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目的是伪满洲附庸国;
中日双边国家主义令中日战争无法避免;
日本自始至终寻求“确认满洲国”停止中日战争;
蒋介石的执政合法性在于绝不停战;
当日本的正规军换装奉系服装参加济南战役时,(北伐战争),就已经说明日本失去了“外交解决”的信心,更是对北京以外的全国政府缺乏信心,——>这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北京政治中心崩溃的逻辑反应。日本显见不是要征服全中国,而是希望支持一个分裂于南京政权依附于日本的东北地方政权,以确保日本在满洲的“既有投资”。
当张作霖和张学良在东北显示出强烈的归心时,(必须承认这是中国文化的威力),日本采用了“替换东北地方代理人”的策略,杀死了张作霖,随后发动了918扶植了伪满洲国,目标显而易见仍然是东北。对此蒋介石无力阻止,但也不能表现出任何软弱的形象。蒋介石是以民族主义形象起家的,这样才打败了联省自治的陈炯明和北洋几派地方军阀,一旦弱化民族主义形象,执政合法性随之消失。
五四青年的爱国热情是无厘头的。蒋介石在武汉和上海仅仅是与西方列强协议分期收回租界权益,也被当时尚显自由的舆论称之为“卖国领袖”了,——>中国人民一向有反政府的传统。蒋介石在刚刚初定内地,仍然无力投入东北争夺(实际上连华北争夺也谈不上),就在卢沟桥冲突已经达成外交解决并停火两周后,执行了制定了两年的塞克特方案:进攻上海闸北日本租界!
蒋介石的强硬既有于公也有于私(党)的成分,终归已经愤青努力100分了!(还要怎样?)。日本内部肯定有“征服中国之说”,是否“主流”也无从判定。这就象中国今天也有很多条路线的争论,天知道那条是主流?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保住满洲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在日本朝野是没有分歧的。尽管日本军部少装派(日本愤青派)杀了两个政府派的首相,但这两派无非是达成控制满洲手段上的分歧而已。
尽管日本愤青派军人在九一八和卢沟桥,都在事实上挑起了中日之间的激烈冲突,(八一三则是蒋军首先挑起),对比当时中日之间的敌视,和对东北权益都视为绝对不容谈判,根本就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性。所以也不能说愤青派的日本军人在当时的日本朝野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日本没有了满洲就灭亡了吗?中国失去了东北就灭亡了吗?显然都不是!中日双方就这样为了东北的边缘利益,举国一搏。
在二次大战法西斯主义浪潮泛滥的年代,中日战争看不出避免的可能性,尽管两国显然都不能从战争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对于日本是否有计划征服全中国,比“争论日本人内心是否想过”更容易得出结论的是,在日后的战争中显而易见的是,日本全国上下都没有征服全中国的具体计划和行动;甚至在1940年仍然没有这一计划和行动。而在当时,如果日本实行总动员的话,是有可能摧毁全中国的武装力量的。
所谓“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是中国方面在战后的宣传渲染。当时日本的战争方案是三个月内攻占南京,迫使南京下风求和(外交上)。事实上日本达成了军事上的所有目标,但是政治上逼和蒋介石就没有成功。原因也很简单,蒋介石的执政合法性,就在于“坚决不让步”!一讲和的话,战争结束的时侯,就是蒋介石下台甚至粉身碎骨的时侯了。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汪精卫出台了。
汪精卫一方面符合日本方向的战争设想:迫中国承认满洲的日本权益;另一方面也符合当时国内对中日战争之间力量对比的劣势评估(符合事实)。日本应允汪精卫政权的,维持满洲权益,退出全部其余中国领土,包括退出七七事变前占领的辽西和内蒙的中国领土……,说明日本的目的是为满洲而逼和中国,而不是征服全中国。汪精卫当时所争取的,也是日本许诺给蒋的底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