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美国中产者内需的市场,占全世界绝大部分

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产品;
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供应商;
欧洲工业品优势主要是供应贵族消费的奢侈品;
美国中产者内需的市场,超出了欧洲的总和;
早期美国的关税,相当于奢侈品税

仅仅是在美国国内环境的纵向比较,无法论证美国事实性的国际贸易壁垒,是否对于美国早期工业的成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是如果结合欧洲同时代社会的工业成长,答案就开始浮现了。如果高关税更利于工业的成长,那么工业最发达的应该是西班牙、法国……,德国,然后才是美国,而事实上的次序是相反。问题仍在于,美国实际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比较水平是估计的,不能作实证。

美国工业产品真正出现在欧洲竞争者面前,是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现在欧洲客户面前的美国工业品,简单、便宜、实用,没有欧洲贵族消费品特征的精美。这种美国产品的特征,一直持续到半个多世纪后的美国福特T型汽车与英国的劳斯莱斯及德国的梅塞德斯汽车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到美国工业产品在19世纪的产品设计上的大众消费品取向。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产品

但1850年恰巧又是美国关税最高峰的时期。随后由于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美国黄金储备不再依靠于对南方植棉业出口的关税征收,关税才有所下降。就算是从芝加哥学派的实证(pollys)方法论也很容易得出弗里德曼式的结论:美国关税保护了美国工业!难怪会给历史学家一种错觉,是在这几十年的高关税保护下,出现在第一界世界博览会(1951)的美国产品,才会价廉物美富有竞争力。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仿佛疑证性的冲突,即"公认的高关税保护了美国幼稚工业"与先验性的经济学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关税无助幼稚产业保护"的冲突。即使在美国,也只有少数奥地利学派和少数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贸易保护无关美国工业成长。但在其他人看来,这些学者的观点,学者个人的某种"市场原教旨主义"的信念。

但恰恰是美国商品的大众化倾向的"价廉物美"暴露了美国工业成长,不依靠关税保护的真相。因为欧洲的工业是贵族奢侈品为主的,而美国自惠特尼发明标准化后,是低档次实用化的大众产品。两者的适销分类市场并不一致,就算放在一起,在美国市场内也不会发生竞争。欧洲形成的以高档奢侈品为特征的工业产品线,是与欧洲等级化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的。

欧洲贵族(有特权的穷人,只有世袭的官定收入)收入稳定的代价,是令大部分欧洲平民处于贫穷之中。贵族不需要美国价廉物美的实用消费品,穷人就根本消费不起美国的现代工业品。这种情况,甚至在今天天朝也同样存在。苹果iphone在美国只不过是人手一台的大众消费品,而在中国就成了时尚身份的象征。麦当劳在美国只不过是穷人充饥的快餐,在中国就成了穷人奖励小孩听话的大餐。

因此美国的消费品有可能会冲击欧洲贵族消费品市场。而事实上当海运条件限制消失后,尽管欧洲存在着高关税,美国产品仍然一点点主导了欧洲;当然又可以归因于欧洲贵族没落与战争造成欧洲富人的破产。但反过来,欧洲的贵族产品就只能适销于南方植棉区的奴隶主消费(相当于欧洲贵族),而无论是欧洲贵族产品还是欧洲穷人用的劣质产品,在美国中产者为主的市场里,都没有竞争力。

因此美国关税实际上相当于中国今天正在议论中的"奢侈品税",不是保护幼稚产业;而是限制富人消费。美国之所以形成价廉物美的大众化消费品,是因为美国早期内需市场,表面上看尽管只有欧洲总量的十分之一;但却是较均质的中产者为主的一体化市场。因此按照大众消费品(中产者市场)计,美国的大众化内需市场比欧洲总和还要大!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产品;这就是答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