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逻辑"只是描述客观世界的语言;
我们的母语有多强大,"面向对象"就有多强大;
我们的母语不能探测别人的心理,面向对象也不是神奇的魔方;
量子世界中(位置+速度测不谁),市场经济中"交易成交价"测不准;
很多朋友都向笔者询问,有没有详细介绍"系统论""面向对象的方法论"的书籍。请恕笔者孤陋寡闻,笔者还没有见过在这方面,比笔者的博客文章介绍更详细,更具体的书籍。唯一比较系统的就是《Thinking In Java》(用java方法论思考),但也只是前几十页适宜非专业人士阅读。读者阅读《Thinking in Java》的目的,并不是成为java的程序员;成为java的程序员,也不一定需要阅读该书。但是理解该书描述的系统思想,可以帮助您建立严谨的"对象角色主谓宾"的逻辑思维,并能自主校验日常沟通信息中的概念错误。
如果不是为了哲学诡辩的话,我们每个人所掌握母语和文字有多强大,"面向对象的方法论"就有多强大;我们的语言能描述的一切客观实体,面向对象的逻辑语言也能够描述,只不过更严密,对象概念不会被语言习惯性的"词义含混"所混淆。我们的语言不能预测未来,科学的语言同样不能预测未来;我们的语言不能感知心灵,科学的语言同样不能精神感知。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及他们的阶级斗争哲学,显然有着强大得多的功能,他们能够从血统,"信仰","阶级","出身"……,而作出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精确预测"。
但是"对未知世界的准确描述",即成为未卜先知的神仙,一直是哲学家的信仰或追求。如心理学用个别数量,试图揭示普遍性的人类内心规律;西方主流的经济学,采用"数学"作为预测社会心理的魔术盒,并给这种魔术冠上"均衡""博弈""纳什(博弈)均衡""交易成本"……等等博大精深的数学名词,试图代替社会公众(不可准确预测的)人权心证,从而作为计划经济所依据的"科学"常数。为了强调这种偷换之权威性,一些"均衡"数理论者称"纳什均衡"是心理学的基础!——> 伪科学的终点,回到了伪科字的起点。
计划经济之所以不可能,就因为人权心证是不可预测的。人权私有作为一个不可测的黑箱,其外部观察只能通过"交易"(无论是否强制)进行,因此人权对其私有因素的价值评估,外界无法测定而衡量其客观性;就算此人暴露隐私,也无法核定其暴露者如何真实。但是任何交易都是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用交易作为对人权个体"参与社会"的客观作用的概括。如果说量子世界之中有着不能同时准确测定(位置+速度)(与微粒质量负相关)的"测不准原理",那么用交易中"成交价=预期价+成交决定deal"同样是不可预测的。
每个交易者个人,对于自已预期的交易都有一个"低价"。这是个人的隐私,也是最关键的商业秘密。窥探对方的底价,也成为商人最冲动的渴望。但是除非是被记录的隐私泄密,外人是看不到此底价的。交易中"成交价=预期价+成交决定deal"是不可预测,意味着如果不是使用强制手段(此强制即社会主义自命存在的合理性所依),如果确定预期价(即价格被监管),则成交决定不预测(可以不买,不卖);如果非要成交(所谓买断)将不得不付出高得多的价格,股市中称为"抢筹"。这些都只不过是每个人的生活常识。
如果限定价格并强制交易,常称"强买强卖",如唐朝人民政府强征之《卖炭翁》,将意味着物资的短缺和交易者利益被对的权力被剥夺。显而易见,这种绝对的权力,今天称之为社会主义,需要有枪杆子护航,为之提供正义的合法性。因此主流经济学,无论是用数学、心理学、占卜术……还是哲学(如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当他们得到克服人权心证不可测的客观障碍,或者说人权心证的内心变动,可以被任何其他手段所预测时,确实就可以围绕这种伟大的技术发明,创造出社会主义体制的"最优化"的极权天堂。
ps:操作者主观行为不可能在系统设计时预测,是笔者从事软件工程时最深刻的体验,幸运地相通于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此几篇可视作专业心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