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

地方政府迷恋香港模式,中央政策倾慕日本模式

宪法四项基本原则就是要求出口导向;
马克思主义不是改革开放的教条,中国非常虚心地向西方右派学习;
地方政府迷恋香港模式,中央政策倾慕日本模式;
日本的中国政策的老师,张五常主义是中国政策的掩护

出口导向的目的,就是所谓的"资本积累"。如果资本积累没有真正促进欧洲和美国的现代化,那么今天出口导向积累的三万亿美元,如果不是重新回借给美国政府或者投资给美国泡沫投资者(如黑石),直到必然地在某一次经济危机中全部损失掉。否则只能窝藏于家,让美联储相应地增发美元填补流动性缺口!总之美国完全不在乎中国收藏多少美元,中国不用于进口的美元,本来就是没有用的。

无论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如何,作为一个闭环运作的人民币经济圈,出口导向就是卖国的买办,机理不难理解。在明白马克思主义对"资本"的错误解译后,可以直接在天朝宪法的四项原则中,发现全部四条统统可以换算为一句话:出口导向!因为全部四条原则,全部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的理论上,也就完全承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错误。任何建设都必须资本积累,也就必须出口导向。

但考虑到所谓马克思主义教条,只是停留在宪法上的空话,否则也不会搞改革开放了。因此尽管在官方理论界,还需要找点理论创新,以便在马克思主义的老学究眼皮下能瞒天过海,实际政策运作,不可能是按马克思主义教条的,反而是极虚心地向西方主流的右派经济学,也就是自马歇尔到萨缪尔森的权贵主义派别学习。

如果不考虑马克思主义宪法四条原则,统统规定要出口导向的话,可以认为出口导向的念头来自西方学派。其中最出名的传教士之一就是张五常。同样地尽管有关文人一再声称香港制度如何好,新加坡模式如何好,地方政府也确实(同样在张五常的煽动下)几乎完全采纳了香港的地皮炒作的方式,通过土地财政间接地实现了地方的高税收,(这是中央限购的真正原因),但中央政策其实比这些专家明智。

如果把出口导向的内部charter利益视作买办,香港的业务就是买办;——>只有存在大陆被买办的恐龙,才存在香港作为买办的小小的利益。这是大陆不可能学习香港的地方。同样新加坡是一个地区中心城市,正如全中国不可能袭用上海模式一样,中央可以很欣赏李光耀的开明专制(印度也很欣赏李光耀的政治模式),但不可能不意识到,中国恐龙不可能袭用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经济模式。

所以就象罗斯福新政,常常被误以为是凯恩斯主义一样,实际上罗斯福是用凯恩斯主义为自已的左倾政策打掩护,中央近20年来采纳出口导向,也没有真的按照张五常介绍的模式,而是非常彻底地向日本学习,而用张五常主义为自已的政策打掩护。如果了解日本战后政策,是在战时国家主义总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的财阀就类似中国的国企,那么就不难理解日本模式对中国改革者的吸引力了。

真正向香港模式学习的不是中央政府,而是自90年代向地方放权后,取得了40%财政自主权的地方政府。同时由于自主的地方政府不愿意压缩地方编制(已经自主了,却不是民主的自治!),所以就急于寻找额外的政府税收填补缺口,而推动了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形成。香港模式对中央政策是没有参考意义的,但希望成为第二个香港的城市,就绝不止上海一个。香港模式对于地方政策是有模仿意义的

张五常只不过是汉语翻译的萨缪尔森主义。出口导向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既是殖民时代重商主义的思想,也是萨缪尔森主义的核心,被称为"罗伯津斯基-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即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比较优势的国家,它所得到的国际财富(资本)与其人力成本成反比。这就是张五常称"中国低人权,挤了东南亚国家的工作岗位",和谢国忠称"中国要提高生产率"的出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