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

只有民营才可靠,只有非官方的认证才可信赖

知识是有价值的“有效的个体消费=个体支付+消费知识”
社会主义等任何公有制,根本没有任何公平可言;
欧美市场中的认证的角色;只有非官方的认证才可能具有可信性;

 

买卖是利益互利交换的沟通过程,消费者手中的钞票,是决定供应商收入的上帝。假如供应商不能得到精神领袖“统一思想”,取缔消费者选择的思考权力的话,消费者可不是好忽悠的。消费者出于保护自已的动机,会选择自已熟悉的老产品作为选购对象;——>观察一下幼儿的用品习惯,可以认为这是生物界自我保护的本能。因此,工业化初期对“工业化食品”的个人焦虑,也是可以理解的。

(传统食物习惯性+传统食品不断涨价+拒绝新产品),越是顽固保守的人士,将越是面对最终支撑不住的“食品消费成本”焦虑不安;杞人忧天担忧“不自然的食品毒死自已子孙”的同时,奋起引剑自宫“计划生育”;如同旅鼠感受到食物短缺的焦虑就集体跳海。如果你是不愿意跳海的那只旅鼠,是否认为有杀死那些强迫你跳鼠的焦虑老鼠的天赋权力呢?仅仅为了您自已的生存?好好想想吧!

消费者不是好忽悠的,但消费者也不可能兼通各行各业。有能力的支付的消费者会寻求“消费助理”,民事诉讼的律师,实际上就可以看作是消费助理;欧美健康体系中的内科医生(Physician,又译成家庭医生,或社区医生),实际上既是药品消费的消费者助理,也是大额医疗选择的消费助理,同时也是医疗保险选购的消费助理。大体上,中间商的一个角色,就起到了消费助理的功能。

因此将消费者视为市场弱者是不正确的。消费者尽管有知识盲点,但可以用钱购置“消费助理”的专业知识服务,抵销专业厂商在知识上的优势。民粹信仰者坚称消费者弱势,说得善良点是为了“省下消费知识”的成本价值;说得难听点,就是要垄断“消费知识服务”。所谓“向弱者倾斜”,让全体纳税人用税金支付“消费知识”的成本。结果当然是知识短缺,消费者不得不面临质次价高的现实。

因此消费作为一个市场行为,能够形成对个体效用真正有效的消费,的确是需要知识的。公式“有效的个体消费=个体支付+消费知识”。在市场经济中,消费知识是可以花钱买的,包括自已读书教育的投入,也是“花钱买知识”;失败的消费经验,只要是自已的钱的失败经历,就是一种宝贵的经验——>个人的知识。所谓向弱者倾斜的“政府监管”是剥夺了消费者学习的权力,只能赔养愚民

从“消费知识”本身具有价值的角度,可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国家是不可以代替纳税人消费的;因为从社会内部看,国家不是社会财产的所有者,而只是托管者。因此国家消费,即社会主义等任何公有制,根本没有任何公平可言,就在于国家不是社会财产的合理持有人,花纳税人的钱换取国家托管者(官员)的个人知识,是非常不公平的。大青天们一拍大腿“又交学费了”,本身就是对国民的犯罪

但既然消费知识是有成本的个人利益,个人不可能拥有任何消费领域的知识,(同理供应商也不可能拥有任何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因此合理运用获取“消费知识”的成本,就可以成为合理的市场行为象团购,又象认某种中立的标准(如FDA),或专门寻求一些如“无公害配菜公司”之类。在供应商方面,同样的与消费者的沟通努力,就会向某种中立的公示标准靠拢,如FDA,如绿色食品协会认证之类。

因此欧美市场经济的诸多认证,甚至包括政府支付管理成本的FDA认证,真实的市场角色并不是管制,而是降低买卖双方合作的阻力,作为质量担保增加彼此互信,起到了消费者助理作用的质量标准或评估机构。其中包括西方评级机构。这些机构的市场威力,并不是来自政府的信用,因此一些人指望中国也建立“不为西方市场服务的评选机构”是徒劳的。因为中国人权低的原因,中国没有内在的经济市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