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

出口导向的经济效果相当于高关税

拉动它们经济增长的不是出口,不是低税收
麦迪逊测算印度历史税收水平的口径不一致
拉动印度殖民地经济增长的不是向英国出口,不是低税收;
出口导向的经济效果相当于高关税,(出口导向=闭关锁国);
中国改革经济以来的增长动力不是出口导向,不是降低了税收

使用自带货币的主权国家的闭环经济模型,可以很容易分析诸如汇率和外贸这类问题的长期规律。如果发现遗漏了一些关键的因素,如远距离贸易的运输成本,一经确认后添加进抽象模型之中,也就可以对结论重新校准。也很容易理解一些学术统计中的合理性和口径对比上的逻辑漏洞。象麦迪逊在统计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税收水平,对比英国统治印度时的税收水平,尽管没有故意作假,口径却是不一样的。

麦迪逊认为莫卧儿帝国在印度收取的税收,大约是印度社会产出的10-15%,这个估计未必非常准确,但是核算是严肃的,有根据的;口径上是完全立足于印度国内的产出分配的。而当麦迪逊估计英国统治印度时,收取的税收是印度产出的6%时,是按输往英国的货币数量计算的。麦迪逊的口径,首先忽略了英国统治印度的税收,是一个渐次下降的过程,1900年的税负水平只有1800年的三分之一。

其次是英国在印度早期是欠税贷支制度,早期的高税收转变成后期的非税资金成本,即欠英国金融系统的高额负债和利息。这笔成本就没有被麦迪逊视为税收。仅此两项就可以将英国统治印度时的税收水平,重新校高10%左右。再次估计莫卧儿帝国的税收口径时是包括了包税人的负担,在估计英国对印时却剔减了包税人的负担。包税人算老百姓收入,还是纳税人负担,类似中国的国企,这是要点

如果算上第四个因素,那么英国对印度统治时的税负水平,就很可能超过莫卧儿帝国的索取,那就是英国收取的是支付英国的白银,这些白银是需要印度包税人组织对英国的出口,从英国人手中或从中国(清朝)手中换得白银,才能支付对英国的税收。这些税收再在英国购买主要的装备和支付英国人员的工资。因此算上过程中必有的损耗,英国实际对印度造成的负担,是远远超过其自以为帐面的6%的。

即使是从物理型思维方式,也很容易明白,凡是物流的进出,是必定带有损耗的;货币经济包括不同货币的媒介交换,只不过是减小原始易货贸易的损耗比例,而不可能消除这种交换。当货币流进流出的渠道被干预,被垄断,被管制时,那么并不是真的防止了什么国际热钱的威胁,或者资本流失的损失——>货物商品的无偿流失才是损失,军队的直接攻击才是威胁;货币交换既不是威胁,也不会有损失

系统论的逻辑反映的真实情况是,对进出口和外汇的管制和垄断,只不过如关税一样,增加了又一堵进出口中的关税;而已!汇率最低,这种关税通过外汇占款和本币通货膨胀,同样的外汇中央收入,对社会造成的税负负担就越重!就算最终又退税,由于彼时外汇由于屯积过多,相对本币价值必定已经暴跌,因此就算是退税,也不可能再弥补国民因为出口导向造成的损失。这还是以自由的市场经济而言。

出口导向屯积的外汇,无论这些外汇是重新用"资本项目输出",还是挖个地洞埋起来,都不能改变本土经济过量支付成本的历史事实。这些成本就与关税一起,(两者性质其实相同,属同一"父类"),就构成了拦截国内外市场经济流通的交易成本,直到这个成本无限高,导致市场互利意义上的进出口完全中止!因此出口导向的实际效果,与闭关锁国是一样的

只要考虑到赚的外汇完全不能用于国内,那么不难理解出口导向与闭关锁国的等效。因为这是政治暴力强制性的对内掠夺,对外贱卖。莫卧儿帝国和明帝国同样有这样的贱卖,西班牙北美殖民地同样有这样的出口。此时所谓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是专制统治下,人肉价格的超便宜——>低人权!与英印经济一样,真正拉动经济的,并不是出口,也不是降低了税收,而是国内相对被放宽的经济管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