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无论棋艺高低,胜负总归无常

下围棋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求道
围棋胜负中体现的"零和""交换创造价值";
职业棋手胜负感中的"私有的实空+彼此争夺的公地(外势)"

 

笔者不喜欢野猪流的打法,是因为野猪流的目的仅仅是求胜,尽管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应性还挺广),确实可以提高胜率。但是下围棋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求道。以道之心(先验)而胜(后验),比稀里糊涂地作为野猪中较凶猛的一头,在摔泥架中胜出!更令人多了点心旷神怡。如果仅仅是为了求胜,那么流氓手段也可以帮助某种制度意义上的获胜;轻则如弈城中的无赖收官,重则可以下药或者雇人打残对手"弃权",至少可以归入"超限战的战略战术"的选项之中。但是对于自已,较之赛中是对手,赛外是朋友,社会效益差远了。

笔者一直教育子女,对于胜负和挫折,尽情享受胜利时,也要多一点淡泊。输了棋时不要象命运不公似的号啕大哭;何妨承认是对手本盘技高一筹?学会恭喜对手的漂亮的或者关键胜利,Congratulation,难道会让自已损失任何利益吗?甚至损失面子吗?记忆中,曾有一位日本棋手在自已的折扇上写上"无心"两字,以警惕自已过分求利求胜之心;笔者如果将自已理解的棋道归纳之,就是"无胜,无攻";"攻为不攻,不攻为攻","守为正着攻为奇","善胜者,胜于无形自然而然;善败者,虽百折也总能进益;终胜自不待言"。

近日打谱打出了心得,也就是笔者自以为有了尺寸悟道。无论棋艺谓之高低,胜负总归无常。能够悟出点自以为有用的道理,这围棋就算没白学了。明白了职业棋手是通过"提子法计算实空之私利+待之公地的形势均衡"判断胜负,也就明白了"博弈"与"民主"之间的异与同。笔者有篇老博文《民主是各方利益的博弈平衡》,以目前观之至少在题目是不正确的,内容上是有欠缺的(没有强调国民主权原理)。不过声明该文是重要的,中心思想是正确的;即民主是彼此求利的,双赢的,民主不是比赛谁更高尚;此即罗伯特议事规则

围棋手谈是一场博弈,因为盘面361个格,不能再增加半个。使用经济学的"私有产权""公地悲剧",可以很容易理解职业棋手如李昌镐的胜负感之"实空+公地中的外势"。这就是博弈与民主(市场经济)之同。但是围棋棋盘中限定361格,就是天然的"稀缺",双方都有着拼命取地的刚性需求。我所得的就是你所失的,你的胜利就是我的失败;最终因此而定出胜负的高低,在公有体制中就是地位的高低,清晰显示在围棋的科举路上。胜负高低耦合得如此紧密,围棋之中自然也就产生了野猪流之类的成功学,至少在科举路上挺管用

围棋棋盘限定了361格之中手谈,这就是博弈,也就是常说的"零和""价值守恒"。在一盘的胜负之中,零和与守恒是无疑的客观事实。但是无胜之心者,之所以能常胜,就在于围棋从来不是一盘得失的胜负;如同市场经济中一桩交易的盈亏,无关市场经济互利的大局。无论你求胜不求胜,也无论你求利不求利,除非你专挑弱手对局(将意味着你帮人家练棋),否则你不可能保证获胜;除非你自已跟老爸打工,否则你不可能保证就业,更不可能保证每宗生意都赚钱。所以无胜之心,无利之欲,不是什么修养,是对客观现实的妥协。

用博弈"零和"去理解民主和市场经济,就如同把世界和人生,看成是361个格的你死我活,迷信着某种野猪流的神技,称之为"棋力=计算能力",也就成了棋盘上的成功学。不能说它在盘中一定不管用,但是它的胜负是不可预测的,具有不可把握的不确定性;而在更高一层次的利益衡量上,这种迷信既是无益的,也是高成本的,只会让自已活得特别累。民主和市场经济与博弈之异,就异在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不是"零和",而是"交换创造价值"。具体个案中的盈亏胜负,何妨放开胜负心,生意中或为对手,社会上终是朋友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