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4日星期日

葡萄酒已经是中国的民族产业

葡萄酒已经是中国的民族产业;
葡萄酒消费可以帮助农村脱贫;
葡萄酒是大众化的低度饮品,生产成本很低;
国产葡萄酒"高档,品牌"的路线是错误的

 

中国没有基督教文化的背景,葡萄酒在中国,完全就是品质和供应的问题。不考虑民族主义情绪对葡萄酒的攻击,葡萄酒作为低度酒饮品,无论是对健康的益处还是价格的低廉,都不是中国传统的谷酿白酒(今天一般都是勾兑,包括茅台)可以媲美的。把葡萄酒作为"洋酒"加以攻击(主要手段是造谣),会忽视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葡萄酒生产大国。葡萄酒已经是民族产业。

葡萄是地中海的产物(最早的葡萄栽培,考证在八千年前的西西里),不过汉朝时中国就已经开始消费葡萄酒。很可能是亚历山大或塞硫古的东征,经由中亚的希腊人城市传入中国。最接近中国的希腊人城市国家,也是比较强大的一个叫"大宛"。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不多的葡萄宜栽国家。葡萄既可以作为果品消费,又可以酿成更为增殖的葡萄酒,减少了储存和保鲜的成本,还不占耕地,是难得的作物

与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白酒相比,葡萄的栽种成本比较低,为贫穷的地区提供大量的、持久的收入,并节约粮食。特别象新疆和山东黄泛区入海口,并不适合谷物的种植,但可以成为葡萄的高产区。中国的葡萄品种如巨峰葡萄,竞争力比浪费纳税人资源的国产大豆好不了多少,巨峰更适于酿造葡萄酒。在中国已经超额储备粮的低价农产品时期,葡萄酒这类增殖农业,有利于农民产粮到致富的过渡。

如果培养起国内葡萄酒消费,对于部分农村的脱贫,可能有很积极的意义。葡萄栽培比起谷物栽培效益要高得多;并且不象白酒和啤酒那样消耗谷物原料,也不占用谷物产地,比新鲜葡萄更便于保存和运输。如果从增进城乡贸易互利,帮助农村致富的角度而言,葡萄酒至少比什么"反户籍制度的城市化"成本低而且有效得多。但是永远要记住,不要指望用葡萄酒"出口创汇",葡萄酒产业必定基于内需。

一些葡萄酒产业的分析人士,幻想与"法国名牌"竞争,是对国际葡萄酒行业的不了解。法国名牌除了历史积累以外,还因为基督教圣餐的因素,这是其他国家的葡萄酒所无法比拟的。西班牙、智利、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品质并不亚于法国人,但是都无法在品牌上与法国历史品牌竞争,何况是在没有基督教文化的中国呢?更何况法国人的名牌,今天其实已经不能再创造出额外的效益呢?

拉菲在中国炒卖得贵,实际上只不过是中国(人民币泛滥+对奢侈品的高关税)导致的(短缺+炒作)的结果。有钱又好赌的,可以真金白银参与一下这种很可能输钱的游戏,但如果作为实体经济的投资,针对"炒作所需的品牌"投资生产,那是白费心机。在中国喝过拉菲的,几乎就等于是喝过假酒的。凭口感根本不能分辨年份相近的普通葡萄酒与拉菲,本身就说明葡萄酒的品牌,与品质无必然关系。

葡萄是一种很粗长的作物,葡萄酒是一种很廉价的低度酒,——>如果消费者接受的话!葡萄酒的成本,不但比谷物酒(包括威士忌,伏特加和中国的白酒)低,甚至比啤酒还要低。即使是普通的酒庄作坊的葡萄酒,成本也与工业化的啤酒接近。如果使用啤酒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可以预期葡萄酒的实际供应成本,不会比啤酒更贵。葡萄酒"高贵"的形象是基督教文化炒作的结果,这是应该加以了解的。

因此今天的国产葡萄酒,是走到了象法国政府当年的错误的路线上。只不过法国是打算垄断欧洲的国际市场,今天的国产葡萄酒打算垄断国内的市场。过分高昂的定价(笔者觉得用白兰地代替目前葡萄酒的价格档次,更为合适)把葡萄酒驱逐出百姓的餐饮,还幻想作为名牌,打入国际市场,只能是徒劳的。如果出现瓶装的法国波尔多的低价葡萄酒倾销市场,国产酒商是不是又要嚷:"政府为什么不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