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哲学的唯一作用就是掩护特权,充当搅屎棍

《罗伯特议事规则》要考究不可理喻者背后的动机和行动预期;
"精兵简政"渐渐被偷换成"通往奴役之路"的哲学奥秘;
申明自已的利益"不是争论",迫使对方暴露真实的利益和立场称为"不争论";
哲学家的唯一作用,就是为了掩盖特权,有意无意地把水搅混;

 

如果对"因为高福利的要求,所以高税收,因而强监管,因此大政府,所以无福利"的通往奴役之路,各方的确有共识的话,那么从如何"削减政府规模,减税,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那么诸如"公务员下岗之余再下海"是否政府管多了,对公务员的离职补贴是否偏高了,让纳税人感到吃亏了,——>此意义上的"公平",与王振宇和沈友军之流所称的"不公平",无论是主谓宾,都有着上下文语意的明显不同,——>在精兵减政的前提下,目前政策是否最优化的,是否还有更优化的空间,都是可以协商,直到妥协。

但是实际上,象王振宇和沈友军等人针对安徽和商丘,以及当年前仇和在蚌埠等地,所试行的公务员下岗改革,所遭到的质疑和反对,并不是"how to",而变成"why you do",那就根本不是如何优化的问题。如果对王振宇和沈友军等人的怀疑是真实的,(他们可以申辩),那么他们之乎者也的种种理由,只不过是为"特殊利益群体不会放弃特权"的既定结论。常言称之为"顾左右而言他",俗称"偷换概念"。反之,他们所提的绝大部分"不能"的理由,自然被否定。在如此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下,可想而知,争论是什么结果。

申明自已的利益观点是必要的,但不是争论;强求说服对方是不可能的,此所谓不争论。特殊利益集团也言论自由,也有提出他们的利益观点的权利,也有无耻的权力,当然也可能有转弯抹角的哑迷。申明自已的利益观点,首先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让对方确定明确的,可以被我们衡量的利益观点。就算对方打哑迷,也可以通过我们自已利益观点的申明,暴露对方的真实立场和预期动机。象张宏良卢麒元等人,把《通往奴役之路》所要求的精兵简政,斥为枪杆子要予以镇压的"敌对意识形态(即异端)",就是真实的暴露。

可以看到所有哲学家,无论他们的真实动机是好是坏,实际效果就是自已把水搅混,有力地阻止了特权利益集团的暴露。可以理解,这种免费的掩护烟幕,特权利益集团肯定是求之不得!但是如果你只是小民一个,对这些哲学家,又如何去判定他们的真实内心,而不是装疯卖傻?特别是当你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根本无法准确判定对方的真实身份的时侯?特别是当他们,不但把水搞混,还要往你头上扣上异端的帽子,冲你喊打喊杀,仅仅因为你拒绝他们的个人哲学和(通常不知所云)的个人观点时?他们虽然只是愚民,是敌还是友?

《罗伯特议事规则》可以归纳为"不要用道德理由作证据",自然包括"不要以道德理由(包括对方自私)去指责对方的论据"。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可以理解为"不要扣帽子"(其实有很多歧义)。罗伯特议事规则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智慧。在如公务员是否(与如何)下岗(精兵简政)的"争论"中,就是不要和对方明显偷换了命题,甚至和预设了的答案争论,要明白"怎么样howto",从来都不是说服对方"ought to"的有效论据。此时罗伯特规则的逻辑结论就是考察对方"why so"的背后动机和预期行动

由此例可知我国的传统文化将《罗伯特议事规则》囫囵吞枣地,变成某种外来的"道德哲学礼仪"时,西方民主仅仅就议事规则而言,就已经被歪曲到了何种程度。"不要用道德理由作论据"变成了"不能考察对方无可理喻的背后利益对机",也就变成了"必须用道德理由作论据",可以说是完全颠倒黑白了。如果"政府如何才能精兵简政",居然在讨论中变成了"政府为什么不允许精兵简政",并把原来的"howto"建议扣作"敌对意识形态,意图颠覆"!此时如果不考察这些家伙的动机和底气,也就只剩下革命的华山一条路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