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工会现象与行政垄断共生,德意志帝国的制度优势

19世纪的英美与21世纪东方的工会现象;
德意志帝国对英国的制度优势,在于不鼓励工会现象;
工会现象与行政垄断共生;资产阶级与工会现象心连心


1860s英国开始左转,与当时的英国纺织业,
开始在德国的竞争和绵花涨价中陷入困境,有很大的关系。南北战争仅仅是起到了一个外部推波助澜的作用,英国社会本身因道德经济学的传统,宪章运动在沉寂了二十多年后,在工会的身上,用同样的逻辑理由复活了。当年的宪章运动是诉求新的charter,抗拒纺织工业;1860s后的纺织工业(随后是铁路工业),则是寻求charter,向纺织工业(工会)倾斜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东方帝国的出口加工业。低估人民币的出口导向,用通货膨胀的方式,迫使国内民众和农民工,越来越承受不了出口导向还来的物价上涨,而实际收入原地踏步,(伴随着GDP和外汇储备极大增长之类);但是当加工出口业陷入困境时,所谓"农民工回乡难,农民工没工会,农民工没有户籍,人民币不能升值,农民工会失业……",就充溢媒体;——>宪章运动时的英国,就是这样。

如果不能承受出口导向转型,在"出口导向行业内的代价",而向出口导向倾斜,就将成为宪章运动所诉求的charter,代价就是中国产业无法升级,真正有竞争力的产业无法立足。类似的当然还有"增长支柱"的房地产。房价下跌无疑在利益相关如开发商、土地财政、银行垄断部门中,引起一连串的"损失"。此前有多少暴利,转型就有多少麻烦。但是如果不能承受的他们的损失,那中国就会越来越穷。

如果不放弃对"低估人民币的出口导向"和"高房价土地财政业"倾斜的话,中国就会越来越穷,与令美国经济空心化,令英国在1860年开始走向通往奴役之路,渐渐落后于德国工业的发展,道理是一模一样的。德国当然比不上英国更民主;但是德国用政府建立社会保障的方式,取代了工会的作用,而禁止一切工会运动。以致于从德意志帝国起,一直到希特勒灭亡为止,德国几乎没有出现过罢工!

"资本家与工人阶级是死敌",只不过是马克思主义的大脑急转弯的断言,更细致地观察,就会发现,即使是企业的中层人员(包括技术和管理人员),与基层工人的利益,都不是一致的,取决于其劳动岗位的可替代性。工会现象与该企业(行业)的营运环境有极大的负相关性。当营运环境好时,基层工人除非受到外界的强烈煽动,一般也不太会热衷工运。就算工运出现,也很容易被新的劳动力代替。

而当营业环境不好时,基层工人面临可能失业的威胁,而不得不面对必须被减薪的选择,(否则企业会倒闭),此时就会出现工会。同时为了避免新的劳动力以更低的工资入替,就会出现越来越激烈的,针对新募工人和管理人员暴力。政府的治安力量,也就在此时开始介入。发生在通钢的恶性事件,正是这一过程的反映。但只要中层骨干没有加入工运,那么工运被镇压、杯葛,是时间上的问题。

如果营业环境更趋恶劣,如经济危机,或者是劳动密集型的夕阳行业,(如1860s的英国纺织业),那么中层骨干和小老板,都将成为可能破产和失业的人员。这样小老板就会寻求卖入大公司,本身成为中层人员;而中层人员就整体加入了工会和工运。此时如果发动罢工,就会令整个行业瘫痪,但结果只不过是令已经陷入困境的行业,通常也是产能过剩的,暂时停止更多的产出而已。

如果以为代言行业利益的大资本家,会用镇压的方式强行开工,就大错特错了。开工的产能如果有销路,就不会有工会了。因此最合理的行为,作为用"工会,大量失业,国家经济支柱"的方式,作为院外集团,游说政府向此行业倾斜。简单说就是大资本家自已,代表整个行业,加入了工会(工会),向纳税人要价来了。如果被拒绝,就是若干年宪章运动式的动荡后,再见新产业盛世。反之,就停滞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