管理;危机对于社会也是一种成本,危机管理(象社会保障)的目的,不是避免危机(不可能做到),而是要用管理压缩危机损失,挤出社会效益

今天中国完善社会保障的思路,如果是走进庇古福利经济学的误区,有可能走入美英六十年代的福利陷阱,即今天所谓的北欧模式或庇古所谓的"福利经济学",或者是老一套的马克思主义;(此几者其实是一个魔鬼的几个嘴脸)。从经济学原理上看,消费是拉动社会增长的发动机,但是强迫消费就等同于抢劫。抢劫是不可能拉动经济增长的。而福利经济学的所谓"福利",实际上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抢劫

由于专用于国企行政垄断的财政支出,是对社会经济的双重效应的浪费;相比之下,这些"收税用于垄断"的钱,还不如让贪官腐败了去,对社会的危害还小一点!可以说,贪污腐败削弱了公有制垄断,是贪官对社会最大的贡献,甚至功大于罪也!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钱如果用于国民福利,(顺道让国企垄断死掉),对于国民经济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却不等于说"加税用于福利就是对的"。

如果国企的垄断不可取消,则所谓高福利,不加税是拿不出现钱的;加税是则经济是会崩溃的,仍然是拿不出现钱的。反之,如果能够接受消除国企垄断的特权,关掉亏损不能维持,又不能出让产权的国企;那么庞大的政府几十个"国民经济管理部委",是针对斯大林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如果连他们要"管理"的国企都消失了,各行业的管制任务都消失了,似乎也没有理由再留几千万公务员吃闲饭

但如果"高福利"成为一种追求,那么这几千万公务员又会找到新的革命任务,为了弥补福利社会造成的供应短缺,原来取缔的计划经济各门各部,又会重新发现为人民币服务的必要性,枯枝长出新嫩芽;所谓的市场经济改革,就会终点又回到起点。付出了重大代价,一度接近成功的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就是因为追求北欧模式,而重新陷入大政府大福利的停滞之中。前车可鉴,对福利社会论,犹须警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