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

“讲不讲科学”即“有没有逻辑”

科学的历史学和经济学中,观点(细节)是最不重要的
"天无二日的逻辑体系"下的方法论,将导致大量"不容争辩"的逻辑结论
缺乏逻辑一致的方法论,将导致大量"自相矛盾的,但不容怀疑的"观点
"讲不讲科学"是指"有没有逻辑"

由于个人的方法论,乃是与他人沟通的逻辑体系;因此当方法论表现为在天无二日的单一逻辑体系时,就将出现与基本的假定前提相一致的众多结论,从而出现"牵一发动全身,攻其一点,必及其余"的情况。除非否定其逻辑前提,如实体经济学中的"进化论=人性本私=边际效用=人权利益和自主选择的权利不可侵犯=天赋人权",或者确认逻辑过程中的概念转移,否则其结论是先验性的,不容争辩的。

这样就产生了在(逻辑前提+单一逻辑系统)下的一系列"不争论和不必争论"的结论。如"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否则将导致共同的贫困","议会民主权力不容怀疑,否则就将成为君主极权的奴役之路","没有私有制,就无所谓公平","向弱者倾斜,将剥夺所有权力弱势者的生存权",等等。这些结论,就构成了实体经济学,也构成了实体历史学即大历史观,也即构成了实体社会学

方法论是在个人哲学基础上的必须透明的逻辑系统。因此没有逻辑(NULL)在"必须透明"的意义上,也可以算作一种"逻辑";而哲学永远是个体的。但在传统文化人士的大脑中,由于缺乏了方法论这一个关键的逻辑环节,就把"个人哲学"当成了"透明逻辑的方法论",这样就产生了诸如"那种哲学才是真理",或者"科学也是一种哲学"的,在逻辑上是古怪的,在信仰上是自然的观点。

因为缺乏了方法论的逻辑环节,要达到沟通者"共同的哲学(或公共的道德,或共同的信仰,或真理,如此类推)"就很必要了;而且这些"公共的哲学"又必须是逻辑混乱的,否则就构成了透明的方法论了!因此传统文化人士热衷争论真理的潜台词,就是"逻辑混乱的共同哲学(或称公德)"是不可缺少的。结果无非是你的哲学压倒我的哲学,还是相反之公说公有理的口水仗

因此当一些人反对"形而上学"(哲学指导实践)时,他们下意识地以为是"形而下"(经验实践中归纳论点);而争论着谁才是科学真理的方法论论时,他们没有意识到,"科学的方法论"必须是透明的逻辑一致的单一逻辑系统,是不允许包含任何未定结论,未明确的定义,也不能包含任何第三方定义的;即奥卡姆法则。因此形而上和形而下,都是错的。科学的体系中,没有哲学的位置。

所以无论历史学还是经济学,(此两者实际上等同),研究方式和审查他人观点参考意义上,都是一样的,必须首先忽略其具体观点,而审查其方法论,是否符合单一逻辑系统的要求。只有符合天无二日的逻辑规则后,实证考量才是有意义的;由之而得出的逻辑观点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无论是历史学还是经济学,"观点(细节)"是最不重要的,是到最后才加以确认的一个逻辑的信号。

大历史观即实体历史学的方法论是先验性的,不取材于具体历史情节的。而攻击大历史观的,主流(传统的)历史学的方法论即历史哲学,则是"来自于历史和现实经验的结论,再选择性筛选历史情节"的,即不具备如大历史观的进化论(人权不可侵犯)式的,独立于历史素材的先验的逻辑体系,这样就构成了自证循环而违反了哥德尔定理。从而无法摆脱"个案不具代表性"的实证约束条件。

"个案不具代表性"是"人与人之间必定有差异"的同意表述。俗语所称的"一人犯罪一人当,一人犯罪不及妻子"就是个案不具代表性的日常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显见违反了这一客观规律。包括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在内的凯恩斯主义方法论,也具有同样的不能摆脱"个案不具代表性"的实证约束;但偏偏这些主流经济学派,又依赖于自鸣权威的的统计和故作高深的数学滥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