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就是现实的世界观;
不可能完全了解历史的一切,也不可能完全了解时空相隔的现实;
个人观点必定有选择性,读者听众采纳同样有选择性的权力;
任何来自历史(现实)回到历史(历史)的理论必定成自洽的伪科学;
大历史观引进社会进化论也只是一家之言;
"真理标准"存在于每一个个人的心证。
历史观,就是现实世界观。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益,就不可能从观察社会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避免自已犯同样的错误。历史能够被歪曲,则现实中的"外国"也必然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被歪曲;同样,能够清晰地区别现实世界,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常常又称之为"知识"),也自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论,了解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当一些人从道德意义上指责他人的历史和现实观点是"选择性"时,这些人大概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已就是基于"个体的选择性"权力,才能"选择"指责他人的观点不合已意。不但已逝的历史不可能全面复现,时空相隔的现实,也不可能全真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因此任何人在阐述自已的心证结论上,所涉及的"事实根据",必定是选择性的;必定需要忽略部分自已认为是不重要的内容。
对选择性的指责,只有在理性主义的默认存在"客观的第三方标准"或称"绝对的真实,绝对的第三方真理标准"的前提下,方才成立;如此标准的常用描述,称为"专制""统一思想"或笔者所称的"不缺信仰"。只有在存在第三方真理标准的条件下,才能匹配"选择性不符合真相",而得出"道德败坏缺乏诚信"。但从个体价值观的角度看,则除法律仲裁以外,"第三方真理标准"显然是不存在。
问题并不在于是否在任何人的主观陈述上有选择性,而在于读者你自已有没有权力拒绝作者的选择性(即拒绝作者的观点),当你有权力拒绝作者的观点时,(比如说任何读者都可以拒绝笔者博文的观点),你有没有被对方的"选择性采证"忽悠?你如果被忽悠了,是你自已脑残的责任,还是因为"敌人太狡猾了"?反之,如果对方的选择性采证让你感到茅塞顿开,那对方能错到那里呢?
因此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任何作者的观点是否"选择性采证",个人主义认为任何人的观点都必定是选择性的;关键问题在于每一个读者就自已的个体心证范围内,是否接受了作者"选择性采证"的观点。换言之,每一个读者的心证,对构成了对作者选择性结果的绝对意义的真理标准;――>但仅仅在这个读者的心证,单独的一票上。
由于任何作者的观点都必定是选择性的采证,本身又是任何一个读者的心证所采证的对象。因此个人主义就天然的排斥权威。原因就于,不可能将自已引证的作者的"选择性"作为绝对的真理标准。这对于一些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权威嘴脸的五毛文人,所谓治学就是抄书本倒书包,高高在上搞中国式诡辩的权威分子,委实不是好消息。连哈耶克、米塞斯和茅于轼都不成为权威,还有谁有资格?五毛够资格?
主观选择性固然是个人观点形成时必须具备的天赋的权力,(否则就不会有个人观点);与此同时,形成主观观点再重新审视历史和现实的事例时,又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新的选择性,从而不可避免地构成了陷入"主观选择性"造成的自证循环,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黄仁宇,或者波普尔,都没有能够跳出这一魔咒。从哥德尔完备性的逻辑要求,除非"选择性"的依据引自历史外部,则自洽循环无法避免。
大历史观的"选择性"依据引自(进化论――>成本效益原理――>边际效用――>实体经济学),可以认为拥有更根本性的客观选择依据;但是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认为(发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样是"第三方依据",那么谁是谁非?答案在每个读者的心证:您认同那一种依据是客观的规律?或者说,您认同的自我根据是什么?利益?还是无私的道德?信仰?心证水平上,客观=主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