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7日星期六

非洲草原上的杀食和食腐的进化选择

非洲草原上的杀食和食腐的进化选择;
狮子群的"母系氏族社会"

在非洲原野上的杀食性动物的代表性物种是母狮、花豹和猎豹。这三种动物在发展出各自的捕杀技能以后,都必须想出一套保存食物,避免被腐食性生物夺走的办法。猎豹是更努力地捕杀(跑得更快),吃得更少(体型小),尽快吃掉容易吃的。显然,猎豹表面上是"更主动地"进化出特殊的技能,实际上是以巨大的牺牲争取自已的一份。

这种进化选择在生物学上称为"特异性进化",一般性而言都会失败。所以可以断言,在进化树上,猎豹将会首先灭绝,就象它的无数同样跑得快,牙齿也长得更长的先辈(剑齿类)一样。花豹的办法是把猎物拖到树上吃;这样就避免了过度特异性进化,而保住了自已的适应能力。母狮是杀食为主的动物,雄狮却是食腐为主。

母狮的办法是成群,但更重要的是招郎入舍当雇佣军,兼职给狮子的母女姐妹们的当老公。所以狮子是一种原始母系氏族,如果不考虑雄狮高高在上的王者地位的话。如果恩格斯所称的"人类母系氏族阶段"的确存在(其实只有个案,没有阶段),将与狮子社群关系类似。基督教和恩格斯等的母系氏族,是配合"女权信仰",定制出来的科学幻想,此处不表

母系氏族只在人类和动物社会的局部性组织而存在,这是基督教和恩格斯等难以理解的现代科学事实,而不仅仅是考古中可以争论的"分歧"。女性负责采食,男性负责排除竞争者。在埃及和希腊甚至罗马社会,就是这种"女性负责生产"形态,但却是典型的父权社会。原因在于,除了"生产"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保住生产成果,和保住供生产的领地的任务。男性不能专职生产,是因为要打仗!

为了能够更好地追杀猎物,以群体为基础的母狮,仍然不得不长得更小,而无法打退土狼成群的争夺。(母狮体型只有土狼两部,群体数量约三分一以下)。食腐性动物又可称为"夺食性"动物,雄狮是非洲草原上最大的夺食性动物,因此具有三倍于土狼的体型和同样丑陋的样子,足以可以驱逐土狼的威胁;但搏杀的能力就不成比例地下降。

因此未成年的雄狮必须留在父母的狮子群里,近成年时被赶出群体;年轻体型小速度快,还可以凭速度抓到猎物,如果不能在一年内入赘某群母狮当夫婿,就会很快饿死;而当上母狮群的"国王",顶多两三年就会被外来的篡位者赶走,同样很快饿死。别看雄狮平时光吃不打猎,挺舒坦的剥削阶级的好日子,其实无论是高死亡率还是短寿命,雄狮的日子都比母狮难挨。

雄狮的任务是驱逐土狼,同样要驱逐其他的雄狮,保住母狮群的食物资源。争夺太多就会有太多的危险,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雄狮就长出了威风的鬣毛;对捕食尽管没有什么好处,但是减小了打斗的机率。土狼是非洲草原上的恶霸,专门长得丑好吓人;跑得太慢不能有效抓猎,除了抓些病残动物,土狼最擅长成群结队夺下母狮和豹子的食物。除了雄狮以外,没有其他自然生物可以制止土狼。

这样就形成了非洲草原上的进食次序:先是豹子辛苦抓来猎物吃肉;然后是土狼来抢肉;孤独的雄狮跑来抢土狼的肉;母狮群等自已的老公雄狮先吃肉,母狮群带着小狮子依等级强弱跟着进食;土狼没东西吃了,兀鹰吃小块碎肉;土狼长出强大的牙齿,专门把狮子也吃不了的小骨头咬碎,吃周围的肉的骨髓。好了,当这些动物吃完后,留给原始古猿的,就只有连土狼和狮子都对付不了的大骨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