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希腊化"是明治维新式的"脱意入希"(脱亚入欧);
罗马与维爱的战争,是争夺伊特鲁尼亚政治继承权的战争;
罗马与维爱战争中,罗马平民"耕者有其田"的短缺压力;
罗马是一个新的城市,新的城邦,重新组织的政体。罗马需要整合少数的土著农民贵族和多数的南北移民关系,争战于伊特鲁尼亚统治崩溃后的意大利。罗马人对于希腊文化的向往,其实就是今天司空见惯的"公有制国家缺乏信仰"啦的罗马版。罗马人接受希腊文化,把希腊神话几乎原版抄进拉丁语里,成了朱庇特,阿波罗,马尔斯,维纳斯之类;这些在卡皮托山上享祭的希腊罗马神灵,唯一的作用,就是把本来并不存在的"罗马",起码look like一个希腊城邦,这个"希腊城邦罗马"乃是刚刚日本明治维新式的"脱意入希"。
除了城邦组织需要希腊化"向国际接轨",罗马希腊化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让作为伊特鲁尼亚继承者的罗马,拥有统治伊特鲁尼亚和拉丁的意识形态,而不被视为异族征服者。无论怎么指责罗马共和国侵略成性,但是罗马共和国的大部分战争,包括布匿战争和对马其顿的战争,都是以解放者的面目,而不是征服者的身份出现的,这是古代世界的出奇的罕见现象。一直到伊斯兰教在中东出现时,才重新有类似的意识形态的军事政治上的优势。相反,维爱作为伊特鲁尼亚的首邦,就是以维持异族征服传统的面目,政治劣势明显。
如果罗马仅仅满足于城邦的建立(独立),本不必如此折腾。但是作为前伊特鲁尼亚社会中的首邦(另一个是维爱),罗马本身既是众矢之的,同时也确实担心如高卢人(凯尔特人)的南下,以及萨莫奈也会试图成为伊特鲁尼亚的另一个替代者。无论是为人为已,为了拉丁和土斯坎土著城邦的安全,也为了罗马自已的安全;罗马都需要,也会不自觉地尝试成为伊特鲁尼亚政治遗产的继承者。罗马消灭维爱,原因之一是土地,原因之二必须成为伊特鲁尼亚遗产的无可争辩的继承人。维爱若真的统一伊特鲁尼亚,罗马恐怕也将被消灭。
罗马与维爱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争夺控制伊特鲁尼亚的战争。这场并不激烈的,由隔几年一两场械斗组成的,连续了几十年的战争,在最后十年才开始白热化。但是最后十年的围攻,恐怕也是假的;因为围攻特洛伊十年的故事,太相似了。类似这样的编章,充斥于李维和普斯塔克的罗马史之中,几乎都可以从希腊传说和历史中找到孪生子,恐怕只是罗马"脱意入希"的文学版。维爱控制区和位置恐怕也与罗马正史不符。"维爱"其实是伊特鲁尼亚联盟,主城在罗马以北160公里处,罗马十公里以外的维爱,是维爱军队驻扎的前哨。
罗马与维爱的战争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更为被历史尘封的斯巴达与美塞尼亚的战争,同样是经历了差不多一百年的低烈度械斗后,在白热化的几年冲突中,比斯巴达大几倍的美塞尼亚被全面征服。一个可以预期的现象是,美塞尼亚大概与面对罗马和拉丁同盟进攻的伊特鲁尼亚一样,处于零散而缺乏有力同盟的疲弱状态;其中必定有大量与征服者关系不错的盟友,与征服者合作着,征服跟自已不好谐的邻君。今天仍不能考实来源的庇奥阿西人,是否就是这样一些"美奸"的后裔?恐怕需要新的考据出土才能回答了。
导致罗马与维爱战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罗马平民要求争得罗马土地分配,对罗马城邦构成的巨大压力。当罗马平民普遍地获得了罗马公民权后,罗马城邦也就必须向无地平民分配土地。由于罗马根本不是一个农业城邦!对于一个商业口岸的罗马来说,要向工商业为主体的罗马移民授予土地,使之"贵族化",既减少贵族负担的城邦福利支出,又增加能自付军事装备的士兵数量,对此贵族也是乐意。问题是罗马不可能有足够的土地!这样对维爱战争就有了充分的动力。罗马征服维爱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