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

诺贝尔奖的耻辱James.托宾和全球债务危机

后金本位的凯恩斯主义时期,李嘉图等效仍然成立;
托宾悖论证否了凯恩斯主义,荣获凯恩斯主义诺贝尔大奖;
凯恩斯主义的两种形多:货币主义和恶性通货膨胀;
次贷危机和美元国债中的李嘉图等效

李嘉图等效(李嘉图等价原理)的描述,在中世纪王室财政时代,无疑是正确的。在金本位的重商主义时期,由于需要出口导向筹集还债的重金属,低估本国纸币黄金券的效果,就相当于高价收购黄金的一重税收,因此李嘉图等效,仍然是正确的。当大萧条以后,金本位在全世界崩溃后,各国货币不再锚定在黄金上,也就失去了出口导向"低估"所需的锚。

如果不考虑美元信用的替代,或在美元信用本身,在金本位崩溃以后,举债是否相当于税收,则不能简单套用李嘉图等效。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直到1970年才脱离黄金价格,但此前的黄金已经不能自由兑换,因此金本位在《黄金法案》后就结束了。首先唱反调的是1981年荣获诺贝尔五毛大奖的,(两年后里根革命!),凯恩斯主义者James.托宾先生,认为凯恩斯主义下,李嘉图等效是不成立的。

托宾先生根据博弈模型的方法论,从凯恩斯流动性偏好三大定律推导出来的"托宾悖论",实际上已经说明了,在货币中介被凯恩斯主义扰乱后,根本上无法断定在此得到的GDP增长,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同时得出的李嘉图等价失效,只不过是"通货膨胀令债务人受益"的简单常识。由于凯恩斯主义印钞票,本身就是一种(现金)税,因此托宾以为证明了李嘉图等价失效,却是证明国债等效于税

学术作为政策导致后果上,可称为罪大恶极的托宾先生,还想象出一个基于全球政府的"托宾税",用监管全球经济流动的方式,"抑制汇率波动的不理性"。凯恩斯主义总是走向法西斯,托宾和他的粉丝,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托宾悖论和对李嘉图等效的否定尝试,却牵出了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话题,那就是凯恩斯主义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印钞票支付政府开支,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国债赤字很低,但是通货膨胀持续不断。回顾一下20世纪的中国经济史,将发现1936年-199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政策。无非是凯恩斯主义的支出,多半用于战天斗地折腾花销光了,对于改善民生一点用处没有,还另外加了许多税。

另一种就是发国债,由银行认购国债,弥补了政府财政的平衡后,留下不停窜高吓死冠心病人的赤字指标。但另一方面,由央行控制着国债的闸门,通过盯着某一个锚(美国是盯着国内的CPI消费价格指数)买卖国债调控着流动性。这样只要赤字不致于埋单,表面上的通货膨胀,就不会显得太严重。这是美国目前的凯恩斯主义方式。一般也称为"货币主义"。1990年以后,中国其实是想学这一种

货币主义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货币下,清楚地监视着财政赤字,从而有效控制政府预算(税收),但是无法控制金融特权,通过超低利率获得流动性过剩的好处。特出表现在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炒作,而一旦象陷入现金链断裂的危机,几乎总是可以从中央银行或政府处得到拯救贷款。ps:货币主义源自弗里德曼,有许多种解义,如有分歧,以此处解义为准。

因此即使是从不确定性波动而言,货币主义下的金融集团,利润是极丰厚的,风险是极少的,不幸象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特那样,给宰了祭旗,始终都是极少数。这正是示威华尔街的家伙们,本来应该反对的;而巴菲特却把矛盾,转移到"多交点税"(意即保留特权),巴菲特真的不笨。而如果中央银行直接认购国债,而不具重备美联储的独立决策能力,其效果等价于货币增发的权力,完全交给了政府。

简单说就是政府可以用透支本国货币的信用,换取政府可以无限开支财政,无限透支现金税的权力;一直到整个货币体系崩溃,(类似于罗马伽利埃努斯时期,或者中国的蒋陛下时期的财政)。所以在批评美国赤字高企时,最好明白的,美国是在优势贸易地位中,用的是凯恩斯主义中最好的一种;现实效果是把美国的财政负担,转移到了美元持有者的手上,而美元主要持有在外国富政府手里。美国不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