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星期二

罗马是港口、交通要道,农垦合一的新建城市

伊特鲁尼亚,罗马的建城者,罗马的主人;
罗马是港口、交通要道,农垦合一的新建城市

要理解罗马在政治体制上的选择,还需要先了解罗马城邦的传统特点。基督教中世纪时代的宣传中,罗马是一个贫困的农业城邦,只是斯巴达式(越穷越光荣)的自夸,类似于斯巴达自夸比锡巴里斯和雅典都艰苦朴素,罗马也自夸比迦太基更纯朴。事实上,如果说斯巴达和底比斯,甚至马其顿!都称得上是农业化的城邦的话,罗马与锡巴里斯,米利都,马赛,雅典,迦太基,科林斯,叙拉古和塔兰托等,都是以商业为主的工商业城邦,而且与上述大多数城邦一样,罗马是一个移民的新城市,而不是古老的农业城邦。

意大利半岛的地理特点是缺乏天然良港,古代最大的工程,罗马帝国的奥斯提亚人工港,就是为了弥补亚平宁半岛(特别是西侧)缺乏天然良港的缺点。罗马则是奥斯提亚投入使用以前的几个世纪里,第勒尼安海上最好的河内港口。罗马港可以停舶当时最大的船只。船只不但可以通过台伯河与亚平宁内部直到波河流域流通;而且最大的海船也可以沿台伯河而下,驶入大海。内河的锚舶区,可以避免海上风浪的影响;离海岸有一段距离,又可以避免海盗的突然入侵。这些条件都足以说明,罗马本身就是一个港口商业城市。

罗马位于伊特鲁尼亚控制区,与臣服于伊特鲁尼亚征服的与拉丁平原交通的南北要道。罗马所在地区,是当时意大利西侧最大的可作农业开垦的沼泽区。所以这些条件,都促使伊特鲁尼亚对拉丁平原的控制者,在罗马所在处建城,接纳北方居民和拉丁移民,最终成为意大利最大的,也是最富有的城市之一的罗马。沼泽排水灌溉工程,可能让罗马基层农民更为组织化。罗马史中所称的"被外族征服",所指的就是伊特鲁尼亚人。但是伊特鲁尼亚人实际上是罗马城的真正的建城者,而不是罗马独立后自编神话的,罗马人是特洛伊难民埃涅亚斯的后代。

伊特鲁尼亚是晚后到达意大利的亚洲民族,外型描述极象后来所称的匈奴,是进入意大利地区的少数民族。伊特鲁尼亚人通过军事武力,成为意大利中北部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与迦太基同时代,再与希腊人,形成西地中海的三角角逐中较弱的一方。与雅典,斯巴达,迦太基,罗马,塔兰托不同的是,伊特鲁尼亚不是城邦,而是一个城邦国家的联盟,其中最大的城邦是酷似罗马的维爱,但是维爱只是一个大城邦,不是伊特鲁尼亚的首都。较之斯巴达,伊特鲁尼亚社会更缺乏可信的资料,多的只是罗马独立得势后对其的妖魔化

如同哥特人入主意大利,伊特鲁尼亚是甚少数民族,用血缘关系牢牢把握着征服地区各城邦的上层政治;政治模式主要是王政。伊特鲁尼亚底层有农奴,但无法区分被奴役的是何许人也,也无法确定比例,但可以确信,不是所有农民都是农奴。中层同样有类似庇奥阿西人的自由民阶层和父权家族组织起来的农民,后者的比例相当大,提供了伊特鲁尼亚军队主力。自由阶层的农民是伊特鲁尼亚社会与斯巴达不同地方。伊特鲁尼亚征服下还有自由的城邦,如拉丁同盟,向其缴税,服兵役;另外还有臣服的但不缴税的盟友,如萨莫奈同盟。

伊特鲁尼亚社会最后就是奴隶。奴隶角斗就是伊特鲁尼亚的从亚洲带入的风尚,一直到晚清时,蒙古和南印度,都仍然存在类似角斗的摔角游戏。奴隶在法律上的地位较农奴为低,但实际上奴隶的生存处境未必比农奴差;只不过农奴没有独立人格,农奴是被领主(城邦)管制;而已。罗马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伊特鲁尼亚城邦。许多个城邦的王以诸侯大会的形式,形成伊特鲁尼亚的联盟,在北意大利共同进退。罗马是伊特鲁尼亚中数一数二的大城邦,控制拉丁同盟和出发地和最大的受益者。罗马出现在台伯河边,不是偶然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