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

货币本身就是一种对平民的税收

流动性定律与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定律"的逻辑否定关系;
凯恩斯主义围绕着"法定货币"定义的逻辑矛盾及逻辑前提;
"流动性没有天然的偏好"将形成流动性定律及相关的逻辑结论;
凯恩斯主义的历史起源,合理性条件,及凯恩斯主义荒谬的起点

 

流动性定律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三大定律"相对。从约翰.凯恩斯假定"经济人偏好持有货币",将直接否定流动性定律;反之如果这种偏好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无法验证的(因为它实际上是"公众大脑中的意愿的(微)积分统计"),就将得到流动性定律。如果因为不同的投资者,刚好因为投资同一炒作品(如买中同一只股票)而产生了彼此投资行为,因为价格显示等关系的相互影响,就会出现"价格边际的刚性"和"庄家持股的最优化分布"等等逻辑结论,类似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断言下的三大定律"之类。

流动性定律实际上解释了,当"偏好"并非自然存在时,市场投资者在选择不同的流通品时,其行为又相互影响下时侯,各种流通品之间的价格之间互动关系,可以理解为汇率。比方说股价,实际上是股票与货币的汇率;房价只是房子筹码与货币的汇率,收藏品价格与货币的汇率,外汇(相当于收藏品或其他)与本币的汇率,等等。所谓经济指标,实际上是某种统计——>因为其计划经济"数学指标"的断言,"统计"是对国民心理满足感受的证否,因此——>与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它如果不是编造的,就将呈现类似的效益分布图
ps:此处值得强调一下,统计数字永远是用于证明"各位小民的直观感受是错误的,不真实的",……,因此"专家替您说了算;(笑笑)

因此流动性定律的前提下,将直接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假定下的结论,得出"货币投放不一定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的(假设=结论)的成立,必须有另外的限定条件(如前所述的金银本位下的定税制)。事实上,只要追究凯恩斯假定下的概念"什么是货币",就可以直接证否凯恩斯主义,暴露了凯恩斯主义,如果不是建立在"行政权力限定的法定货币"的前提上,就是建立在"金银本位是货币"的默认上。而后者就将与凯恩斯主义"货币投放促进增长"的结论相冲突,前者就意味着"政府的权力创造财富,强盗拉动增长"。

由上述的凯恩斯主义的逻辑矛盾,以及摆脱这些逻辑矛盾下的流动性定律,可以看到实体经济学(包括奥地利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判伪根据是显而易见的常识:货币当然促进交换的有益媒介,但是货币不是越多越好的,货币本身的投放,存在着一个边际,超出这个边际,货币投资就转变成"越投放越坏"的结果。这个边际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在法定货币的环境中,因为法定货币本身就是税收,也是计税的单位。因此可以设想,可以按法定税收规模的若干倍投放基础货币(上限)。从而,由国会接管货币主权,将其剥离政府与央行

回顾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前的货币环境,可以理解凯恩斯主出现的历史原因,理解凯恩斯主义的逻辑前提,不但得到当时政治主流的支持,而且还得到了在野如基督教等传统民粹的一边倒。因为国际贸易之初,世界各国政府的信用都不怎么滴;因此国际支付上,就要求支付易于运输的,又不容易作假的重金属,这就是金银天生是货币的原因。但是金银毕竟是有限的,当一些国家得到金银太困难时,出口成本就会显得太高;反之如果一些国家的金银成本很低,进口成本就会很低。由此可见,比较优势的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解释国际贸易。

对于部分很缺乏金银的国家,"外汇成本"太高的话,如明清两朝,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有利。对于国内商业来说,平民如果不是可以下金蛋,那么在金银本位的环境中,"商业化水平"也不见得对自已有利。这就是"通货缺乏,通货紧缩"抑制了经济发展的原因。将货币摆脱金银"锚"定,显然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这不是凯恩斯主义,——>当更进一步,变成"货币越多越好"时,才变成凯恩斯主义。当各国的货币,以及市场某种流通品的暂时的"代币"功能,出现了此起彼伏的汇率时,就开始适用流动性定律的逻辑条件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