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就是对象角色的主谓宾的"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的软件"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微软的"所见即所得,Wyswyg"。其中的"对象"是指软件窗口的界面对象,如按钮,菜单什么的;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面向对象"。第二种是"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注意"工程"),一般就限定为,指模仿生物界(或者说用于表述生物界)"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类,继承,接口"等等抽象建模的流程重组(BRP)。任何软件总有用例(useCase)界定的岗位的操作界面,操作界面上当然有"界面对象",但是微软提供的"面向(窗口)对象"只是软件工程中一个环节的一种选项。
ps1:此点笔者强调过多次;
笔者此前没有接触过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此后也没有怎么"研究"奥派的论著,也完全不必强调自已掌握了奥派的真传。当笔者本身就是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的(恐怕是第一流的)专家时,奥地利学派对笔者来说充其量只是Concur的同道,已无任何"引用作为论据"的必要性。笔者就个人主义的方法论而言,谦虚点说,可能还有几个人,能够与笔者互相检讨错误的。笔者从一开始就指出的"对象角色的主谓宾",就是对奥地利学派"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到目前为止,最贴近于汉语思维习惯的概括。
"面向对象的方法论"(代码化至电脑运行时,称为软件语言)并不是什么博大精深的哲学,只是描述客观世界的语言。正如笔者可以用汉语,也可以用英语,或其他任何笔者掌握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同时发现(该门语言)对关键概念的偷换,但却没有能力依靠汉语去预测任何人的内心活动和衍生行为;"面向对象的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也可以描述整个客观世界的任何实体(对象),同样不可能预测任何主观个体的内心活动和衍生行为。这种"能"与"不能"就是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哲学的特点,恰好将两者能与不能,颠倒了。
"对象角色的主谓宾"就是"面向对象的方法论",对汉语作文时的基本要求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暴露出汉语"拙于对象定义"的弱点;至于汉语专用于"正义檄文"的"表意",如排比,反问,雄辩,感情色彩丰富的形容词等,全部是专用于哲学"正义与黑暗"思维方式,模糊了最基本的对象角色主谓宾的诡辩。这也正是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因此笔者认为汉语从科学精确表述的角度而言,不是一种完善的(或称有良好适用约定欲成语言习惯的)语言;但对于枪杆子护航的正义哲学家,汉语显然是目前世界上最适合春秋笔法的语言。
"对象角色的主谓宾"是实证科学的表述基础。所谓的"逻辑"的前提就是对象的明确、清晰、不被偷换。没有对象就无所谓逻辑,对象已经被偷换也将无所谓逻辑,对象不符,常被称为"自相矛盾";不同的对象被当成同一对象穿插运用,(辩证法最擅长这手),则被称为"逻辑混乱"。在面向对象的方法论(或称实证科学)的面前,整个世界除了未知领域的黑箱(意味着不能作为论据,也不必描述)和不可能准确预测的"不确定性领域",如人的心理,如量子世界的(速度+位置)等等以外,确实被非真即假的精确描述而限定。
哲学、道德、信仰等传统公有制文化的意识形态,它们最关键之处就在于,它们不承认对象角色的主谓宾对于清晰表述的关键意义,仅仅保留了从绝对权力的评价眼光下的"正确与错误"。此绝对的权力,既包括现实世界的枪杆子,也包括野心勃勃的革命派的政治诉求。这种绝对的权力(假如因掌握了枪杆子而暂时合法化)下的任何意识形态(包括任何哲学),显然无法界定客观世界的对象角色的主谓宾,更何况界定对象之间的关系,界定对象承担的成本、效益和可持续性呢?这就是社会主义之所以逊于资本主义的原因。
ps2:少儿教育中"(我)做错了(要对别人说)对不起""(人家帮了我)(我要说)谢谢您"。这就是对象角色的主谓宾,这就是个人主义,个体价值观;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